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高血压的关系

时间:2022-11-11 15: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探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BD)在不同程度血压影响下的中医分型特点,旨在为规范本病的中医诊疗规范积累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2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结果显示了不同等级血压水平下BD的各种中医分型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病1级组的中医证型以以肝阳上亢(4050%)比例最高;高血压病2级组以痰湿中阻(3617%)比例最高;高血压病3级组以肝肾阴虚(4515%)比例最高。

【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医证型规律;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78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BD)是一种病因、病性、病理机制仍未明确的以微小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的渐进性智能障碍。临床以为皮质下功能障碍、缓进性智能减退、精神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病程常在5-10年不等。随着影像科学技术的提高,本病检出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脑血管常见病。但目前治疗无特异性,更多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综合治疗本病疗效甚好,由于本病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及诊疗方案,给临床辨证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与BD诊疗规范统一的相关研究越来越被临床医学所重视。

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3月到2012年9月陕西省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的2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病人,年龄50-85岁,平均:674岁;女性110例、男性150例;

2诊断标准

BD诊断标准[3]:(1)具备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的高脂血症、冠心病或淀粉样血管病。(2)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在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腔隙性梗死的症状及体征。伴有局灶的神经症状,如癫痫发作,运动、步态、行为异常,可出现锥体束征,锥体外系表现,如假性球麻痹、步态不稳。可有括约肌障碍,逐渐出现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最终发展为痴呆。(3)神经影像学特点:CT或MRI表现为侧脑室前角、后角及周围不规则异常改变,同时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4]:依据WHO诊断标准即:≥21 3 /12 7 kPa者;

3研究对象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BD组:⑴年龄在50-8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⑵符合黄龚春[3]归纳整理的BD诊断标准的确诊病人;⑶智能障碍: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且分数在6-22分者;⑷签署知情同意。

32排除标准:①排除Alzheimer 病、Pick 病、单纯性脑白质疏松症等特异性白质脑病等。排除脑梗死及脑出血等疾病。②无法进行准确中医辨证者。

4分组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三组:高血压病1级:61例、高血压病2级:85例,高血压病3级者共114例。

5研究方法

根据《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5]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湿中阻证、风痰入络证、疾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再通过构成比和频数统计的办法对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6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计数资料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和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 01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P〈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7结果

1、这五种证型由高频到低频为肝肾阴虚证(3247%)〉痰湿中阻证(2253%) >肝阳上亢证(1746%)>气血亏虚证(1330%)>风痰入络证(909%)>瘀血阻络证(515%);

2、血压水平亚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图表2、3、4、5)

对BD的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行卡方验,P=002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60例BD患者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下具有不同分布特点。结果如下:

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行卡方检验,P=002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60例高血压病合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下分布特点不同。

从统计结果来看:1级高血压病合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阳上尤(381%)、痰湿中阻(2063%)、肝肾阴虚(1429%)为主。其中以肝阳上尤(381%)比例最高。

从图表8中的结果可以看出:81例2级高血压病合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中阻(3457%)、肝肾阴虚(2963%)、肝阳上尤(1481%)为主。其中以痰湿中阻(3457%)者为比例最高。

8讨 论

8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医证型[6]特点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致病因素有痰湿、虚、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肾。根据不同血压水平其证型分布特点不同。BD患者中,高血压病1级患者中医证型多以实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为主。高血压病2级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主。这与历代医家对呆症[7]的认识基本相符。此外。BD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的疾病。其中医证型及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82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BD伴高血压病1级患者多为多发病急骤,平素情志易怒,久致肝失条迗,气郁化火,阻碍清窍机能而发为呆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肢麻、语言蹇涩等症状。治疗上当以平肝潜阳为主法。BD伴高血压病2级患者脏腑机能正常或轻微衰退。多因痰浊流注中上二焦,上蒙清弯而至神机失用,发为头昏头蒙,视物旋转,行走不稳等。治疗当以化痰通络为主法。BD伴高血压病3级患者多由于年事渐高,肾精亏耗,日久五脏皆虚,肝血不足,脑络失于濡养,神机失用遂发为本病。治疗当以补肝肾,调阴阳为主法。赵子龙通过临床观察采用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益气填精益髓,化痰开窍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辨证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祖国医学的研究才刚刚展开,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诊疗亦无法得到好的效果,因此BD的中医分型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玉玲,王素萍,张金,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54-256

[2]粟秀初等,现代脑血管病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51-362

[3]黄龚春,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10(4) 35-36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19-22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 (28) 5: 3-10

[6]谢娟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47-49

[7]郭振球老年期痴呆的证治学研究 中医药研究, 19 91 ( 1 ) : 16;

[8]赵子龙,地黄饮子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0例[J]中医研究,2010,10(23):379-381

推荐访问:高血压 皮质 动脉 脑病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