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欧中世纪城市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载体而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其起源问题在近两个世紀内也被许多史家所关注,观点迥异却又相似。中世纪城市发展的过程与原因紧密相连,但其工商业占主导的特征始终没有改变。中世纪城市在经历了辉煌的几个世纪之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之中,对于这种危机出现的争论至今仍存于学界。工业革命之后,有的中世纪城市永远的消沉,有的则获得了新生,其原因则需要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功能、转型等方面探讨英格兰城市与英国崛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世纪城市;工商业;英格兰;崛起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3-0079-03
一、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的诞生
(一)基本概念
对于“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等概念争议本文不再饶述,主要根据当前史学界特别是中世纪史家们的概念。据现阶段学界通用的历史分期理论,“中世纪”指的是公元5-15世纪,新航路开辟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这段历史。而关于“城市”的概念马克思曾说过: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市是作为乡村的对立物出现的,城市出现的前提是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诞生。简单来说农村负责农业生产以及生活必需品如粮食的供应,城市则通过贸易提供其他农村无法生产的东西。
(二)关于中世纪城市起源的理论学说
有关中世纪城市起源的诸多学说如“罗马起源论”、“基尔特说”、“马尔克说”、“特权说”等诸多理论可以参考刘景华教授《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评析》。本文主要认同的观点有“罗马起源论”、“特权说”以及“商业起源论”,虽然其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本文认为这三种观点可以代表有关中世纪城市起源的理论。如罗马起源论,罗马帝国衰落之后罗马城市也几乎消失,但仍有一部分存在。即5至8世纪的城市主要为罗马城市的遗迹。至八、九世纪封建制逐渐在西欧兴起,此时的西欧没有无领主管辖的土地,城市的兴起也是在这些土地之上。从关于中世纪城市的记载可以看出一些城市的名字同古罗马城市的名字相近,并且一些罗马时代的名称(如执政官、库利亚、元老院等)也在中世纪城市中出现。并且由西欧封建制度(采邑制、庄园制、农奴制)可以衍生出的其为罗马时代的产物,从而得出“中世纪城市是在罗马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直接后裔”的结论。“特权说”则较容易理解,国王或领主设立新的城市,吸引人口居住,给予居民一定的权利从而建立新的城市。其中缘由同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受政治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建立城市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更多的是因为在新建的城市中有利可图。“商业起源论”的主要代表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其主要观点为商业发展所引起的远程贸易导致了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与地中海贸易区的联系使得欧洲大陆出现了大量的城市,英格兰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些影响。
二、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的发展与功能
(一)城市的商业职能
一般来说,手工业是属于城市的行业,但在前工业革命时代,很多类型的手工业是属于乡村的,如采石、采矿业,磨坊业,纺织业等。因为这类生产需要动力支持和大量的人工,并且在中世纪早期,乡村经济即为庄园经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是由庄园内部生产出来,而与其他的生产行业没有联系,即便当时有一部分其他的手工业生产。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内部开始生产一些市民所需求的生活用品,同时粮食从周围乡村取得,或者由日渐兴起的商人阶层通过长途贸易获得,然后再转卖到有需要的城市市民手中。这些生产生活用品的工匠包括一些食物和满足城市贵族的奢侈品,如金银匠、面包师、屠户、制皮匠、制革匠、铁匠等。在波斯坦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中,也曾把欧洲中世纪城市分为以下几类:(1)进行长距离贸易的城市;(2)兼为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城市,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小手工业者,为地方市场生产,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3)主要属消费性的城市,即政治、军事、宗教中心,以及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城;(4)城市居民主要仍从事农业,但领主或则因为要变该地为设防据点,或则要予它以自由,所以也给它以城市的法律地位。
同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曼·庞德斯也认为城市和城镇最重要的功能是手工业和商业。中世纪城市也具有其他功能,如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保护自己,钱币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人口的精神抚慰,甚至耕种周边土地等,都在城市生活中起着作用,但手工业和商业是始终都有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城市。随着城市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们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是法庭、议会、治安官吏和主教聚会之处。它们是经济生活的焦点,农产品在那里买卖,尽管乡村工业日益重要,但其原料得在城市里购买,其产品得在那里加工并就地出售。城市也是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中心,那里住有医生、律师,设有学校、大学、剧院和商店;正是在城市里,地租和来自土地的其他收入被花费掉。可见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其职能包括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特征。
(二)英格兰城市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关系
城市的政治职能体现在城市政府或管理组织的建立,政府的组建同行会的发展及城市贵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财富来自贸易——不是小店主和手工工匠的小型贸易,而是大型贸易,交易羊毛、呢绒,或香料等从远方或外国进口的商品,以及在国际大集市上获得的商品。他们控制着行会运行的规则,操纵着与其有利益关系的行会,冒着普通行会会员不可想象的风险,当然也获得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对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担当起了责任。
格里高利·金在1696年列举英国城市的相应规模时,把那些拥有150至200栋房屋,也就是说人口至少600的小镇都包括在内。克拉克和帕特等人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居住有600人以上的地方都是城市。这要看它对邻近地区来说有没有一种专长的经济功能,或是作为市场中心、服务中心,或是作为工业中心,把部分乡村生活纳入它的势力范围,迫使四乡的居民参见它的集市,光顾它的店铺,接受它的计量标准。同时城市作为市场和集散中心,是基于其腹地的农业专门化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增长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乡村腹地的社会经济需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与乡村发生冲突,如“城市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周围乡村的支持和市场。只有在既与农业社会有较大的分离,又与周围农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将周围农村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领地后,城市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永久基础,并以其经济优势有效地瓦解和破坏乡村社会的旧有结构。不同的城市面对着不同的城乡关系,导致了不同的特色,有的城市完全依靠周围乡村供给粮食等,如英国的布尔福德城,而有的城市则依靠远程贸易,不仅获得了财富也获得了粮食。而有的也将粮食贸易作为其主要经营的业务,如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德国的汉萨城市、尼德兰的港口城市等。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英格兰城市与近代英国的崛起
(一)中世紀晚期的英格兰城市
所谓“转型时期”,指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可说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近代”的真实意义,则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关于近代英国的崛起原因有很多,无论从重商主义、工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地开拓等方面都是非常广阔的议题。本文认为国家发展的依托或基础是城市,中世纪英国最耀眼的城市是伦敦,而伦敦与英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在商业网络上。16-17世纪,英国国内商业网围绕伦敦逐步形成。伦敦从海外进口的商品,除了供首都消费外,还通过沿海和内陆的商路运到各郡的港口,再转运到内地。1585-1586年的港口书记载,从伦敦运往各郡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饮料、原材料、制成品……在原材料方面,既有伦敦从海外进口的物资,也有从沿海运来的各郡的物资,通过伦敦再分发。除伦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港口城市充实着这个国内商业网。根据关税账册记载,英国重要的港口有15个,它们是波士顿、布里斯托尔、布里奇沃特、曼彻斯特、埃克赛特、赫尔、伊普斯维奇、林恩、伦敦、普尔、纽卡斯尔、普利茅斯、桑威奇、南安普顿和亚茅斯,每一个港口是一个纳税单位,为国家提供着巨额财富。
在中世纪晚期一些城市因为特许权被撤销,发展方向改变,或是战争的原因出现衰落,在前期名噪一时逐渐销声匿迹,如英国的诺丁汉、林肯、约克都曾出现危机。约克城从15世纪中期走向衰落,1395年约克有3200匹呢绒出口,而到15世纪70年代,年平均出口仅922匹。该城人口亦由15世纪初的12000余人,减少到16世纪中期的大约8000人。城市危机的实质即是封建危机,是封建生产关系又一次面临崩溃瓦解的边缘。15至16世纪英国大部分地方城市都经历了危机,其中一些城市则开始转型,向商业化、开放化、专门化等方向转变,如亨廷顿郡的圣内奥茨、格罗斯特郡的图克斯伯里等地,充分开拓多种商业领域。同时伦敦、地方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加强商业交往,前文已有论述,伦敦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衰落的城市调整发展方向,缩小经营规模形成特色,如诺里季生产的“新呢布”,布里斯托尔的港口贸易等。与此同时还有新的城市诞生,如伯明翰、曼切斯特、利物浦、利兹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迅速发展起来。
(二)近代英国的崛起
近代英国崛起的内在动力在于商业,商业化推动现代化,而商业的主要运行者商人(merchant)生活在城市当中,虽然某个阶段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但是城市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无疑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远程贸易均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甚至一些国王依靠商人的贷款来管理国家。
就城市中的商业组织而言,大量的史料早已表明,西欧各国的行会组织都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改变自身的组织形式。英国行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即:12世纪下半叶和13世纪上半叶,是商人行会的全盛时期;13世纪下半叶和14世纪,则由手工业行货独揽大权;从15世纪起,公会开始进入城市经济领域。而由公会中的大商人申请成立的外贸公司、诸如莫斯科公司、东地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均为国家获取了财富。多数公司的核心来源于伦敦大商人,可以看出伦敦的地位在英格兰城市中无法撼动。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无疑支持这些公司的建立,给予特许权(垄断权),在外交方面设法帮助其拓展贸易。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女王甚至利用海盗遏制竞争对手西班牙和荷兰的经济行为。这种联系使得商人个体获得了相当的财富,也为国家赢得更大的利益,不仅在经济上,也为政治上英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16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起点。这种变革的结果是随后英国国力的迅速提升,逐步崛起,依靠工业革命强大的生产力从而变身“世界工厂”,称霸世界。在这些史实的背后不能忽略的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即中世纪城市,可以说现代英国诞生的基础是中世纪的城市,其崛起也与中世纪英格兰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