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不平凡的五十年

时间:2022-11-17 09:10:25 来源:网友投稿

1958年4月,北京市档案馆正式建立。当时我正在北京市委办公厅档案科工作,对市档案馆的创建有所了解。1959年底,北京市档案管理局成立并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我被调去参加建局工作直到“文革”下放农村,1986年我又被调回市档案局工作直到离休。所以市档案馆的建立,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我基本上是耳闻目睹的。北京市档案馆的50年的变迁和发展无不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相联系着,有着不平凡的历程。像电影一幕一幕地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使我感慨万千。

1956年到“文革”前,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作为文化事业之一的档案事业也在进行有计划的全面建设。1956年1月周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必须……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工作。”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此后,全国各省市先后都建立了地方档案馆,1957年12月20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行政会议决定,建立北京市档案馆。据了解,我国的历史上在省市建立类似档案馆机构未曾有过,所以北京市档案馆的建立是具有历史性的创建。1958年3月31日,市人委向各有关机关发出《关于成立北京市档案馆和集中部分档案的通知》。于是在同年的4月,北京市档案馆正式开馆。从此北京市有了永久保管档案史料的基地。但由于当时国家刚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受经济条件所限,馆址选在和平门内西松树胡同21号。地处一条小胡同里,是一所不符合保管档案条件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开馆时档案干部只有四名,后增至八名,虽然人员少、条件差,但同志们都是兢兢业业地开展收集接收档案资料的工作。到1959年底,收集的档案资料装满了七间库房,约有15万卷(册),1962年底档案资料已有18万卷(册)。其中绝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档案。由于馆舍是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据房管部门鉴定,此房已过安全保险期,二楼不能用作档案库房,所以全部档案资料都置放在一层房间内。库房面积仅有316平方米,档案的装具都是木质的五层架子,所以防火、防潮、防虫、防尘、防晒的任务很重。那时对档案的保管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如:为了防潮地上洒些生石灰;为了防火库房外放有沙袋、灭火器等;为了防晒,玻璃窗用白纸糊上;湿度大的库房用木板将档案架子垫高,按时清扫库房,打开窗户通风。有了一定的馆藏后,市档案馆立即积极开展了整理、利用、编写资料、收集革命历史档案等工作,为了提供利用,主动向有关单位介绍馆藏情况。由于当时档案馆对外不开放,处于封闭式的保密状态,所以到市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人比较少,借阅档案的人多是机关单位的。

北京市档案馆开始筹建时是由市人委档案科一位负责人负责组建,与市人委办公厅档案科合署办公。到1959年底,北京市档案管理局成立后,市档案馆归市档案管理局管理,性质为文化事业机构,由市档案管理局一位副局长兼馆长,市档案馆与市档案管理局合署办公,没有警卫,局馆临街的门总是紧闭着,老百姓很少有人知道此大门内是什么单位,是干什么的。到了1965年左右,局馆职工不到30人,从事档案馆业务的仅有十几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约有8人,多数都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的学习,其中有两位是档案系本科毕业的,熟悉档案业务。市档案馆初建时,只有一名传达员兼通讯员并负责院内的环境卫生。档案库房内的清洁卫生工作,是由局和馆同志共同负责。到了冬天,靠生煤球炉子取暖,后来才安装了暖气设备。日常节假日的值班任务,由局馆的同志轮流负责。由于大家积极地开展工作,馆的业务很快步入正轨,秩序井然,很有成绩,为今后北京市档案馆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时社会动荡,北京市档案馆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9年7月,“市革委”成立清档小组,对市档案馆的档案全部进行清理。由于不懂档案业务,将原来的96年全宗档案5万多卷旧政权档案打乱,将其合并为20个全宗,严重违反了整理档案的全宗原则,结果为以后的利用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困难。清档小组还清理了新中国建立后的档案2万多卷,剔出“待销毁”的档案装满了2间约3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很多是应继续保存的档案。

1970年底,北京市档案馆址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这是一座50年代初建的普通办公楼房,砖混结构、承载力差。档案库房面积1600平方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以强国面貌屹立在世界之林。而北京市档案馆经过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档案馆不但有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而且有了现代化的库房设施,有了先进的现代化的保存档案的手段,又有熟练的档案管理人员。过去市档案馆处在封闭式的被动服务状态,现已变为开放式的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档案馆。自此,北京市档案馆逐步体现了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所规定的“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应有的属性。

在国家档案局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档案馆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的轨道上来。1980年5月,国家档案局在给北京市档案局的信中指出:“应当把北京市档案馆建成收存北京历史档案的基地,成为第一流档案馆。”1980年11月,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恢复北京市档案馆,通知规定市档案馆是市委和市政府的直属机构,由市委秘书长分管。1981年6月初,局馆合署办公。1979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原址增建了库房但仍不适宜保管档案。1982年4月,市档案局、馆向市委、市政府申请筹建新馆。1984年10月,原国家档案局长曾三同志致函北京市领导,希望“北京市建设一个能够安全保管档案而又比较先进适用的档案馆。使北京市的档案工作能跟得上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站在全国的表率地位。”同年11月,市委办公厅复函曾三同志:“关于建设市档案馆问题,当即批请市政府主管领导认真落实,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已于10月审批新馆计划书。”1986年1月,市档案馆建设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为了加快新馆的建成,1990年3月,在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人大彭庆遐等13位代表,以市档案馆库房紧张严重影响档案作用发挥和档案安全案由,提出加快兴建北京市档案馆新馆的提案。1992年5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新馆开始兴建,并于1995年10月竣工。

在业务建设方面,1982年至1983年期间,市档案馆分期分批接收市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市法院、市属企业等50多个单位的档案,总计30余万卷(册),特别是市委机关的档案也同时接收进馆。由于馆藏有了反映党委重要活动的档案,增强了北京市档案馆的政治性和重要性,从此,北京市档案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档案馆。

目前,市档案馆已和向社会开放档案71万卷,除开展收集、整理、利用、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外,还汇编和公布档案史料、编研多种专题资料、举办多种展览,并利用档案为政治、经济、历史研究等方面提供服务。如1990年市馆与其他单位共同举办的《北京地区民众抗日斗争史料展览》、《北京地区抗日斗争事迹展览》等等,使参观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一些组织和个人来利用档案的也越来越多。

自1982年至1995年底,北京市档案馆共编辑出版史料书籍18种,如《北平和平解放前后》被评为优秀图书,《北平的和平接管》、《北平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两部书获二等奖,《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获三等奖。

1994年,北京市档案馆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部会员,并参加了各种国际档案会议,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在北京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之际,适逢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这都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老档案工作者,衷心祝愿北京市档案馆在为首都建设文明和谐首善之区服务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原副局长

推荐访问:五十年 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