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佛教逻辑的渊源、发展和传入中国的三个时期【1】

时间:2022-11-11 19:0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佛教逻辑的渊源和沿革

佛教逻辑,大乘瑜伽行宗谓之“因明”(Hetuvidyā),是印度逻辑的一个门类。

印度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 早在印度产生吠陀圣典的时代,就有它的萌芽,后来更成熟于印度各派哲学的大辩论之中。那时不仅佛教和婆罗门教有论辩,而且婆罗门教又有六大派别的不同,还有耆那教等其它的教派,相互间都有激烈的论辩。在这个大论辩的过程中,逻辑、知识论和论辩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点跟希腊逻辑、中国古代名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共同性,都有在哲学大辩论、思想大交锋的过程当中产生和发展成熟起来的历史背景。在古印度, 婆罗门教的一些宗派对论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思辨方法问题作了研究。如推理和论证以及反驳的形式、论辩术、知识论等作了多维度的研究, 形成了一门思辨方法论,可以称之为印度逻辑,但它是多维度的思辨方法論,并非纯粹的逻辑,用现代术语来表述,即为“非形式逻辑”(非纯粹形式的逻辑)。希腊逻辑也是这样,开始也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辨方法论。

1.古印度早期的两部逻辑文献

从印度古代的文献来看,现存系统阐述逻辑方法的最古的文献应该存在于《遮罗迦本集》(Caraka-samhita,亦译《遮罗迦医道要集》)之中。《遮罗迦本集》是印度内科学的一部医书, 医书中怎么会含有印度逻辑最古的文献呢?因为在《遮罗迦本集》的第三编第八章里面专门讲了论议(vada)的问题,一共有四十四项原则,保存了比较原始的古印度逻辑系统。当然在它之前可能会有一些零散的文献, 但是没有传下来。由于印度这个地方比较湿热,有很多东西不容易保存,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古的、记载着古老逻辑系统的书是《遮罗迦本集》。

遮罗迦(Caraka)是印度贵霜王朝(Kushan)时期迦腻色迦王(Kanīska)的御医,生活的年代大概在公元二世纪上半叶。他把印度古代的一部内科学的医书整理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遮罗迦本集》。他在书中说到医生需要学一点思辨方法。确实,医生给人治病要用到思辨方法, 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辩证施治,望闻问切就含有逻辑推理,医生看到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可以推出病人可能得了什么病。当然逻辑这个名词在印度古代是没有的。遮罗迦把当时流传在思想界的一些逻辑方法作了整理,融入自己的见解,称之为“论议的原则”。对佛教来讲,这是外道逻辑, 是婆罗门教的原始逻辑系统。遮罗迦崇奉婆罗门教数论派(Sāmkhya)哲学, 他在《遮罗迦本集》里还系统阐述了原始数论思想。

那么这个“论议的原则”跟佛教逻辑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逻辑最早的一部论书叫做《方便心论》(Upāya-Kaus′alya-hrdaya s′āstra)。《方便心论》跟《遮罗迦本集》差不多是同时代的, 可能略晚于《遮罗迦本集》。根据印度一般学者的研究,二者大概是在公元二世纪的上半叶先后问世的。

《方便心论》是何人所写?传说是龙树(Nāgārjuna)写的。但是不大可能,因为在各种经录里讲到《方便心论》时都没有提到龙树的名字。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宗(Sunyavadin)的祖师, 他是反逻辑的, 他不可能写这部书。而且龙树是三世纪时人,《方便心论》产生的年代则在二世纪上半叶。根据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宇井伯寿的研究,认为《方便心论》是小乘写的。【2】学者一般同意这种说法。

小乘的《方便心论》吸收了论议的原则里面的一些内容, 这说明《遮罗迦本集》在前,《方便心论》稍后, 但二者应是同时代的, 所以二者蒐集的资料有时相同,用例有时也相同。《遮罗迦本集》把这样的思辨方法称之为“论议的原则”,而《方便心论》把这样的思辨方法称之为“方便心”,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名称。

2.从足目至世亲

足目是一个什么人?怎么叫足目?这个名字很古怪!其实足目的名字叫乔答摩(Gautama),在中国的古籍里头称他为足目(Aksapāda,音译恶叉波陀)。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理派(Nyaya)的始祖,是正理派根本论书《正理经》(Nyāyasūtra)最初的作者。这个学派可以称之为逻辑学派,它的《正理经》阐述了正理论的逻辑系统,以及知识论和哲学问题,还有辩论术等,但是逻辑、知识论和辩论术是它论述的重点,这就是著名的十六句义,十六句义也就是正理论的十六个哲学范畴。这部论书,是印度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足目是公元一世纪时的人,虽然足目是《正理经》的始作者,但并不是唯一的作者。《正理经》应该还有后续的作者,它最后完成的时间当在公元三世纪。为什么?因为在这部书里边,批判了龙树(Nāgārjuna)的中观(Mādhyamaka)哲学。龙树约为公元三世纪时人,所以此书完成的时间必在龙树创立大乘中观宗之后。而且这部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吸收了《遮罗迦本集》和《方便心论》的,这也说明此书完成于它们之后。这部书里边的一些逻辑方法,后来也为佛家所汲取,当然只是批判地吸收。在古代印度诸哲学学派之间,在逻辑主张方面互相批判、互相借鉴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现象也促进了古代印度逻辑的发展。

佛教到了弥勒(Maitreya)的时候创立了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宗”(Yogācāra)。弥勒是瑜伽行宗的始祖。瑜伽行宗的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Yogācārabhūmis′āstra)据说是由他的弟子无著(Aˉrya Asan·ga)记录弥勒的口义而撰写的。这是一部巨著,有一百卷之多,系统地论述瑜伽行宗的理论。《瑜伽师地论》的第十五卷就专门阐述了大乘佛教最初的逻辑思想,书中称之为“因明”(Hetuvidyā)。

无著的弟弟世亲(Vasabandhu)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古因明家,当然也是瑜伽行派最主要的理论家。

佛家逻辑分古因明和新因明。古因明集大成的大师就是世亲。他写过一部《如实论》,据说还写过《论轨》《论式》《论心》这三部与因明有关的书,但世亲的弟子陈那在《集量论》中说:“《论轨》(Nādavidhi)非师造。”【3】并且对《论轨》中的一些观点提出批评。

推荐访问:佛教 传入 渊源 中国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