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础教育数字化

时间:2022-11-18 14:55:09 来源:网友投稿

基础教育迎接数字化的挑战

桑新民

回顾与反思——让基础教育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

随着21世纪的降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对整个国民素质的严峻挑战!迎接挑战的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必须明智地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观念与模式。

人类步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新的综合,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拨反!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高投资与高效益的教育发展新领域,需要专门规划和组织实施。同时又贯穿在教育系统每一个环节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不仅成为其他部门规划发展的新视野,而且是教育系统每一个环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显示标志,更是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的显示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学家埃利亚德的观点是千真万确的: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目标与规划——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抉择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正确选择与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这是目前许多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并导致十分紧缺的教育资源之巨大浪费)。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公民,并尽可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

要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采取科学的规划原则,确定战略重点。总结目前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反两方面经验,特提出“一个跟进,三方面超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原则:

“一个跟进”是指基础教育系统以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校外光纤、网络带宽等),只能跟随区域信息化的整体步伐前进,这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与边界条件,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势必造成教育信息化的浪费与低效;“三方面超前”是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决策管理系统。教学指挥系统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建设这三大关键环节(我们可以将这三者形象地称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左脑”、“右脑”和“细胞”),必须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略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制定并创造出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和体制,超前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占领制高点,取得基础教育信息化全局发展中的重大突破。

战略重点之一:基础教育决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教育决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司令部,也可称之为“左脑”。各级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超前发展,建立从上到下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网络,运用智能化的信息反馈数据库系统,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决策管理科学化与效率化,更主要的是能使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决策、管理者率先感受和体验数字化生存方式和信息化教育时空,促进领导者的观念更新和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战略重点之二:基础教育教学指挥系统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各级教研机构(教研室)是教学的指挥系统,对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也可称之为“右脑”。基层教学指挥系统和教研体制一方面必须与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考试制度相适应,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强大潮流推动了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这使基层教学指挥系统面临许多两难选择。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右脑”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显滞后!各级教研组织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对现行教研室的信息化改造,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教学指挥系统和教学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而且传统教学模式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彻底变革,因此,各级教学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采取两头并进的方式: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教研模式,提高其在现行教育体系中的效率和功能,尤其要把正在部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同各级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创建“虚拟教研中心”,推动和促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系统中的发展壮大,并依托虚拟教研中心加快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打破信息封锁,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开发。

战略重点之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学校,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教和每个学生的学上,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学校、在课堂,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细胞”。当前迫切需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办学体制。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师生的活动方式、新型的学和教的模式与新的教室环境。教育评价模式、新型师资培训方式,由此推动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的建设,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左脑”、“右脑”和“细胞”这三大战略重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滞后都会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而三大战略重点的协调与超前发展,则必能带来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突破。

难点与重点——提高师生学习生活质量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表明: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从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每天最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效率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而大多数教师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研究和传授专业知识上,很少教学生如何学习,甚至不知道应该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以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学习是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最终必须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上,但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支配下,现在许多多媒体教学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结果从“人灌”发展到“机灌”,违背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这三个惊叹号应该引起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深思,从中不难看出现行教育种种弊端的根源,也深刻地反映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难点与重点。

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美国在1994年给教学技术的“新定义”中把教和学统一起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概念的定义中没有出现教这个概念。

以语言和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其形式本身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使教师陷入自我表现、表演的误区。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最大的优势,正在于找到了超越师生之间言语、概念障碍的成功之路!教师自我中心化的言语和思维方式,是教学失败的最主要隐患,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精心创设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跨越横在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理解中的鸿沟,这正是多媒体教育环境比以往单纯用语言、概念教学的优越之处,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对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这才是成功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计之要诣与诀窍!

误区与出路——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

认为在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学习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我们的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网络和屏幕既不能代替经验世界中的学习,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世界中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屏幕上看文字,不仅不舒服,而且记不住。当代世界各国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揭示出:把网络教学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成功网络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比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的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果两方面来考虑,我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在屏幕前学习时间的总量加以控制,我们的研究和体会是,每个学生每天在屏幕前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个小时。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亟待研究和规范;现在全国正在组织编写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绝大多数都是让学生学习操作技术,是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而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在以培养人为对象的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

原载《人民教育》

营造数字化校园

石良武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一、校园数字化的基本特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1.网络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前期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在这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将被赋予鲜明的网络特色,可见,这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

2.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讲,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设备或者系统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劳动。

3.个性化:个性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出去,也可以通过其网站和定制系统获得所有具有相同需求的资料。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们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在这三者中,如果说网络化是基础、是环境,个性化就是标准,智能化就是目的,就是人类千百年来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二、数字化校园的主要氛围

那么,数字化校园到底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营造气氛:

(一)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1.什么是校园网

校园网是利用先进的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安全、可靠、便捷的计算机信息传输线路;利用成熟、领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规划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网络应用环境;利用全面的校园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软件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和决策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一个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大型网络系统。

2.建网的内容

校园网系统的建设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可形象的概括为“修路”、“买车”、“运货”、“培训驾驶员”这四个工程。

“路”就是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它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和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和建设。

“车”就是运行在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和通信信息服务系统等。

“货”就是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如学生的信息、教师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素材等教育教学信息。

“驾驶员”就是校园网的使用人员,这些人员可分为四类:学校领导、系统维护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应用系统使用人员。

(二)管理现代化

校园网的建成,仅仅是数字化校园的第一步,需在原有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基础上,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校园管理现代化,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主要是实现全校的教学、科研、财务、设备及学生等的统一管理。该系统是通过对各系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实现的,系统下的各个模块分别对应各系部管理系统的相应模块,结合电子邮件服务,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还有一些信息处理,如公告管理、BBS管理、校长信箱的功能:当学校要学习文件时,通过网具办公就可以使大家避免了时间的限制;本周的重要活动、有趣的讲座等,在网上公告登记处通知一下就可以了,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有什么意见建议想告诉校长,给校长信箱写信就行。

通过校园网教学应用系统中的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等应用软件,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考试手段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三)建一座数字图书馆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与其说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不如说将图书馆数字化更有意义)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图书网络,通过校园网实现各系在本地即可查阅书刊文献信息,并有良好的检索功能(搜索引擎),然后通过加入Internet为校内外师生、科研人员及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基础网络建设

布线是15~25年的投资保证,也是保证网络速度重要的一环。一般馆内主干采用快速以太网即可,100Mb交换于馆内来说基本够用,而光纤到桌面的产品尚不成熟,ATM的代价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有点昂贵而又复杂。

基础网络的建设应尽量做到选型一致,以使维护量减少、技术支持到位,而精心施工则是保证网络长期畅通的有力手段。

2.现有资料的数字化

这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最大难题,按学校一般藏书量计算,就算用最快的扫描仪,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可分两步走,先是两种文档并存,搞好电子目录和电子检索工作,为全面实现数字化做好前期准备;继而最终全面实现图书资料数字化(html文件形式)。

3.数据库与WEB站点的建立

图书资料数据库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而图书情报也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转换为计算机管理较为容易。

目前采用的数据库有三种类型:目录型、关系型和全文型。其中目录型投资少,对软硬件设备要求低,可迅速提高查询速度、辅助图书出纳流通,但无法通过网络得到具体资料是其最大的弊病。全文型数据库是读者最需要的,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大,应联合建设,尤其应注意标准化的问题,以便统一交流。

WEB站点的建立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成熟的,并且可以依赖有的校园网站点,只是应尽可能的实用并容易被读者找到是建站需要注意的问题。

4.资料存储

实际上,对于线上图书馆来说,浩瀚的图书资料对存储是一个考验。如果资金允许,配备有机械手的光盘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容量可高达数百GB,与光盘服务器的10GB的容量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是随资料的增加只需增加光盘即可,而勿需因服务器不足而导致资料不在线。

5.图书馆资料备份的选择

尽管光盘具有可随机读取、存储寿命长等特点,但每日的运行必然导致数据的损失,如何做好如此庞大数据备份是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备份的介质有多种选择,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四)教案电子化

校园网的建设,不能仅仅为满足学校进行信息化改造,更为重要的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在这种没有粉笔的课堂上,教师所能操纵的只有键盘和鼠标。如何制作一份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是广大跨世纪教师需要重新学习和探讨的一个新问题。

多媒体电子教案的一般特点:

1.教师享有高度自主权。

清新的网页界面,使课堂教学尤如网上漫游,教师只是鼠标的操纵者及讲解员,且不受讲课顺序的严格限制,可因材施教,自由往返某一讲授内容,无需考虑教师与电教人员的配合及集体排练问题。

2.编辑效果快捷良好。

制作电子教案时可充分利用office中提供的各类工具。如公式编辑器可以让老师方便地写出各种复杂的数学和物理公式;图表编辑器则可以制作各式鲜明直观的曲线和图表,还有制作组织图、艺术字的专用工具等。也可以方便地插入、链接各种图片,对于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可使课堂内容生动、活泼。

Director、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为制作网页、幻灯片及演讲稿提供了丰富的修饰手段,如运用得当,课堂定会生辉不少。如对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适当设置,或者加上阴影、边框、底纹等,可使讲课重点更加突出;选用适当的背景图案可以明显区分不同的章节和内容;尤其是一些软件特有的动画设置功能,可使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和特定的顺序逐步展现,如某段文字的激光式飞入,让人意想不到;某张图片再加上一点背景轻音乐,令人身心倍感舒畅;某一提问带上一段快节奏乐曲,令人兴趣大增,且能有效避免课堂提问时的沉静、尴尬局面。

4.全屏幕演示,内容无干扰。

如PowerPoint等软件多可采用全屏幕演示方式,因而使得屏幕上没有其他不相干内容的干扰,而且还设有画笔功能,可以在演示的同时在屏幕上勾勾画画,且勾画的内容完全不会影响演示文稿本身。

用Director、 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出的电子教案,外表美观、形式多样、容量大,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教案呆板的作风,能制作出集声音、动画、文字、图表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这必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五)作品数字化

电子作品是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由教师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自己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的成果。电子作品作为伴随教学模式革新而出现的新型教学软件一诞生,必将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也预示着教学软件大家庭中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一旦我们的学校真正推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将极大地高涨。

如何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出体现自己创新精神的电子作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任务驱动与作品创作”,教学的组织应包括任务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之间的协作、鼓励学生创新。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学习。教师提出任务,给出样板;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发现新问题;教师讲解任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教师现场检查学生所做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自由活动与探索。

第二阶段:电子作品设计创作。学生浏览以往学生的电子作品,开阔思路,同学之间讨论,构思设计自己的电子作品;搜集资料与素材;创作作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完成电子作品;集体评价电子作品。

在发展学生的电子作品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学习气氛;根据中国国情,按照以用为主的原则,建设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校园网络环境,在设计教育网络资料时就考虑到学生的电子作品上传、交换、共享的需求,做好硬件与管理软件的系统设计,使学校网络中心成为学生和教师的电子作品的资料交换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校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CAI教学软件的评价标准需要增加新的指标体系。例如,电子作品的创新性评价,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电子作品创新,使电子作品成为改革学校考试制度的一个新的内容与方法;深入开展电子作品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电子作品是我国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软件发展思想和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六)权益与平等时尚化

据观察,在众多校园网民中有近85%的人在聊天。有些高手甚至可以同时进几个聊天室“狂侃”,乐此不疲。而真正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时事或关注就业信息者寥寥无几。而且一些讨论的话题很是无聊,甚至还有少数人点击黄色网站,下载黄色图片。

毫无疑问,校园网吧为数字化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和娱乐消遣方式,人们需要的是对他们生活工作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和服务,因而网络应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数字化校园的营建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思想内涵,切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网吧市场的规范管理,使网络市场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原载《中国教育技术》

e时代让我们做个

“数字化教师”

佚名

一、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未来国际学会主席马哈蒂·埃尔曼杰拉主张用“创新型学习”取代现在的“维持型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维持型学习”,就是向过去学习,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为现实上的远。埃尔曼杰拉在《知识文明中的人类资源》中指出:“创新型学习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参与(与空间一致)、预见(与时间一致)。”

现在人们强调教育要培养能力,但教育不是要泛泛地培养所有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们对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参与能力。事实上,盖茨·安德李森以及最近的亿万富翁少年克劳斯,都是大学未毕业就匆匆参与他们预见到的未来事业中并获得成功的。这说明数字时代的为学之道,首先的也是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未来,或者说叫“认知未来”。我们要努力缩短工业时代学习的链条,减少在死记硬背上所花的时间成本(社会认识成本)和空间成本(社会实践成本),而将更多精力用于对未来知识的学习上。

我们每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锁定在“e教育”时代新发展趋势上,锁定在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型公民”这个远大目标上,时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改造,才能成为先锋,才能做到与整个“地球村”息息相通。

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新的“e教育”时代,要求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e教育”时代的教师应当做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和知心朋友。

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解决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请记住:教师应该越来越少地致力于传递和灌输知识,而更努力地为他们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为一个对天文感兴趣的学生找到相关的资料,甚至找到因特网上的一个网站。这样,教师的教育效益不是会呈几何级数般大大增加吗?

三、加强培训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应当像过去上课使用的粉笔、课本一样,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上网查资料,把这些信息教育的基本技术,融会于日常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e教育”时代的“数字化教师”。

关于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最低要求,我想应该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会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Authorware等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会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不赞成用是否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来证明一个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是因为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证书中有“水分”,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应重在看“应用”,即并不能用有没有证书来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

在进行计算机培训和自我修炼中,应当注意到一种“二八现象”,即许多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其中20%是可供80%的人(初学者和初级应用人员)使用,而其中80%的功能只是为20%的人(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因此,我们主张从任务出发,如一段文本怎样进行编辑与修改,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成一个小课件片断,一个资料如何查找等。这样做既体现了“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学习者有了一定使用基础之后,可根据各自兴趣,再逐渐加学习内容,掌握电脑信息技术中其余80%的功能。

总之,不断发展的电脑、信息技术也不断为“e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更会为“数字化教师”施展自己的教育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一个“数字化教师”遍天下的时期一定会到来!

原载《信息技术教育》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