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吏学界讨论杜文秀对外关系问题已50余戢,不同观点的学者发表论文、文章数十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讨论时间最长、最富争议的历史疑案之一。本文撮其扼要,分三个阶段评述学术界诸家看法,以及阐述谜底最终为杜文秀研究资深专家、云南省博物馆林筌研究员揭破。
关键词:杜文秀;对外关系;讨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9)01—0011—10
从1955年迄今,我国史学界讨论杜文秀对外关系问题已50余载,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步步深入,1871年的刘道衡“使英”谜底已经完全揭开,杜文秀不再为此“背黑锅”。在此,笔者将50余年的杜文秀对外关系问题讨论试作一个评述,并求教于史学界各位前辈和同人。
一、三种观点交锋:
杜文秀外交热烈讨论时期(1955—1976年)
杜文秀在清代被视为“罪大恶极”的“叛逆”;民国时期,一般人倾向于称他为“民族英雄”或“革命英雄”。解放初期,他和他所领导的这场反清革命运动,几乎为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所肯定,195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还将白寿彝先生编的《回民起义》资料列入其中,正式出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任该书总编辑之一。但此后不久,此种状况即发生变化。根据有关记载,“杜文秀问题的起因,是由于中国科学院现代(近代史)研究所一位年轻研究员根据第三手间接资料,写成一篇文章,直陈杜文秀意图出卖云南给英国帝国主义者而引发”。当时一位领导人读到这篇文章后,“约见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范文澜……等人。在谈话中,还把新疆的阿古柏和杜文秀扯在一起”。受此影响,范文澜先生在1954年8月修订、1955年出版的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增加了斥责和否定杜文秀的内容,书中说:
1871年,杜文秀使儿子到伦敦出卖云南。英国政府……指使爱山到土耳其讲具体的出卖条件……杜文秀是中国人,竟敢出卖祖国的云南和云南各族居民。从他勾结英国侵略者的一天起,他不再是起义军的代表,而是祖国和起义军的叛卖者。
这就是史学界最早否定杜文秀的论调。此后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初稿)中发挥道:
一八六八年,他们(按,指英法侵略者)都派人到大理活动。法国的活动没有结果,英国则与杜文秀建立了联系……给杜文秀大批军火,帮助建立兵工厂。在缅甸八莫专门设立了政治商务代表处,操纵大理政权。杜文秀在英国侵略者的支持下自称撒里曼苏丹,改年号,造宫室,建立了一个所谓“独立国”……一八七一年(杜文秀)更派他的儿子访问英国、土耳其,准备进一步出卖祖国。
两位史学顶级权威的话,基本上是一锤定音。此后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近代历史讲义》、汪伯岩先生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讲话》、《高中历史》(第三册)、《中学中国历史云南乡土教材》,都按范老和郭老的观点来写杜文秀及其大理政权,其他近代史著作也基本持同一观点。
总之,从1955年到1960年,史学界对杜文秀基本上是四面夹击,“否”声一片。
事情的转折发生于1961年,就在史学界对杜文秀一片“声讨”声中,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攻杜文秀史实、抗战期间作为邵循正先生的研究生、时任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的吴乾就教授不惧打击报复,在云南《学术研究》创刊号上,以一篇近3万字的《关于杜文秀的评价问题》,把上述“新论”驳得体无完肤。
关于英国支持杜文秀建立“独立国”问题,吴乾就指出:
我们认为,1868年,杜文秀并没有在英国侵略者的怂恿和支持下,自称苏丹,改年号、造宫室,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独立国”。安邺在东京问题里,称杜文秀作“大理的苏丹”或“苏丹”;克拉克在《贵州与云南省》里,称杜文秀作“王”,我们只要举一件实物就可以驳斥了英法侵略者这种谰言。杜文秀失败后,法国侵略分子罗舍曾在马如龙那里见到杜文秀的赤金方形帅印,他是准备送缴军机处销毁的。这方印中分为两部分:右半是篆文“总统兵马大元帅杜”,左半是阿文“一切回人的领袖”。罗舍曾盖了几个印样,后来影印在他所著的《中国云南省》的扉页上。实则杜文秀一直称“大元帅”,在云南已是常识了。所谓“王”、“苏丹”都是外国侵略者想当然地送给杜文秀的微号……。
而法国侵略者安邺,当时的确称大理政权为“回族王国”或“王国”;英国侵略者安德逊等则称它作Panihays王国,但安邺接着就解释说:“此项名称是英人给予这省回教人的。”因此,吴乾就认为:
说杜文秀1868年在英国侵略者的怂恿和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国”这论点是没有依据的,从而认为评价杜文秀,应以1868年为分界线,分前后两个阶段的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吴氏还认为,英国侵略者并没有“给杜文秀大批军火,帮助建立兵工厂”。他承认,大理政权从缅甸输入武器是事实,最初是购买“缅刀、蛮锣和自来火枪”,后来又购得“燧枪,其中有英、德、法制的,他们久已为欧洲所废而不用的过了时的武器,由英国人卖给缅甸人,再由缅甸人卖给杜文秀”。后来大理政权又有了火药枪、火绳枪、后膛枪等,也是从缅甸进口的。“但是这些军火,如法国侵略分子罗舍说的,都是些过了时的落后武器,是大理政权通过商队从缅甸人那里转手买来的。我们在迤西调查时,也还没有听到过英国侵略者‘给杜文秀大批军火’。迟至杜军围省时(1868—1869年),杜文秀花了一百两黄金的高价,才从一个来历不明的腾冲人尹朗然那里买来一支英制左轮手枪……”这足以证明,迟至大理政权晚期,杜文秀未得到英国的任何军火。吴氏指出:
“英国侵略者既然连一枪一弹都没有供应杜文秀,说他‘帮助杜文秀建立兵工厂’就更成问题……无论在中外文献或调查材料里,我都没有看过或听过这样的说法。恰好相反,清政府倒是从法国侵略者那里得到了大批军火和技术人员的支援,在昆明办起兵工厂来了……我们认为,法国侵略者给清政府大批军火,帮助他建立兵工厂是真,英国侵略者‘给杜文秀大批军火,帮助建立兵工厂’是假,千万不要张冠李戴才好。”至此,此问题实际上已经得到彻底澄清。
关于所谓杜文秀遣使到英国和土耳其“乞援”问题。吴乾就指出:
第一,“被派到伦敦和君士坦丁堡乞援的不是杜文秀的儿子,而是刘参军,名道衡,字济卿。”
第二,刘道衡出使意图,吴乾就从刘道衡《上杜公书》中分析,系刘主张“遣使至英法,诓骗他们出兵,共同推翻清皇朝,然后再把英、法侵略者赶走,杜文秀遂得坐收其功以有天下”。吴氏又引《上杜公书》中的“彼英法,不过假其手以亡清朝,为帝王之驱除耳,安能逆理拂人,以夷变夏耶?”认为“这就是刘道衡出使的主观意图。由于英法侵略者自1860年以后,早已决定支持清政府这只破船,事实上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