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采用单盲法(不知道病理结果)在阅片终端上分析MRI图像,测量淋巴结及同层图像竖脊肌DWI信号强度和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相对信号强度和ADC值。RSI及ADC测量标准:在同一层面DWI图像上测量淋巴结及肌肉信号强度RSI=SI淋巴结/SI肌肉;结合常规序列及DWI,在ADC图上确定合适层面,测量淋巴结ADC值。ROI大小约为病灶面积2/3,如果病灶较大坏死液化,ROI需避开液化坏死区,且采用多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定量资料用(x±s)表示,良、恶性淋巴结ADC值及RSI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的139枚淋巴结,良性81枚,恶性58枚,短径5~18mm,平均约11.2mm。DWI显示139枚淋巴结全部为高信号,ADC显示128枚呈低信号,11枚呈等高信号,见图1。两组淋巴结RSI及ADC测量值比较。见表1。
3讨论
常规影像评价淋巴结良、恶性的标准主要依据淋巴结的大小、形状、轮廓、边缘以及有无中心坏死等表现,其中,淋巴结短径≥10mm是公认阈值。然而,良恶性淋巴结形态学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特别是小淋巴结。DWI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它依靠不同组织间水分子扩散的差异性造成的图像信号衰减来反映组织的结构特性。ADC是反映水分子扩散运动快慢的定量指标之一,水分子扩散运动越快,ADC值越高,反之越低。恶性淋巴结的肿瘤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外间隙减小、核浆比例高、细胞内间隙亦减小,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恶性淋巴结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这为DWI成像鉴别良、恶性淋巴结提供理论基础。庄晓曌等通过对盆腔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DWI的研究发现,当扩散敏感因子为1000s/mm2时,恶性淋巴结组ADC值为(0.86±0.20)×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1.05±0.30)×10-3mm2/s。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最大为0.740,其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最佳分界值为1.035×10-3mm2/s,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47.8%。唐伟等研究腹部淋巴结设置b值为300s/mm2时,肝炎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92±0.28)×10-3mm2/s;肝癌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19±0.39)×10-3mm2/s,低于肝炎组淋巴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设备、不同部位、扩散敏感因子、及患者呼吸运动均影响ADC值。在行DWI检查时,扩散敏感因子尤为重要,小b值时,扩散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血流灌注对DWI及ADC的影响较大,ADC值稳定性较差。扩散敏感因子越高,对水分子扩散运动越敏感,ADC值越准确,但高扩散敏感因子会使图像信噪比降低,影响淋巴结的显示程度。笔者综合图像质量及ADC值稳定性,选取b值为700s/mm2,良恶性淋巴结ADC值分别(1.359±0.212)×10-3mm/s和(0.960±0.261)×10-3m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部DWI成像由于受到呼吸运动伪影,化学位移效应和高b值影响,ADC图像空间分辨率差,影响病灶(特别是小病灶)的识别和测量。DWI的信号强弱与ADC值有关,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即:ADC值增大,DWI信号降低,反之,ADC值减少,DWI信号增高。因此,DWI信号强度能直观反映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且DWI图像质量优于ADC图,能显示更小病灶及更清楚辨别其边界。陈爱萍等以病灶信号强度等于或大于胸壁肌肉信号强度作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界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1.58%、45.00%、75.86%。笔者发现大部分小淋巴结由于ADC图不能辨别而排出,纳入的139个淋巴结在DWI上均显示为高信号,边界清楚,淋巴结短径约5~18mm。良、恶性淋巴结与同层肌肉信号强度比分别为(3.144±1.587)和(5.603±1.53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DWI成像能敏感地发现淋巴结,且良性淋巴结ADC值高于恶性淋巴结,良性淋巴结DWI相对信号强度高于恶性淋巴结。DWI可作为鉴别腹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一种新方法。
[责任编辑: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