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皮性恶性肿瘤,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许多国家的子宫内膜癌已超过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为探讨子宫内膜癌适宜的手术范围,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40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最小37岁,最大69岁,平均51.4岁。术前诊断根据病史、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31例;术前漏诊9例,其中7例分段诊刮、病理组织学报告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2例 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未行诊刮。40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子宫内膜癌。
1.2 手术范围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2例;次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例;单纯行次广泛性子宫切除9例,子宫全切除及双附件切除10例;子宫全切除2例,子宫次全切除1例(术后放疗)共40例。
1.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全部患者均行子宫内膜及肌层、宫旁、阴道切缘、卵巢、输卵管、所摘除的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分期与病理组织学类型 临床分期按1988年 FIGO分期标准。
病理组织类型:腺癌38例(分化G115例,G216例,G35例),腺鳞癌l例,透明细胞癌1例。
2.2 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官旁组织转移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关系 18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有淋巴结转移3例占16%。Ic、Ⅲ、Ⅳ期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6例,1/2例和1/1例。深肌层浸润8例中3例发生转移,占37.5%,其中包括1例淋巴结转移同时伴宫旁组织、卵巢转移,显示深肌层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高,2例宫旁组织转移。1例局限性子宫内膜癌也发生宫旁转移。
2.3 随访 40例术后随访1~4年,除2例60岁以上死于内科疾病,其余均存活。1例Ⅱ期患者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因年龄较轻保留1侧卵巢,术后第4年发现该侧卵巢转移;10例仅做子宫全切除及双附件切除的Ib期患者,术后1~2年未发生转移。全子宫切除2例及子宫次全切除1例术后2年发生宫旁转移。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癌的术前漏诊原因分析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在决定治疗之前要正确诊断尤为重要。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全面论断性刮宫,特别是宫腔镜诊刮是标准的诊断手断。本组术前经B超检查及分段诊刮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31例;术前漏诊9例,占25%。7例分段诊刮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为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例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未行诊刮。根据上述9例术前漏诊分析认为必需重视术前分段诊刮,应特别注意宫腔两侧角及前后壁。其次B超检查结果必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疑子宫内膜癌行分段诊刮以提高术前诊断率。
3.2 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探讨 扩大手术范围与否并不是愈后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术前的子宫肿瘤病理类型。本组27例行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其中18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主要是根据术前B超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术中切除之子宫剖视了解病灶范围及肌层浸润程度。结果表明有深肌层浸润8例中,2例发生转移占25.0%。其中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伴宫旁组织、卵巢转移,2例宫旁组织转移。另有1例局限性子宫内膜癌也发生宫旁组织转移。从术后1~4年随访情况来看。10例仅做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的Ib期患者在术后1~2年未发现转移。从本组4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认为,早期的子宫内膜癌行全子宫加双附件的手术范围也完全可以,不必行常规淋巴结的清扫术。当然术前估价非常重要,以此设计基本处理方案。“不良”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是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预后甚劣,其治疗如同卵巢上皮癌,其手术范围应当扩大。另外肿瘤的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等是绝对的影响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