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全民化时代,网络日渐变为社会风险的流出地、热点舆情的聚集地、思潮拼比的主阵地。我国网民人数存量庞大与增量迅速,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元化网络思潮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我国虽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当前有五大错误论调阻碍着我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分别是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网络技术发展自主论、网络危害现实有限论、网络空间主权无涉论。在新时代,必须树立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匡正上述奇谈怪论。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导权;网络政治;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9)01-0036-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尤其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要常抓不懈。在网络全民化时代,“人人手执麦克风”,网民皆可为自己代言,“线上线下、域内域外”的思潮纵横交错、利益盘根错节,众声喧嘩下使得网络呈现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景象。网络还凭借其超强的吸附与留存受众的能力,日渐变为社会风险的流出地、热点舆情的聚集地、思想比拼的主阵地。加之,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的识真辨伪能力高低不齐,因而公民利用网络“自我赋权”注定喜忧掺杂。如若对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的网络意识形态忽略不管,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便会“通盘皆落索”。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既要总揽全局,也要盯紧要害,直面网络意识形态极端重要的现实,优先安排与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网络意识形态澄清谬误思潮、反映社情民意、联络党群关系、密切人文互动、顺畅政策执行、化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当前有五大错误论调阻挠主流意识形态进驻网络空间,分别是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网络技术自主发展论、网络危害现实有限论及网络空间主权无涉论。假设不及时匡正此五大谬论,它们极有可能成为我们党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阿喀琉斯之踵”。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2〕因此,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识、分析、防范并予以彻底纠正,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扫清错误思想障碍,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一、 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
“网络空间是否关涉价值”,这一命题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亟需廓清的前提性问题,也是关系到对网络的本体论理解的基本问题。〔3〕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者,运用“三段论”来解说其主张的合法性,即认为技术无涉价值(大前提),而网络空间为技术建构而成(小前提),所以网络空间价值无涉(结论)。殊不知,用以论证网络空间价值无涉的大前提早已存在认知偏差,往后推论皆为谬谈。“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科技的本质是主体客体化活动的产物,而所谓主体的客体化活动是将主体的本质力量转运到客体的过程,被对象化的客体则成为人化物。科技不仅包括主体改造世界生成的人化物,也包括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抽象出的知识体系,两者的共性在于携带主体的价值期盼。科技因人的价值期待而出场,主体后续还会有计划性地对人化物与知识体系进行改造与更新。可见,任何科技不可能凭空而出,皆为人类有目的性的实践推动科技的出场与再造。科技出场与存在的场域是以复杂的社会关系组合而成的人类社会,有阶级性与思想性的人类社会决定了科技不可能价值无涉,这表现在科技为何阶级掌握即打上该阶级的思想烙印。统治阶级出于维护阶级意识的完整性,会利用掌握的科技建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大众化,并隔阻与过滤异己的意识形态。尼尔·波兹曼在其“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就详尽述及了科技的媒介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着重从科技的民生功能界说了科技负载意识形态,该学派认为技术理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铸就了发达工业社会,总体发达的生产力惠助了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科技正是借助改善民生与提振生产力这两大功能来溶解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阶级对立与社会冲突由此得到缓和。纵然人们知晓了技术理性创设了新的“物役性”,人们也不愿抛弃技术对民生与生产力进步的帮助,宁可任凭技术遮蔽发达工业社会的诸种危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科技负载意识形态功能论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正是通过媒介与民生两大运作机制,科技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构,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申陈至此,技术无涉意识形态的伪真面目即可戳破。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因此,除开考察科技负载价值的一般获致机理外,还要将网络科技抽离出来以详细剖析其价值有涉的特殊机理。透视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的谬误,必须建立在考察“悬置”的概念演绎史的基础上。“悬置”本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术语,意思是将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区隔开,规避非研究对象干扰研究对象。“悬置”因与马克思·韦伯的“价值中立”意义相近而联姻,“价值悬置”则为两者联姻后新出的复合型话语。在社会学看来,“价值悬置”要求研究者做到“价值中立”或“价值悬停”,免除研究者在主观上出现先入为主的价值偏见,或者因研究者的首因效应影响研究结果的精准性。海德格尔在审美维度对“悬置”原先的适用逻辑进行了变换,认为“悬置”就是要中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价值投射,而从审美客体出发回到审美主体。他认为,“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Sichereignen)”,因此“决不能根据被看作自为的美来理解艺术,同样也不能从体验出发来理解艺术”〔6〕。可见,海德格尔的“价值悬置”带有“客体优先性”(阿多诺语)的意味,废黜了主体进行价值体验时的优先性地位,实现了审美路径上的根本性逆转。演绎至今,“悬置”形成了包括“价值中立”“价值无涉”“价值悬设”等术语在内的浩大理论集群,成为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用以自辩的核心话语。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认为,互联网不仅是先在的价值无涉空间,而且即便互联网已经在场,也要免于主体的价值投射。可见,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分设了两大论点,即“互联网是先在的价值无涉论”与“互联网应拒斥主体价值投射论”。此两分设论点虽貌似衔接紧密,意图“辩证统一”,实则破绽百出,有违经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