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英国大选工党胜出的原因探析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1945年英国大选,工党出人意料地以绝对优势击败长期执政的保守党,成为英国利会的执政党。工党对战争中产生的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敏锐洞察与科学把握、对于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领导者充分而务实的思想准备、代表人民利益诉求的竞选纲领与和平建设形象的树立、组织力量的壮大和领导力量的加强、领袖所具有的谦虚而简朴的亲民作风等,是工党在1945年英国大选中胜出的原因所在。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作者赵玉峰)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
二战后,加拿大国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土著民族的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否定土著民族权利到逐步承认并保护土著权利,从同化土著民族入主流社会到承认土著民族自治、恢复土著土地及保护土著民族文化的转变。作为土著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著自治政策也随之取得了很大进步。土著自治权利逐渐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承认,并在实践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无可否认的是,二战后加拿大土著自治政策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制约着土著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包括对土著民族自治观念的理解不同,以及政府与土著民族、主流社会和土著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即便是在这个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基本国策的枫叶之国,争取土著民族权利的斗争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6期作者丁见民)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以少数民族贡献和遭遇为中心的考察
加拿大是世界上典型的移民国家,源源不断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带来了各自母国相异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创造了加拿大灿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少数民族为加拿大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他们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仍遭受各种歧视。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少数民族开始强烈表达平等分享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诉求,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逐渐兴起。所有不同来源国的移民群体都积极参与了建设加拿大的活动,他们把其资本、技术、传统带给了这个新的祖国,为加拿大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无法全面参与到加拿大的政治生活当中,无法与英裔、法裔平等地分享国家的经济、文化资源。既然各少数民族为加拿大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拿大政府也认识并承认这一点,而且同化政策非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遭到各少数民族的反感与抵制,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加拿大政府采取何种民族文化政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问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发展,加拿大政府于1971年确立并正式公布实施多元文化政策。
摘自《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作者韩家炳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分期的标准与依据、上下限和内部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近20年来,我国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呈现出观点纷呈的活跃局面。从已发表的成果看,不仅研究的内容大大拓宽,而且其深度也大大加深,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说明我国学术界已冲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反映了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研究的水平,增强和深化了人们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摘自《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作者赵文亮)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清末民初,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由休闲娱乐业兴旺而出现市民日常化、大众化的“公共休闲”兴起,并以夜生活兴旺、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时习惯为主要标志,形成了相应的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时间”。“公共休闲”和“公共时间”的形成,是以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前提,以这种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的变化为契机,是市民生活城市化、社会化、公共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摘自《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作者李长莉)
论梅内姆时期阿根廷公民社会的质化发展
梅内姆统治时期(1989-1999年),阿根廷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即是公民社会焕发了勃勃生机,同以前相比取得了根本性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公民社会组织数目增加、活动频繁、“社会责任政治团体”不断兴起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新闻媒体的作用日益加强。此外,公民社会的发展还取得了一定的制度性成果。尽管梅内姆政府无意主动采取直接措施完善体制化方面的不足,也没有切实加强国家与公民社会,尤其是人权组织的互动联系,但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依托的公民社会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对待这支异军突起的新兴力量再也不可等闲视之。这也就是孕育主最肥沃的培养基。
(摘自《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作者李巨轸夏晓娟)
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
丁韪良是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与学者。人们对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从事的重要活动多有了解,但并无专文论述他所主持翻译的国际法著作《公法会通》,对《公法会通》的翻译蓝本及原作者的叙述比较混乱。傅德元在《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根据大量英文、法文资料,考证了《公法会通》的翻泽蓝本书名,叙述了原著者情况。
该文指出,《公法会通》的原著者,是1808年生于瑞士苏黎世的Johann CasparBluntschli(1808--1881),是国际法领域著名的教授和著作者。步伦知理于1833年开始在瑞士苏黎世担任教授,1848年在德国慕尼黑出任教授,1861年开始在德国海德堡出任教授,1868年出版了德文版著作“Das moderne vo lkerrecht”,可译为《现代国际法》。此书被英文版《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介为“现存的典型地内容广泛的法典,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一部被外交官们广泛使用的参考书”。1870年,由M,Charles Lardy翻译为法文版,书名为Le Droit InternationalCodifi e。丁韪良组织同文馆学生翻译此书,所使用的法文版本,应为1870年第一版或1874年第二版。《公法会通》最早的中文刊本,应是清光绪庚辰(1880)同文馆聚珍版,封面由董恂题名。
《公法会通》涵盖了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法源流、邦国主权及人民的基本权利;邦国的外交主权、驻外使
臣及领事官的权利;邦国的辖地之权(包括领土权与领海权);人权、邦国保护侨民权及民留权;邦国的条约权;邦围之间争端的调处;战争及局外中立的国际法等。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国际公法思想和人权思想,对晚清外交界及近代中国知识界进一步了解国际法,了解西方的政治、法律及外交制度,并运用国际法进行劣势条件下的外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启蒙和推动作用。
(摘自《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作者傅德元)
上海城市生态的近代转型:以晚清上海道路为中心
道路是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兼具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生态功能。随着上海新型城市道路与交通工具等近代城市生态环境中物质层面的建立,与之配套的新型城市道路管理制度也随之建立,即该如何维护与管理这些新型的城市道路体系和近代交通工具。与此同时,马路作为近代化物质文明的产物登陆上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公共生态空间:人和车辆日常通行的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的体质制度带来了新的规范和准则,这些迫使上海人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做出转变,以适应全新的城市生态环境。
(摘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3期作者陈)
美曾想用原子弹炸厦门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近日公布的解密历史文件显示,美国军方于1958年曾考虑对我国厦门机场使用原子弹进行轰炸,但遭到了当时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否决。据悉,伤害无辜平民以及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战争,是艾森豪威尔否决的主要原因。
美国军方提出建议
这份最新解密的名为《纳尔蒂的报告》的文件是由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根据信息自由法案而予以公开的,它由美国空军历史学家纳尔蒂在1968年撰写。该文件显示,美国空军在1958年夏天曾经提议,如果中国大陆封锁台湾海峡,美国空军应对中国进行原子弹袭击。根据报告提到的具体记录显示,美国空军提议,如果中国军舰和飞机对台湾外岛进行封锁,美国空军就对厦门机场进行一次原子弹轰炸。
此后,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特文宁向艾森豪威尔总统以及主要内阁成员们介绍了空军考虑袭击的方案,并解释说如果对厦门机场的空袭仍不足以迫使中国解除封锁,可进一步对中国其他地方的各机场展开类似的攻击行动。
轰炸机已处待命状态
据史料记载,美国空军当时在关岛基地有五架B-47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从1958年8月中旬起就开始处于完全待命的状态。按照军方的计划,这些轰炸机一旦得到上级的轰炸命令,会使用10~15千吨威力的原子弹对厦门机场进行空袭。
根据史料记载,当年的8月23日起,中国军队开始对台湾金门岛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以打击美蒋当时的嚣张气焰,但并没有任何以武装进攻台湾的迹象。不过美国试图以此作为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艾森豪威尔“一票否决”
然而,尽管得到了军方的支持,但这一方案还是遭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否决,他下令如果台海危机升级,美军应使用传统炸弹对中国境内进行轰炸,而不是原子弹。艾森豪威尔指出,原子弹袭击的核辐射会对平民造成巨大伤害,他因为这一原因而否决了军方的方案。但美国的分析人士认为,艾森豪威尔担心此举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尤其是引发核战争则是他否决的首要因素,因为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已经形成,双方正处于持续的冷战阶段。
当时的报告还显示,美国空军对艾森豪威尔否决决定感到十分惊讶。不过,他随后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提议,巩固台湾防空以及美国第七舰队。中国随后在10月宣布暂缓收复金门、马祖,当时的危机宣告终结。
在冷战期间,即在艾森豪威尔任内的1954年和1958年,美国依据与台湾当局所签署的非法的《共同防御条约》曾两次试图公开插手干涉我国台海局势,但都未导致任何严重的军事对抗。
(摘自《羊城晚报》2008年5月2日)
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运作脱节之分析
管理制度与实际运作之间脱节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清代城市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清代法令繁杂且相互矛盾、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以推行城市管理、清末的警察制度也不尽完善,这些因素导致了清代政治体制对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束缚;而地方城市治安管理主体——地方长官(清末的警察)多敷衍塞责、庸懦无能,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执行地方城市治安管理的差役、警察素质较为低下,地方城市治安管理的成效遭到人为因素的扭曲。这几方面因素制约着清代地方城市的管理水平,导致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管理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作者杨源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