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思潮到事功:民国建设思潮的历史探研与反思

时间:2022-11-13 15: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自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开始力倡“建设”,努力于由前之“革命”变向为“建设”的历史转折。各种建设思潮顺势涌现,逐渐凝聚为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以建设为朝向的历史帷幕渐次开启。期间,官方机构、社会精英及社会团体都曾进行过种种心智和行动上的探索与努力。回顾与反思民国建设从思潮到事功的演进历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民国建设思潮历史探研反思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1-0090-07

20世纪以来,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建设成为时代与民族的共同诉求。尤其是自“北伐完成以后,革命高潮渐次没落”,在破坏完成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情势下,建设的社会需求日趋凸现。“时至今日,似乎应该是开始建设的时光了,然而环顾国中情形,不但建设的进行很觉迟缓,即建设的呼声也很微弱而无力。”①应于时代与社会之需求,为宣传和促进中国建设,使之由思而潮以至玉成事功,国民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都曾就中国前途与出路问题设计了自己的方案,试图谋求合理的建设朝向、方法,并为此进行过各种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建设思潮由此层出迭起,建设亦随之成为时代主旋律。而这些建设思潮及其事功背后所蕴含着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对于后来乃至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由此,系统研究和重新审视民国建设思潮的演进历程及其时代成果,所独具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自不待言。

“从满清末年到现在(1930年),每一个革命潮流起来,代表这潮流的倾向,常常是破坏的。在这潮流当中,建设的主张往往不能受民众的帮助,……现在我们经过几年的纷扰破坏,一般的人渐渐晓得破坏不是革命的目的,建设才是革命的目的。”②“建设,建设,已成为中国(1933年)近五六年来的流行语,时髦话了!中央政府有建设委员会,各省有建设厅,各级政府有建设机关。谈建设的有专门杂志。报纸上也注重建设消息。做官的也天天谈建设。”③20世纪30年代,建设浪潮之所以涌起于中国,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而且成为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时代命题,固然与官方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宣传倡导关系甚大,但时代诉求与社会吁求的合鸣却从根本上唤起了建设思潮的勃兴,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亦在很大程度上引动了建设探索。

1. 建设乃革命时代之诉求

20世纪20年代末,从国民革命进展至于北伐

完成,“十余年祸患相寻的中国,经济破坏,已达极点”,B12冯濬:《建设问题与本党现状》,《革命评论》1928年第12期。然“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二足鸟之双翼也,惟民国开创以来,既经非常之破坏,而无非常之建设以继之,此所以祸乱相寻,江河日下,武人专横,政客捣乱,而无法以收拾也。”④孙科: 《革命建设与民生主义》,《铁道公报》1929年第5期。从孙中山对时局的论断,不难看出革命破坏完成之后施行建设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其实革命时代即已包含着建设之诉求。

“革命事业,虽属于破坏性质,但其最终目的,是在于政治之改善与建设之更新。”B13平原:《革命的迫切需求与政治和建设问题》,《力行月刊》1933年第2~3期。“离开了建设而谈革命,革命将流为无意识的捣乱,离开了建设而从事革命运动,人民的困顿道途,同志的喋血疆场,将成为无代价的牺牲,革命只是手段,只是过程,建设方是要求,方是目的。”④建设之于革命的重要性实在于:“革命使命在建设成功”,“建设是革命最终的目的,是革命的中心工作。”尤其是自北伐告终,革命破坏暂告一段落之时,中国“一切建设未曾成功,即一切使命尚未达成”,戴传贤:《革命使命在建设成功》,《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第24期。故而亟须继续不断努力,施行革命的建设,开启新建设时代,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革命的胜利,革命民众,才能获得革命的利益和牺牲的代价,人类的文化才不至停顿,而得着新的发展”,任民:《革命的基本建设与我们的新使命》,《前锋》1930年第39期。由此可见,建设乃革命时代之使命与诉求。

2.建设乃社会发展之需求

“盖建设事业者,应付社会之需要而进行者也。”北伐战争结束后,“国内军事已过,训政开始,建设事业,刻不容缓。”李晋:《建设之真谛》,《新纪元周报》1929年第1期。 在“百业停顿,满目萧条”六波:《现在的建设问题》,《革命》1929年第77期。之时,“任何事业,需要建设之迫切,殊非楮墨所能形容。”“欲求挽救国家,当然须从建设下手。唯建设乃可自立,亦唯建设始得图雄。”北平晨报社论:《努力建设之前提》,《尚志周刊》1933年第22-23期。

民众吁求鲜明地体现着社会需求,因此“一个国家民族在某一时期中,一般人民的心理,为一切事业之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刘振东:《国民革命与心理建设》,《长风》1930年第2期。欲求政治之善良,经济之昌盛,社会之兴隆,当先注意于国民心理之趋向,并以此为根本之要图。在革命破坏创剧痛深之后,“中国民生凋敝,已及极端”,“救济之道,厥唯建设”,故“三民主义之建设,至今已不容再缓”。陈茹玄:《训政时期建设蒭议》,《中国建设》1930年第2期。当此之际,从事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以恢复人民小康生活,差不多成了一般民众‘天经地义’的要求。”B12在社会与民众的一致吁求下,自国民革命时代以来时隐时见而愈现愈著的建设潮流急速风行于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以建设为主题的新时代。

3.建设以三民主义为圭臬

“一个时代必有其时代之特性和背景。抓着时代的核心,剖析时代的特性,透视时代的背景,以成就适合时代的一种主义,这种主义,不特为学说之结晶,而且为济时的良药;不特可以坐言,而且可以起行的;以中国而论,实无过于孙先生所遗下给我们的三民主义。”B13自国民党北伐完成全国统一后,建设成为时代之核心,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则被奉为济时之良药、建设之圭臬,贯穿于民国建设的始终。

推荐访问:思潮 事功 民国 反思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