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

时间:2022-11-14 2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 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 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29-03

恶性肿瘤患者约有50%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超过90%出现远处转移灶的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多数为根治术,手术范围大,术后容易并发血栓形成,有7%~45%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发生血栓形成,下肢血栓的形成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研究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年龄30~68岁,平均(51.7±18.4)岁。其中子宫内膜癌14例,卵巢癌10例,宫颈癌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良性肿瘤组,年龄28~70岁,平均(50.8±17.9)岁。其中子宫肌瘤20例,卵巢囊肿7例,畸胎瘤3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年龄25~60岁,平均(49.4±19.3)岁,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疾病,近期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标本采集

采集健康对照组静脉血3 mL,恶性肿瘤患者及非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l h、24 h、3 d、7 d采集静脉血3mL。所有血标本抗凝处理后,离心15 min,-80℃冰箱保存上清血浆待测。

1.3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检测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凝血酶(AT)、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试剂盒均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及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系统分子水平比较

见表1。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术后7 d降至与健康对照组相当水平。

2.2 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功能

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见表2。

3讨论

vWF能够促使外缘性凝血系统中血栓的形成,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状态以及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2]。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血小板P选择素,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抗凝血酶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是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作为主要的抗凝物质,能够迅速中和循环中多余的凝血因子,避免出现全身系统凝血情况[3]。凝血-抗凝血酶复合物是体内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平衡状态的产物[4],是凝血及抗凝因子活化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中凝血-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增高可较早反映人体凝血及抗凝功能情况。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这与肿瘤分泌的促凝物质有关,包括组织因子、癌前凝物质等[5,6]。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浆蛋白会导致凝血因子Ⅶ粘连形成复合物,激活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7,8]。而癌前凝物质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Ⅹ,启动凝血过程。肿瘤细胞能够产生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物可以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而其抑制剂抑制这一过程,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9]。肿瘤细胞通过释放细胞自溶酶、白细胞介素、二磷酸腺苷等活化血小板,形成血栓。肿瘤抗原可以激活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诱导TF的表达,刺激PAT-1通路,激活血小板等,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0]。在本文的研究中,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各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也说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术前vWF、 GMP-140、TA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血管壁,导致vWF活性升高。术后1 h和24 h vWF持续升高,在24 h时达到高峰,手术作为应激,损伤血管内皮,产生大量的凝血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受到炎症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后大量表达组织因子,从而激活凝血途径,形成血栓。在术后3 d开始逐渐下降,到术后7 d下降至与对照组相当的程度。说明手术后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刺激逐渐消除,凝血功能也逐渐恢复。良性肿瘤患者术后vWF、 GMP-140、TAT指标稍有升高,这可能与手术刺激有关,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恶性肿瘤患者在1 h、24 h、3 d不同时间点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均显著较高,这可能是恶性肿瘤刺激的一种延续,而在术后7 d,两组没有差异,也说明术后7 d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存在高凝状态,而加上手术的刺激,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临床上在术后1周内应严密观察,预防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寿玮龄,崔巍. 恶性肿瘤出凝血异常机制[J]. 协和医学杂志,2012,3(4):482-486.

[2] 张锐,黄浩,李莉芳,等. 妇科腹腔镜术对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449-1450.

[3] 韩朝辉,张余川,龙静,等.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70-71,74.

[4] 简维雄,黄献平,郑景辉,等.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252-1253.

[5] 罗锦花,田亚平,张竹红.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参数变化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5):310-314.

[6] 张瑜,杨宁蓉,王锋,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65-167.

[7] 赵维莅,王学锋,璩斌,等.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5):702-704.

[8] 魏文宁,胡豫,绕绘,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全血细胞组织因子活性改变的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1):1182-1186.

[9] 王浩渊,赵擎宇. 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癌栓分组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2008,8(2):101-103.

[10] 曾丽,刘永立,刘谢,等. 老年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监测[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09-610.

(收稿日期:2013-05-02)

推荐访问:恶性肿瘤 妇科 患者 凝血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