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明治维新研究经历了几次高潮,涌现出众多优秀成果。以时代背景为基础进行粗略划分,可以说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以分析明治维新性质为主的奠基时期、改革开放后开始综合性的系统研究时期,21世纪之后我国的明治维新研究进入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时期。适值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对其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不仅有利于对包括明治维新研究在内的日本近代史研究作学术史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向导,而且作为社会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明治维新的研究历程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步履轨迹。
关键词 明治维新研究,近代日本,中国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4-0043-10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近代历史的开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向来备受国际学界的关注,我国学界亦关注颇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明治维新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进入21世纪,在知识信息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以及中日关系的复杂多变,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明治维新研究成为当代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为此,回顾与梳理既有研究成果,成为开启新世纪明治维新研究新征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状况的整理和总结,或将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近代史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零散分布于对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中,①或作为探讨明治维新具体问题时的既有研究,被学者简要提及于文中,②而以明治维新研究状况为中心,展开全面、系统分析的综述性文章还并不充分。本文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明治维新研究的基本状况,尤其关注新世纪以来我国明治维新研究的新动向,按照时间顺序,对其主要成果及内容予以简要论述,或可为今后的明治维新研究提供些许导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处于力量薄弱的状态,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影响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以探讨明治维新性质为中心的首次研究热潮。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以周一良教授为代表的,主张明治维新是日本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③第二种是以吴廷璆教授为代表的“革命和改革论”,认为明治维新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第二阶段则是地主资产阶级的改革。①第三种是万峰教授在《日本近代史》一书中首倡的“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说”。②上述三种观点,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对明治维新的历史属性进行了慎重地界定,为后辈学者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研究再现高潮,涌现出一批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式论述明治维新的优秀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81年,由《世界历史》编辑部编集的《明治维新的再探讨》一书,作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关于明治维新的专题文集,所收录的15篇文章不仅论述了明治维新的性质、根本原因、阶级基础,还围绕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殖产兴业”、农业教育、军事改革,日本的原始积累特点以及重要人物及其活动展开探讨与评论,并且回顾了清末各种明治维新史观以及近代日本的史学史,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明治维新的研究领域、开掘了明治维新的研究深度。此外,该书还载有“明治维新基本文献史料选译”“我国明治维新史论著译著资料要目索引”“明治维新史年表”等资料和图表,为此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源。③其后,于1984年出版的《简明日本近代史》一书,将明治维新置于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通过考察维新前后日本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重申了明治维新“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说”。④1987年,由伊文成等五位学者倾心力著的《明治维新史》一书,搜集了当时几近全部的学术信息,对明治维新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历史意义展开科学的分析与论述,作为我国研究明治维新的首部专史类著作,反映了当时我国明治维新乃至日本研究的最高水平,⑤“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明治维新全过程的封顶之作”。⑥1988年,由米庆余教授撰写的《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一书,从经济视角出发,对明治维新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并就以往研究中争论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例如,针对以往研究大多将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或其衍生说的观点,米教授指出,明治维新是“属于亚洲的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和作用的社会变革”。⑦同年,由吕万和以日文撰写的《明治维新与中国》一书在日本出版,该书以全新的比较式维新论述框架,阐述了明治维新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剖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为我国明治维新研究构筑了新框架,提供了新方向。⑧
随着研究热潮的逐渐冷却以及新论述框架的广泛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明治维新研究进入平稳发展期,出现了大量以比较式论述体系以及剖析具体问题来回顾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具体说来,有占据这一时期维新研究主要地位的“中日维新”比较研究,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版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⑨以及关注到明治维新过程中家族制度、近代天皇制、教育改革、地税改革等具体问题,对明治维新进行深入考察与科学评析的优秀文章。⑩与冷战格局的结束以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相关,这些研究多从“现代化论”{11}的视角出发,对作为“现代化论”之典型事例的明治维新展开细致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90年代末期,国内学界出现了对明治维新思想历程的相关探索,如崔世广教授的《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一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明治维新过程中,由“西方近代的因素与传统的因素,合理的、开放的因素与非合理的、封闭的因素”同时并存所构成的二重性格,并以此透视了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的两重性,开掘了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深度,为即将迈入21世纪的明治维新研究铺垫了坚实的基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