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着手介绍,继而过渡到他富有争议的“竞赛论”。
【关键词】:三美论;发挥译语优势;竞赛论;争议
一、三美论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主要是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而提出的。他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提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总的观点是:在“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关于意美与意似的关系,许渊冲认为,意美指深层内容,意似指表层内容,所以译诗时只求意似是低标准,意美才是高标准。他还认为诗歌的音美和形美可能影响诗歌的意美,所以坚持以诗体译诗体。三美说提出后,受到译界好评。 大师将中文意美、音美、形美这三大特点用于翻译,特别是用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可以说是许渊冲的匠心独到之处。本人认为“三美”说更适合于诗歌翻译,尤其是浪漫主义的诗歌翻译。诗歌的再创造空间要大于其它文学形式。
二、竞赛论
1982年许渊冲在《译文能否胜过原文》中例举了大量唐诗英译的佳作,说明译文能够胜过原文。他在书中提出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这是许渊冲首次提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此时,许渊冲将它作为“注重修辞”的一種方法手段,取代“雅”的提法。他认为,在忠实通顺的前提下,是否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是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他在文末首次提出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1999年和2000年,他在《中国翻译》先后发表《译学要敢为天下先》和《新世纪的新译论》,将上述思想作了概括,提出优势竞赛论,认为中西文学差距较大,各有优势,译文对等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甚至不妨和原作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对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反对和批评的态度,认为把两种规律不同的语言放到一起搞竞赛,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译者的审美判断到读者的审美期待来分析竞赛论和优势论的不恰当,认为竞赛论和优势论将会削弱和破坏原作的文学价值,与翻译活动的本质不相符合,与文化交流的宗旨相抵触。
三、引发争议原因的探索
本人认为,引起反对的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强调忠实是译者的天职,不论是早期的佛经翻译,还是严复的“信、达、雅”,“忠实”都被放在显著的核心地位,鲁迅甚至提出“宁信而不顺”。
(2)在于反对者对于对优势竞赛论的精神实质存在误解。许渊冲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英语精确,汉语精炼,英语长于分析,汉语长于描述。翻译时就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优势;发挥了译语优势的译文可能胜过原文。反对者认为,发挥译语优势等于说语言有优劣之分,等于说译语优于原语,这与事实不符,与逻辑不合。许渊冲认为翻译中存在三种基本态势:优势、
均势和劣势。一般说来,原文多占优势,很少占劣势,译文却一般占劣势。因此,译者要扭转劣势,争取均势,尽量发挥优势。这就要求译者发挥创造力,而这样的所谓创造则一定会对原文本身的内容有所歪曲。
四、结语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许渊冲最在意的是自己的翻译理论,希望被更多人接纳。1995年他发起了《红与黑》的翻译论战,认为翻译应该意译而非直译。“因为鲁迅主张直译,以前我也直译,结果我发现直译不行了。西方语言里,英、法、德、俄、西语90%可以对等,所以西方翻译是对等论,但是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对等只有50%。不对等的话怎么办呢?要么是我们比他们好,要么是他们比我们好,我的意思是,尽量用好的中文,不要用差的中文。”这位大师的译论在有些学者眼里也许不够严密,但整體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随着国内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对许的译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更加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 翻译六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 许渊冲. 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 许渊冲. 唐宋词一百首[M]. 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5] 许渊冲. 宋词三百首[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6]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刘必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 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