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蜡样芽孢杆菌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1-16 11:0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069-01

【摘要】目的 观察蜡样芽孢杆菌治疗小儿鹅口疮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156例鹅口疮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156例患儿均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局部用氟康唑片研成粉末稀释后涂口腔,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餐后温开水口服腊样芽孢杆菌。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蜡样芽孢杆菌的作用机制治疗了小儿鹅口疮8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鹅口疮,临床观察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1]。临床表现为口腔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且不易去除,病情严重者可以合并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进行预防,效果较差。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共诊治小儿鹅口疮156例,随机抽取80例给蜡样芽孢杆菌口服,治疗小儿鹅口疮,取得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1月 -3岁;病程5天-2月。对照组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0天-2-1/2岁,病程3天-1.5月。

1.2 临床表现:156例患儿口腔粘膜表面覆盖有白色乳块样小片状物、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性反应,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有的波及咽部。患儿无发热、流涎、咳嗽,无呕吐、腹泻,进食好,无全身症状。

1.3 治疗方法:156例患儿均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局部用氟康唑片研成粉末稀释后涂口腔,每日1次,连用7天,全部病例治愈。

1.4 随机观察方法:观察组80例患儿于治疗同时给予餐后温开水口服腊样芽孢杆菌,每次1粒(0.25g),每日3次,疗程7天。对照组76例患儿仅给予口腔局部治疗。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诊的方法了解两组患儿在1月之内鹅口疮恢复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鹅口疮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的未发病率7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6%,经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80例患儿服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且部分患儿食欲有增加现象,伴有大便稀或大便干的患儿大便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之一,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各个功能和器官都处在生长发育期,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还未充分发育,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鹅口疮是由口腔内潜伏的白色念珠菌容易大量繁殖而致病[2],在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蜡样芽孢杆菌,规格:每粒0.25g×12粒或0.25g×8粒, 含活菌数不低于2.0×108CFU,辅料为:乳糖、淀粉,储存:25℃以下避光干燥处保存,餐后温开水口服腊样芽孢杆菌,注意与抗生素相隔2小时服用。蜡样芽孢杆菌在肠道中定植,消耗氧气,为双歧杆菌等肠道厌氧菌营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可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而双歧杆菌是消化道主要的厌氧菌,对维护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其作用机制为(1)双歧杆菌通过细胞壁上的磷酸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一个细菌保护层,它作为生物屏障抵御细菌、病毒及真菌等致病因子的侵袭。(2)双歧杆菌能激活吞噬细胞的活性,刺激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1,IL-6等多种因子,诱导B细胞产生IgM、IgG,刺激粘膜产生sIgA抗体,从而提高人体对细菌、病毒及真菌的抵抗力;当肠道菌群达平衡后通过营养竞争、生物夺氧、产酸抑制和占位效应等途径,拮抗细菌、病毒及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鹅口疮的目的。以往治疗婴儿鹅口疮,大多使用制霉菌素悬浊液或取制霉菌素1粒研成粉末多次均匀涂抹口腔黏膜,还可以口服制霉菌素片剂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治愈时间较长,且有一定副作用。我们根据蜡样芽孢杆菌在肠道中的作用机制治疗了小儿鹅口疮8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实用儿科学》第6版

[2] 任南,文细毛,王洁如.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

推荐访问:鹅口疮 芽孢 杆菌 小儿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