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或经济学理论。这里所述的风险即是宗教市场论所面临的危机。
所谓理论危机,即关于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某一詮释体系存在知识系统不周全,或与描述对象不吻合的情况,其解释力与科学性由此遭到质疑而面临能否继续存在、如何完善的节点。一般而论,理论危机或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理论系统的整合功能失调。理论形态作为知识系统,应因其内容自足、结构合理、逻辑自恰而显现其相对完备的系统整合功能。具体而言,理论形态应保持前置性知识的真实性,以及系统内各要素(包括基本范畴、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等)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该系统整合功能失调,则意味其科学性缺失;其次,理论系统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出现偏差。针对具体对象而形成的理论解释体系,应与研究对象及关联要素、运行机制的实际状况相符合,否则便会导致其解释力不足的情况发生。据此分析斯达克的宗教经济学相关内容,不难发现,其宗教市场论也存在知识体系危机与社会解释危机。具体而言,宗教市场论的知识体系危机在于,具有实证性研究范式、主张理性选择原则的宗教经济学,难以建构关于信仰及精神心理现象的完整的解释体系,其研究范式难以显示研究对象的宗教性特质;宗教市场论的社会解释危机在于,作为宗教市场论研究对象的宗教经济,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它有自己的界限。一旦宗教经济解释系统论及的范围偏离研究对象的界限,其危机就会产生。具体而言,在社会层面,用“宗教经济系统”和“宗教市场”等范畴规约信徒、宗教团体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既面临合法性危机(即社会认同危机)的压迫,又受到合理性危机(即宗教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危机)的困扰。⑦能否从理论上提出解释和克服这些危机的方案,直接关乎宗教市场论对宗教经济系统做出的解释和评价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关乎其理论价值。换言之,宗教经济学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合法-合理性双重危机。如果对此漠视或解释失当,则可能导致宗教市场论的知识-社会分析的双重失败。对此,笔者拟予以详细论述。
二、宗教市场论危机的主要表现
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危机,主要通过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解释过程表现出来。
1.宗教市场论的知识体系危机
理论体系的前置性知识⑧是否真实可靠,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其解释系统是否自恰等问题,是衡量理论形态是否存在知识体系危机的标准和切入点。宗教市场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具备应有的基本要素与结构。换言之,宗教市场论的主要范畴、研究对象、研究理路等,是由其预设的若干前提要素及构成方式所规定的。因此,考察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危机,需从这些前提要素入手。
首先,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一致性,与自我确信及选择结果的非一致性之间存在张力。宗教市场论提出三大假设——“利益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的偏好”。其中,“最大化利益行为”和“稳定的偏好”假设皆建立在理性人及其行动⑨之上。关于理性原则,斯达克在做大量考察后提出如下表述:“在其信息和理解局限之内,在可行的选择的制约下,在其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人们总是试图做理性选择。”⑩这里呈现的人类行为模式是:选择背景下的理解-理性选择行为,即理性人将自己的原则应用在选择情境中,得出“最可信的推测”。在此,理性及理性选择被赋予了普遍性特质。同时,按照斯达克的说法,人在做出选择时,基本条件是自我确信,也就是没有怀疑或最少程度的怀疑,并需要在可选范围内做到这一点。因此,人们在行动时,往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并确定某一决定是“最可信的推测”。这样,理性的程度就由自我确信的程度和得出“最可信的推测”的效率共同决定。因此,理性就不再具有内容及效果上的普遍一致性。B11 这样,理性原则带来的危机也就凸显出来:它的内容是不具普遍性的,即不同人的理性选择是不一致的,具有理性的每一个人都会做出符合自己理性的独特选择;同时,理性原则也无法保证个人信念始终如一,其自明性并不普遍,尽管它是实在的。这种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生活情景中的信念的差异性表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无法致使选择“结果”(包括内容、目标、目的等方面)的一致性或趋同性。而这种非一致情况之所以发生,实质上是个人价值取向影响使然。而宗教市场论忽略了个人情感、意志等因素,其知识系统也因此在内容是否自足、逻辑是否自恰等方面遭遇质疑。宗教市场论的知识危机表现为输入危机(非宗教信念)与输出危机(非宗教经济系统),由此为其社会系统解释危机的出现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