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的教学科研环境正全面纳入数字信息环境中,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已有的实践中,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大信息服务中心、纯数字化图书馆和复合型图书馆三种发展模式,该文对这三种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并对影响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信息服务中心 纯数字化图书馆 复合型图书馆 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的教学科研环境正在全面走向E-learning时代,大学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教师学生利用的重点,以图书、期刊为主的传统学术资源承载体及其数字衍生品只占到用户整个信息环境中极小的部分,大学图书馆在用户的数字信息环境中正在逐渐被边缘化。2011年,《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图书馆界都有不少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大学图书馆生存的忧虑。虽然文章提及的一些现象已不同程度出现,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正像现在的发展和存在方式与原来已有很大不同一样,将来图书馆很有可能以更加不同于现存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大学图书馆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改变和变革自己,在不断的“进化”中吐故纳新、前行和发展。
1 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
由于所处信息环境的变化,大学图书馆需要彻底改变“借还印本图书场所”的形象,承担起2002年《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中要求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并在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中拓展和延伸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文献获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技术服务、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等。伴随着功能的拓展,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存在形态等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经过对当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图书馆的未来主要有如下三种发展模式。
1.1 大信息服务中心的发展模式
大信息服务中心是将高校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档案馆等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机构进行重组,将人员、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学校的大信息服务中心,对外统一提供服务。大信息服务中心能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数字环境下各相关机构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的方式和作用的趋同性、信息内容的交叉性和优劣势的互补性以及用户消除各单位原来信息孤岛状态的需求。由于整合或合并了其他的机构,大学图书馆的名称有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在大学机构名录中消失,但由于所承担的功能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大学图书馆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存在形式,发挥着更大作用。
在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或称网络信息中心)合并组建大信息服务中心的情况最多。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中开始讨论二者以某种形式合作和合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合并现象集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和实践目前仍在持续。英国伯明翰大学1995年已将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合并为学习资源中心,巴恩大学和泰晤士大学也是较早将校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合并的大学。2002年相关调查表明,在美国接受调查的621所大学中,已有约1/6的大学实现了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的合并,但是合并层次有一定差别,有些只是组织合并,有些则是服务内容合并,也有些是在服务内容和组织上完全融合。国内的浙江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实现了图书馆与网络中心的合并。图书馆与计算中心的合并,主要是因为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对计算机和自动化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图书馆与计算中心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强,二者之间的功能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中心侧重于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硬件方面的支持,而图书馆则侧重于数字资源、数字信息服务等软件方面的工作,二者合并可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优势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快捷和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可大大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还有一类大信息服务中心是将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合并。虽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且引起了相关学科的整合,但图书馆和档案馆两个机构的相互联系却并不紧密。由于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功能的相似性,让很多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进行了馆舍上和机构层面的合并,如江南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合并成立江南大学图书与档案馆,类似的还有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图书档案馆。随着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进程的加速,国内外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将机构名人库(含相关手稿资源、珍贵照片、档案等)、教学名师库作为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已经将保存学校历史、照片、往来文件、各部门的规章制度等纳入到特色馆藏建设任务之中。这些档案资源的挖掘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密切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在数字环境下的合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二者的整合与合并。
大信息服务中心可整合的机构包括所有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校内机构,具体要看各校的具体实际。如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资源中心整合的机构除了校图书馆、计算中心外,还有校电视台、印刷服务中心和教室管理中心等。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全称是“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学术信息资源”(简称SULAIR),是全美高校中唯一的集传统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学术计算服务支持、大学传统和网络出版服务于一体的机构。随着大学E-Learning的继续推动,其他提供教学资料服务的部门与图书馆合作和合并的进程也会加速。
1.2 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大学的教学科研环境正在日趋数字化。2011年的《地平线报告》将电子图书在大学的应用作为近两年大学最需关注的趋势之一。平板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在这些设备上显示的电子教科书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纸制教科书,包括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都已对外提供诸如iPad之类电子书阅读器及电子图书的借阅服务。随着出版商对电子图书支持的加强和诸如电子书阅读器之类设备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图书等教学资源通过电子方式借阅的模式也将越来越普及。伴随着“数字土著”人群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体,相当多的“数字土著”选择使用足不出户即可利用的数字资源,大学图书馆的纸制文献,尤其是理工科纸制期刊的利用率正在急剧下降,很多大学图书馆在保证数字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大力削减纸制资源采购,这将使得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成为现实。
纯数字化图书馆模式是指图书馆的全部馆藏都以数字形式存在,以网络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从目前的国内外实践来看,纯数字化图书馆模式主要出现于工程技术类、医学类的大学图书馆,其原因主要是工程技术类、医学类的大学图书馆用户所需资源由于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太快而对信息资源新颖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这些具有新颖性的资源大多是近几年出现的数字资源,对未被数字化的陈旧资源需求较弱。也正因为此,国外已有较多的工程技术和医学类大学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纯数字化图书馆。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图书馆2000年的时候已建成纯数字图书馆,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圣安东尼奥应用工程和技术图书馆2010年也已经变成了没有印本资源的纯数字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SLAC图书馆2010年起不再购买纸质图书,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工程分馆正在建纯数字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科技及医学分馆、霍普金斯大学的Welch医学图书馆在数年前就致力于资源全电子化的目标,构建纯数字图书馆。全球闻名的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图书馆,2012年其数字资源在整个馆藏中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98%,也已不再购买新的纸制资源,已有的纸制馆藏只要出现相应数字版本就会被替换掉,即将成为英国第一家纯数字化模式的图书馆。
少数大学图书馆的纯数字化图书馆可能只存在于若干服务器上,没有实体存在的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的作用就是购置数字资源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但更多的纯数字化图书馆并不排斥图书馆大楼的物理建筑,物理建筑中虽然没有印本图书,不再有印本图书的借阅服务,但会通过电子书阅读器等方式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前文提及的大学图书馆需要承担的电子文献获取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参考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学科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却一样都不能少,而且由于物理空间宽裕,大学图书馆可以构建各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提供更加深入、个性十足的文化服务、信息素质教育、技术服务以及真人图书馆服务。
1.3 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走向纯数字化的图书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图书馆由于用户需求和需要承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等方面原因,而将保持印本馆藏和数字馆藏共同长期存在的现状,这就是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复合型图书馆是“在一个机构框架下,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并有机结合于一体,是实体加虚拟,围绕信息存储的物理场所和信息空间;它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技术,根据版权法的规定,对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转化、管理,实现一体化存取,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复合型图书馆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的热潮出现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用于描述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实体馆藏和数字虚拟馆藏共同存在的图书馆过渡状态,当时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复合型图书馆将来会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最终转变为纯数字图书馆。但是由于大学用户阅读习惯的不同,很多用户依然对印本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乐此不疲,也有部分大学图书馆需要承担对本馆馆藏(比如善本珍本古籍等)的保存责任,笔者认为在可预知的未来,相当多的大学图书馆还依然保留着印本馆藏,只是馆藏是“以传统图书馆的印本馆藏为基础,还是以数字图书馆的数字馆藏为基础”则会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复合型图书馆结合了传统图书馆的特点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而共同构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问内,将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主流模式。在复合型图书馆模式下,图书馆之物理机构依然存在并有相当的改善性发展,印本馆藏的保存和服务模式将按照馆藏利用率分化,馆藏利用率较高的印本馆藏将通过“全开架、借阅一体化”的方式对外服务,利用率较低的印本馆藏将通过密集书库和保存图书馆,通过“全闭架、读者预约和馆员及机械协助”的方式对外服务。利用率较高的印本馆藏的组织方式也会逐渐发生转变:依靠传统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和排架的方式会被打破,将使用用户更为熟悉的书业标准与通讯分类法或附加元数据和分面浏览与传统分类法相结合对传统分类法进行改良以改善用户寻找图书的体验。在馆藏建设过程中,由于数字资源同质化现象的加重,大学图书馆的印本馆藏和数字馆藏建设会特别注重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收藏的内容会根据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不断拓展,软件工具、研究报告和数据、新网络资源、甚至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的“真人”都会成为收藏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发现、知识发现方面的努力将继续深入发展,上文提及的大学图书馆需要拓展的其他功能也在逐渐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2 模式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在上述三种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中,大学图书馆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式需要根据其所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大学历史及其规模等、大学学科专业特点等)和本馆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而定。南于模式选择中的“用户实际信息需求”主要考虑的是用户对于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大多与所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科专业有较大关系,因此这罩对于“用户实际信息需求”不再赘述。
2.1 大学及其图书馆的规模大小
“大学及其图书馆规模的大小”对于是否采用大信息服务中心发展模式影响较大:Mech T.F.经过对世界范围内数百所大学图书馆与计算中心合并的案例调查与分析,认为大学图书馆与计算中心合并现象多发生于中小规模的大学,而且这种合并著想不出现反复,大多应该由懂图书馆业务的人作为合并后机构的主管领导;Hirshon A.的研究也发现大型机构的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合并及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大规模大学各机构本身业务量比较大,机构合并后需要考虑资源、业务、部门、人事关系、工作效率等诸多因素,这一点在历史悠久的大规模大学体现得尤为突出,相对来说中小型规模大学和图书馆采用大信息服务中心模式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除规模大小外,诸如“大学及图书馆历史长短”之类的实际因素也对模式选择有较大影响:历史悠久的大型图书馆,由于自身保存的印本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有保存和研究意义的珍本、善本馆藏和其他特色馆藏,有些还承担着本地区、本领域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其采用纯数字化图书馆模式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大多采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模式。
2.2 大学及其图书馆的学科专业特点
从已有实践和相关研究来看,不同学科专业的用户对于图书馆数字馆藏抑或印本馆藏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些对选择纯数字化图书馆和复合型图书馆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专业用户更注重印本馆藏的使用,相当多的用户还特别喜欢印本文献的阅读体验,历史学、考古学、版本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专业用户的研究重点大多还基于印本文献;理工农医等自然学科专业用户则更注重数字馆藏的使用,而且多体现为对近年文献的需求,他们更喜欢足不出户、快速获得和使用所需文献的方式。因此,主要以自然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大学图书馆,可以采用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前文提及的斯坦福大学工程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科技及医学分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纯数字化图书馆都是自然学科专业的图书馆,而人文类和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构建复合型图书馆则可以满足各学科专业用户的需求。
2.3 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虽然前文提及大学图书馆未来应该将功能拓展为文献获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技术服务、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等,但不同性质的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会有较大的不同,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和科研型大学对于这些功能的理解和定位有非常大的区别,大学学生和教工对图书馆的要求也会有较大不同,即便是同类型的大学图书馆,由于各方面原因,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比如有的大学只需要支持教学科研服务,有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承担保存该学科或者地区绝大多数资源(含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责任,这些对于选择哪种发展模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3 结语
数字信息环境中,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须根据本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大信息服务中心、纯数字化图书馆和复合型图书馆三种发展模式。大学图书馆不管采用哪种发展模式,都将继续根据大学的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需求及行为变化拓展和深化服务内容,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学图书馆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继续保持和发挥其“大学心脏”的作用,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