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文化运动百年来技术文化阶段划分与高职教育发展

时间:2022-11-18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职教育是中国技术文化转型背景下产生的重要教育类型,它一直处于技术文化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认识阶段、觉醒阶段、改造阶段和重组阶段顺次在中国推进,它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互动内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层面依次深化,即高职教育先后经历过孕育期、落实期、扩张期和再造期。该视角为高职教育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框架,即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简单以法律条文或者学校实体建立作为高职教育发展开端。高职教育类型发展与技术文化转型相关,因而技术文化认知的深化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启迪作用,把握技术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才能指引高职教育发展,且基于本国技术文化背景才能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高职教育发展;技术转型;职业教育;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宾恩林(1990- ),男,广西桂林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教教材政策研究)在读博士。(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05-08

马克思已经揭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但更为重要的是认识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的辩证关系。对经济发展背景缺乏了解当然难以理解文化转型,同样的,忽视文化观念发展也难以了解经济变革。然而,目前多数高职教育研究重视经济社会改革而忽视文化变迁的作用。从技术文化转型来看,高职教育起源并不应该是人们通常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的建立或者20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法定地位的确立,也不应该是100多年前某一所代表性学校的建立,而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在中国既有的经验技术文化转化为科学技术文化的过程中孕育、发酵而逐步形成的。事实上,的确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起源于清朝末期的“高等工农商实业学堂”及其后一系列的兴办新式学堂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转向科学技术文化的结论在科技史研究领域已经是常识,但高职教育研究者对此及其对高职发展的影响恐怕有所忽视。缺乏理解科学技术文化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因而高职教育定位得不到文化层面的思考而难以发现其本质规律。本文尝试基于新文化运动以来技术文化的历史变迁,从文化角度对高职教育发展做历史阶段划分,并归纳出中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技术文化角度启示。

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转向科学技术文化的过程

广义的新文化运动指1915年以陈独秀举办《新青年》杂志为开端到1923年左右为止的时间段。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推行一系列提倡科学而反对迷信、提倡民主而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而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因而狭义而言也能以1919年指代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就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大范围引进和融入的,此前对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仅是局部试探性认识。

所谓科学技术文化,是指以科学为基础而塑造的技术文化,它与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文化——经验技术文化对举,表示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行为方式或者思维习惯的集合。科学技术文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体系或者研究方法,而是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是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诸层次。

尽管中国自古讲究技术文化和艺术文化,并以此立于世界技艺之林,然而四大发明都是基于经验技术试错的结果。在牛顿开创科学时代以前,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世界经验技术发展的先导,但进入科学时代后因国人缺乏科学文化而在科学技术发展领域迅速落后于世界,甚至“技术”一词在1895年之后才具有使用机器的技能和技巧之含义,加之外国入侵使得我国体制陷入混乱,与教育有关的各种制度也同步受到影响。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启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运动,以期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科学。但是,国人对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分野并不清楚,于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对西方科学技术进行点状试探式认识和探索,在经过新文化运动后,百年来通过人们对科学技术文化的深入琢磨而逐渐明白,中国古代经验技术文化优势难以维持到以科学技术文化为主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厘清科学技术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文化在中国大致经历了认识阶段、觉醒阶段、改造阶段和重组阶段四个时期。

(一)科学技术文化的认识阶段(1919—1948年)

中国对科学技术文化的认识从明朝后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以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认识阶段在社会影响上最为深远,标志性事件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特征是直接大规模借用国外技术和模仿制造国外器物。

19世纪后半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整个社会中,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是在时间上纵向追溯古人的四书五经以参加科举,而缺乏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分享新观点的技术平台。此外,清朝后期封建官僚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文化氛围仍然十分浓厚。因而,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技术文化环境总体是保守且难以匹配全世界总体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趋势的。中国观念史研究专家通过文献数据库统计1874—1915年的文献资料,发现“制造”的字频一直远高于“技术”。例如,1894年“制造”一词使用了123次,而“技术”仅3次;1895年“制造”使用了283次,而“技术”则没有出现;1896年“制造”461次,而“技术”8次。这是因为当时“制造”的含义缺乏科学技术内涵而仅强调新式器物的技藝式制造,尤其以船坚炮利的仿制为甚。因而,当时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极其缺乏,所引进和学习的西方技术多停留在器物层面的模仿阶段。可见,当时我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丰富的技术文化对人的培养性和型塑性。然而,丰富的技术文化才可以使人成为“向善”的人。科学技术文化是从相应的技术器物文化、技术制度文化和技术观念文化各层次作用于个人与社会的,虽然在此阶段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技术文化的丰富性内涵,而科学技术文化确实是以这样的生发次序被中国认识和接纳的。

推荐访问:新文化运动 划分 阶段 高职教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