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6篇

时间:2022-09-27 11:0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6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6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6篇

篇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5 篇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9 月 27 日至 28 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 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人才优势越明显,事业发展的势能才能更充盈,“复兴号”巨轮向前航行的速度才能越快。提升人才优势,必须不遗余力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想方设法储备人才,用心用力关爱人才。

  创新引才制度,提升人才“磁吸力”。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开设引才“绿色通道”,突出“人才+项目”“人才创业”引才重点,壮大科技创新、新型业态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体量。要创新更加积极的激励政策。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工资分配机制、岗位晋升机制,落实企业项目贷款贴息、科技创新奖励等优惠措施,兑现安家补贴、突出贡献人才奖等激励政策。要建立更加高效的交流政策。开展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人才回乡创业论坛等人才温暖工程,构建起海纳百川的“强磁场”,磁吸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搭好用才平台,提升人才“翱翔力”。用好人才,关键是搭好人才发展平台,拓展人才发展空间,确保人适其岗、人尽其才,让人才能够“自由翱翔”“鹰击长

 空”。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着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不断厚实人才成长沃土。要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共享实验室”等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与企业智力需求“无缝对接”,推进全领域科研资源整合。要推进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双创平台,不断完善人才产业园和人才创业园建设,打造综合型创新创业基地,优化人才平台服务环境,激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完善育才政策,提升人才“储备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推动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尤为重要、更显紧迫。要增强育才的针对性。依托“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共建企业人才实践基地”“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等人才工程项目,加强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育。要增强育才的规划性。要“因才施教”制定培训计划,“因才而异”制定培训内容,推动人才培养制度化常态化,增强人才“密度”,提升人才质量。要增强育才的全面性。落实“育穗”计划、“双千计划”等育才工程,鼓励人才赴外进修,建立人才培养奖励制度,建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多形式“疏浚引渠”激活人才发展“源头活水”。

  释放留才温度,提升人才“归属力”。做好人才工作,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归属感是关键。要增强爱才的热度。要通过开办“博士课堂”“乡贤讲坛”,承办学术会议、行业技术论坛等,优化人才“栖息”环境。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建立人才荣誉体系,积极表彰优秀人才典型,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要拓宽惜才的广度。要组建专门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党员领导结对服务机制,“一对一”帮助解决项目申报、津贴补助、人员招聘等困难和问题。不断拓宽人才建言献策的渠道和形式,邀请人才直接参与重要会议、重大决策,让人

 才感受到“看重”和“倚重”。要涵养容才的大度。要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容错纠错机制,坚决宽容人才在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旗帜鲜明支持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作为、不断创新。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首要优势。要集聚人才优势,就要用慧眼识才,以诚意爱才,敢大胆用才,能雅量容才,出良方聚才,不断增强人才“磁吸力”“翱翔力”“储备力”“归属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尽情施展才华、发出耀眼光芒。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近年来,湖南省安化县深入贯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引才力度、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服务体系,打造人才“洼地”,助推人才“还巢”,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强化政策支持,形成人才返乡创业“强磁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县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县委书记主抓、组织部门负责、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人才”工作格局。制定出台《“5133”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意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办法》《支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安化县关于进一步推进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落实落地的方案(2018-2022 年)》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攻克人才政策兼容的“难点”,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堵点”,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乡镇事业单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破解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化人才在录用、流动中遇到的编制使用难题,搭建人才

 工作保障平台。统筹各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资源,紧紧依托县委党校、县黑茶学校以及省内外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点菜下单”开展干部人才培训。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施方案》,加大农村定向大学生公费培养力度,每年定向培养师范生、医学生、农技特岗人员***人左右。

  加大引才力度,搭建人才返乡发展“大舞台”。深入推进“5 年共引进领军型人才***名、高层次人才***名、基础性人才 3***名”的“5133”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程,面向“五湖四海”广纳贤才,破解人才“瓶颈”。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引进人才,举办“春风行动”“送万岗进乡村”“点亮万家灯火”“企业进校园”等大型招聘会,促成企业和人才“共赢”。设立县外招商引智联络点,与委托机构签订引才引智合作协议,履行高端人才寻访、人才引进、商务咨询、项目对接等职责,对于成功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当年给予经费支持 2-4 万元。搭建人才实践交流载体,评定安化圣力骨科医院有限公司、湖南省益汉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和安化县人民医院 3 家单位为“安化县就业见习基地”,帮助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素质。支持重点产业柔性引才,刘仲华院士工作站今年成功挂牌,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安化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安化籍博士蒋玉辉继续与县茶旅产业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进行黑茶药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安化籍专家李颖悟担任县茶叶协会黑茶营销及茶产业营销专业委员会主任,为县域茶业发展贡献力量。支持定向培养引进人才,中茶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长期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机制,湖南金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达成产学研究引进合作协议,成立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设立安化籍在外体制内人才流动调配绿色通道,按照高效便捷的服务原则,及时办理调入人员审核、入编、调转手续,充实到县内基层和重点工作领域的队伍中。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人才返乡就业“软环境”。召开“5133”人才引进工程新

 闻发布会,组团赴省内外高校宣讲人才引进政策,开展“高校学子回乡考察”活动,为安化籍高校学子“点对点”寄发《致安化籍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点燃家乡学子回乡干事创业的“星星之火”。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引进岗位设置方面,设置 30%左右的岗位限招本土户籍人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明确县四大家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联系服务***名专业技能精、社会口碑好的专家。县委书记、组织部长走进人才公寓座谈慰问,县委人才办不定期开展人才回访活动,时刻关注青年人才思想动态,引领人才健康成长。建立新引进人才“传帮带”制度,用人单位分管领导“一对一”联系帮扶,当好人才的生活“保姆”、工作“导师”和思想“清洁工”。举办“七夕·只为遇见你”青年联谊、青年人才交流座谈会等活动,为青年人才创造交流、交友机会。建设人才公寓,统一配置家具电器,实现人才“拎包”入住,为回乡人才提供温馨舒适的住所。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优先保障。全面落实工资待遇、生活补贴、住房补贴、政治待遇和随迁随调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首次聘期内每年发放 1-3 万元生活补贴,每年安排***万元预算经费支持企业引才育才,积极营造“重视人才、关注人才”的浓厚氛围。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商鞅变法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霍去病“漠北一战,封狼居胥”战出“大汉天威”。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要强化硬实力,夯实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做好人才工作,绘好人才“蓝图”,才能推动发展,走向强盛。

  绘制“培养蓝图”,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加强对人才的识别培养工作,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束缚,着力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引”“育”“用”等方面下大力气,健全引才育才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广纳群贤,培养

 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优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对人才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党性教育,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强化人才的思想建设,提升人才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人才的担当责任,引导高层次人才与社会大局发展同向同行。

  绘制“发展蓝图”,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想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就应该为人才创造发挥本领才智的平台。一方面为人才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注重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相结合,把人才的引培用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把项目建设作为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另一方面,注重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科学应用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和潜能,让人才“争奇斗艳”,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

  绘制“情感蓝图”,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建立人才成长跟踪联系机制,掌握人才诉求,尽可能为其创造条件,不能把人才当作创造价值的机器,感情的融洽能让人才有归属感,润物无声的情感关怀同样能够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好人才保障工作,要将一系列人才保障服务政策落到实处,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服务好人才,才能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事业,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和先锋力量。做好人才培养规划,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才能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前赴后继地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汇聚力量。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发展大国重器的背景下,出现了高层次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出走的情况,这是对人才培养、使用的一大考验,集体辞职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更应该挖掘背后深层次的问题,考虑如何留住人才。

  绘制“发展蓝图”,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办事的积极性。一名科研人员曾经对媒体表示,有可能自己到退休都评不上副研究员,试想这些博士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刚开始工作没几年,就已经看到了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结局,是一种多么失望的心态。通过逐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才打开“绿色通道”,不仅在于如何“建”,关键还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好舞台。

  绘制“利益蓝图”,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要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人才公寓便是一种创新举措,为人才解决了住房问题;到异地工作,最牵挂的莫过于家里的子女亲人。妥善解决人才配偶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

  绘制“情感蓝图”,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建立创新人才成长跟踪联系机制,...

篇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1:

  “红塔杯” 第二届全国烟草行业烟机设备维修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

 一、 竞赛组织委员 会 主

 任:

 张保振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副主任:

 宋

 建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 温凤林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司长 成

 员 :

 王崇光

  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刘罗曼

  国家烟草专卖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

  张水长

  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总经理

  柳万东

  红塔集团董事长

  问

 武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副司长

  刘

 杰

  中国烟草杂志社副社长

  贾伟一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 处长 二、 竞赛组织委员 会办公室 主

 任:

 温凤林

  ( 兼)

 副主任:

 问

 武

  ( 兼)

 王建法

  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柳万东

  ( 兼)

 成

 员 :

 连

 飞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劳动工资处

  史惠民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教育培训处

  何

 民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劳动工资处 刘嘉陵

 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事部

  金美华

 国家烟草专卖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王晓宇

 国家烟草专卖局人劳司 劳动工资处

篇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2010-5-27

 实 施 “ 千 人 计 划 ” 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中 共 北 京 市 委

 中 央 “ 千 人 计 划 ” 实 施 以 来  北 京 紧 密 结 合 全 市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实 际  组 织实 施 “ 海 外 人 才 聚 集 工 程 ”  抓 住 “ 知 寻 引 用 ”  “ 知 ” 就 是 掌 握 人 才 需 求 “ 寻 ” 就 是 发 现 识 别 人 才 “ 引 ” 就 是 引 进 人 才 “ 用 ” 就 是 用 好 人 才 四 个 关键 环 节  大 力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取 得 了 明 显 实 效 。目 前 北 京 地 区 共 有 197人 入 选 “ 千 人 计 划 ”  其 中 有 34 人 属 于 引 进 和 认 定 的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

  一 、 掌 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 增 强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的 针 对 性 。

 我 们从 全 市 发 展 所 急 需 的 科 技 、智 力 和 创 新 要 素 出 发 有 针 对 性 地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才 。

 一 是 主 动 把 握 大 局  确 立 引 才 重 点 。

 关 注 全 市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情 况 在 汽 车 、新 能 源 与 环 保 、生 物 医 药 、装 备 制 造 等 6 大 产 业 调 整 振 兴 规 划 中 提 出 了人 才 引 进 和 培 养 的 措 施 依 托 投 产 的 一 批 重 点 产 业 项 目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二是 深 入 一 线 调 研 摸 清 引 才 需 求 。三 是 制 定 专 项 计 划 加 强 引 才 指 导 。及 时 汇 总全 市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岗 位 需 求  制 定 印 发 “ 海 外 人 才 聚 集 工 程 ” 的 年 度 专项 工 作 计 划 。根 据 2010 年 度 的 专 项 计 划 全 市 共 提 出 529 个 海 外 人 才 需 求 岗 位 。

 二 、 提 高 寻 才 识 才 水 平  增 强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的 科 学 性 。

 我 们 既 注 重 广 开 举贤 荐 能 之 路 不 断 发 现 海 外 优 秀 高 层 次 人 才 。一 是 开 展 以 才 荐 才 。广 泛 联 系 在 京

 院 士 、科 学 家 与 工 程 师 等 高 层 次 人 才 等 人 员 推 荐 一 批 具 有 师 承 关 系 、朋 友 关 系 、学 术 合 作 关 系 的 海 外 人 才  开 阔 识 才 选 才 视 野 。

 二 是 拓 展 海 外 联 系 。

 与 31 个 华侨 华 人 社 团 组 织 建 立 了 海 外 联 系 并 通 过 联 络 驻 外 使 领 馆 和 各 类 同 学 会 、校 友 会等 组 织 宣 传 引 才 政 策 物 色 合 适 人 选 掌 握 一 批 海 外 人 才 资 源 。三 是 合 理 认 定人 才 。建 立 “ 海 外 人 才 聚 集 工 程 ” 高 层 次 人 才 评 价 机 制 组 织 开 展 了 三 批 全 市 海外 高 层 次 人 才 申 报 和 认 定 工 作 。

  三 、 健 全 引 才 工 作 体 系  增 强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的 规 范 性 与 灵 活 性 。

 我 们 坚 持党 管 人 才 原 则 发 挥 好 组 织 部 门 牵 头 抓 总 作 用 调 动 各 方 面 积 极 性 。一 是 健 全 政策 体 系 。

 2009 年 6 月  市 委 、 市 政 府 正 式 印 发 了 《 关 于 实 施 北 京 海 外 人 才 聚 集工 程 的 意 见 》等 政 策 文 件 为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提 供 政 策 保 障 。二 是 完 善运 行 机 制 。

 近 期  我 们 着 力 研 究 解 决 了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中 的 20 项 政 策性 、 机 制 性 、 服 务 性 问 题 。

 三 是 丰 富 引 才 手 段 。

  四 、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人 才 作 用  增 强 人 才 引 进 工 作 的 实 效 性 。

 我 们 注 重 在创 业 扶 持 、成 果 转 化 、事 业 平 台 建 设 等 方 面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激 励 引 进 的 人 才 干 事创 业 、实 现 价 值 。一 是 加 大 创 业 政 策 扶 持 。对 承 担 国 家 和 市 级 重 大 科 技 专 项 的 海外 高 层 次 人 才 北 京 市 给 予 重 大 项 目 支 持 经 费 、发 明 专 利 补 贴 、减 免 研 发 用 房 房租 等 优 惠 政 策 支 持 人 才 攻 关 尖 端 技 术 。二 是 助 推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在 中 关 村 国家 自 主 创 新 示 范 区 建 设 了 29 个 留 学 人 员 创 业 园  累 计 孵 化 海 外 人 才 创 办 企 业3800 多 家 。推 动 中 关 村 与 北 大 、 清 华 等 17 所 高 校 、科 研 院 所 建 立 了 产 学 研 用 合作 关 系 使 企 业 成 为 自 主 创 新 的 主 体 加 快 科 研 成 果 转 化 。三 是 搭 建 创 新 创 业 发展 平 台 。中 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建 立 了 创 业 投 资 、境 内 外 上 市 等 9 条 投 融 资 渠 道 支 持创 业 企 业 融 资 上 市 帮 助 创 业 企 业 做 大 做 强 实 施 了 “ 十 百 千 工 程 ” 加 快 培 育

 一 批 收 入 规 模 在 十 亿 、百 亿 、千 亿 元 的 创 新 型 企 业 组 织 实 施 “ 高 端 领 军 人 才 聚集 工 程 ”  对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给 予 重 点 扶 持 。

  培 养 高 技 能 人 才  为 制 造 业 强 省 提 供 有 力 支 撑

  中 共 山 东 省 委

  近 年 来  山 东 省 坚 持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和 科 学 人 才 观 为 指 导  把 高 技 能 人 才 队伍 建 设 作 为 战 略 重 点 来 抓 。

 2003 年 到 2009 年  全 省 高 技 能 人 才 总 量 由 28.8 万人 增 加 到 103.7 万 人  高 技 能 人 才 占 企 业 技 能 劳 动 者 的 比 重 从 不 足 6%提 高 到24.6% 高 技 能 人 才 对 产 业 发 展 的 保 障 水 平 和 支 撑 能 力 大 大 提 高  为 实 现 由 制 造业 大 省 向 制 造 业 强 省 跨 越 提 供 了 有 力 支 撑 。

  一 、 围 绕 转 变 发 展 方 式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确 立 高 技 能 人 才 优 先 开 发 的 战 略 地位 。我 们 坚 持 把 培 养 造 就 高 技 能 人 才 作 为 建 设 制 造 业 强 省 的 关 键 环 节 着 力 打 造山 东 半 岛 优 质 劳 动 力 富 集 地 带 。一 是 加 强 组 织 领 导 把 高 技 能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作 为打 造 制 造 业 强 省 的 战 略 抓 手 推 动 各 类 职 业 技 术 院 校 快 速 发 展 国 家 级 重 点 职 业中 专 和 技 工 学 校 数 量 目 前 均 居 全 国 首 位 。二 是 让 高 技 能 人 才 有 待 遇 、有 荣 誉 、有地 位 树 立 良 好 的 职 业 导 向 。目 前 全 省 已 有 4100 名 高 技 能 人 才 享 受 省 政 府 津 贴 。同 时 注 重 在 高 技 能 人 才 队 伍 中 发 展 党 员 、评 选 劳 模 、推 荐 “ 两 代 表 一 委 员 ” 等 极 大 地 调 动 了 高 技 能 人 才 干 事 创 业 的 积 极 性 。三 是 大 力 弘 扬 “ 振 超 精 神 ” 形 成人 人 成 才 、 人 人 作 贡 献 的 社 会 氛 围 。

  二 、 适 应 现 代 制 造 业 集 聚 发 展 要 求  大 力 培 养 造 就 高 技 能 人 才 。

 围 绕 山 东半 岛 现 代 制 造 业 基 地 建 设 和 高 端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战 略  以 培 养 高 素 质 产 业 工 人 为目 标 以 构 建 现 代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体 系 为 基 础 以 深 化 校 企 合 作 为 重 点 全 面 提 升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水 平 。一 是 创 新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建 立 与 产 业 布 局 相 适 应 的 现 代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体 系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需 要 人 才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作 支 撑 。我 们 把 为 产业 升 级 培 养 产 业 工 人 作 为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重 点  进 一 步 推 动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由 外 延扩 张 向 内 涵 提 升 转 变 。

 二 是 深 化 完 善 校 企 合 作  实 现 学 习 、 实 践 、 就 业 一 体 化 。省 政 府 专 门 下 发 《 关 于 加 强 企 业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的 意 见 》  重 点 建 设 1000 个 省 级企 业 实 训 基 地  实 现 年 接 纳 24 万 名 学 生 实 习 实 训 的 能 力 。

 三 是 实 施 技 能 提 升 工程  培 养 知 识 技 能 型 人 才 。

  三 、 着 眼 于 激 发 创 新 创 造 活 力  建 立 有 利 于 高 技 能 人 才 成 长 发 展 的 长 效 机制 。遵 循 高 技 能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以 建 立 首 席 技 师 选 拔 管 理 制 度 为 突 破 口 积 极 拓展 高 技 能 人 才 职 业 发 展 空 间 建 立 激 发 高 技 能 人 才 活 力 的 长 效 机 制 充 分 调 动 高技 能 人 才 创 新 创 造 的 积 极 性 。一 是 创 新 选 拔 管 理 机 制 将 高 技 能 人 才 与 高 层 次 人才 摆 在 同 等 位 置 。

 目 前  全 省 共 选 拔 各 级 首 席 技 师 2199 名 。

 二 是 探 索 岗 位 使 用机 制 使 高 技 能 人 才 人 尽 其 才 、才 尽 其 用 。省 委 、省 政 府 规 定 破 除 职 工 身 份 界限 技 师 、高 级 技 师 与 工 程 师 、高 级 工 程 师 同 等 对 待 鼓 励 高 技 能 人 才 参 与 企 业管 理 。大 力 选 拔 优 秀 高 技 能 人 才 到 合 适 的 科 研 岗 位 、工 程 技 术 岗 位 、经 营 管 理 岗位 发 挥 作 用 全 方 位 贯 通 高 技 能 人 才 职 业 发 展 通 道 。三 是 健 全 评 价 激 励 机 制 引导 高 技 能 人 才 创 新 创 造 。坚 持 把 品 德 、知 识 、能 力 、业 绩 作 为 技 能 人 才 评 价 标 准 在 全 国 率 先 推 行 职 业 技 能 鉴 定 督 导 制 度 积 极 探 索 多 元 化 技 能 人 才 评 价 体 系 建立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的 技 师 、高 级 技 师 社 会 化 考 评 体 系 以 职 业 院 校 为 基 础 的 职 业 资格 认 证 体 系 和 新 职 业 国 家 统 考 制 度 。

  全 面 实 施 人 才 兴 农  加 快 推 进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共 湖 北 省 委

  近 年 来  湖 北 省 委 、 省 政 府 切 实 把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摆 在 全 省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总 体 战 略 中 加 强 领 导 统 筹 推 进 有 力 地 促 进 了 城 乡 一 体 化 和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

  一 、 构 建 体 系  突 出 重 点 ,大 规 模 培 养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

 紧 扣 新 农 村 建 设 对 实用 人 才 需 求 大 的 实 际 我 们 着 力 构 建 以 涉 农 院 校 为 龙 头 、示 范 基 地 为 主 阵 地 、重大 人 才 专 项 为 重 要 支 撑 的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 加 大 投 入  每 年 新 增 2500 万元 专 项 资 金 用 于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开 发  着 力 提 升 实 用 人 才 能 力 素 质 。

  引 导 涉 农 院 校 面 向 产 业 办 学  增 强 人 才 培 养 的 针 对 性 。

 以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整 和 发 展 特 色 农 业 需 求 为 导 向 积 极 支 持 全 省 涉 农 学 校 加 快 改 革 发 展 调 整 专 业设 置 扩 大 招 生 规 模 建 设 精 品 课 程 采 取 “ 订 单 式 ” 方 式 培 养 “ 适 销 对 路 ” 的农 村 人 才 。

 目 前  全 省 共 有 2 所 农 业 本 科 院 校 、 7 所 农 业 高 职 院 校 和 20 多 所 开办 了 涉 农 专 业 的 其 它 本 科 院 校  每 年 培 养 农 业 毕 业 生 近 10 万 人 。

 在 此 基 础 上 全 面 实 施 “ 一 村 一 名 大 学 生 计 划 ”  3 年 投 资 1 4 亿 元  选 拔 2 万 多 名 具 有 高中 或 中 专 学 历 的 农 村 基 层 干 部 和 优 秀 青 年 到 农 业 院 校 接 受 大 专 学 历 教 育 ,培 养 了一 大 批 “ 留 得 住 、 用 得 上 ” 的 农 民 大 学 生 。

  整 合 资 源 创 建 示 范 基 地  增 强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效 性 。

 针 对 农 村 人 才 培 训 机 构分 散 、实 践 培 养 不 够 、培 养 效 果 不 理 想 的 现 状 由 省 委 组 织 部 牵 头 对 各 类 涉 农 培训 机 构 、 师 资 、 项 目 、 资 金 等 进 行 有 效 整 合 。

  依 托 重 大 专 项 培 养 带 头 人 ,增 强 人 才 培 养 的 示 范 性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带 头 人 是农 村 的 拔 尖 人 才 。

 我 们 注 重 发 挥 他 们 在 带 动 产 业 发 展 和 整 个 队 伍 建 设 中 的 重 要 作用  通 过 深 入 实 施 农 村 人 才 带 头 人 培 养 专 项 来 提 升 农 村 人 才 的 自 我 发 展 和 辐 射 带动 能 力 。实 施 农 村 党 员 干 部 素 质 提 升 工 程 、“ 千 村 书 记 培 训 工 程 ” 把 村 干 部 培养 成 农 业 产 业 化 带 头 人  提 高 他 们 带 头 致 富 和 带 领 群 众 共 同 致 富 的 能 力 。

 二 、 统 筹 城 乡  加 大 支 持  有 效 利 用 城 市 科 教 人 才 资 源 引 领 和 带 动 农 村 实用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培 养 面 临 着 投 入 不 足 、基 础 薄 弱 、周 期 过 长 等 现实 问 题 要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按 照 统 筹 城 乡 的 理 念 来 推 进 充 分 发 挥 我 省 科教 人 才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的 优 势 引 领 和 带 动 农 村 实 用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一 是 鼓 励 大 学生 到 农 村 发 展 创 业  不 断 壮 大 农 村 人 才 队 伍 。

 二 是 引 导 科 技 人 才 资 源 向 农 村 聚 集 带 动 农 村 科 技 骨 干 人 才 成 长 。

 三 是 实 施 人...

篇四: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要] 在前两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强调:

 要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 破除论资排辈、 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 培育人才、 锻炼人才、 使用人才、 成就人才。

 温家宝指出, 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 人才流动、 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

 5 月 25 日至 26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新华网北京 5 月 26 日电(记者 李亚杰、 谭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5 月 25 日至 26 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是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

 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 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

 习近平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在革命、 建设、 改革各个历史时期,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

 经过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

 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 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 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扩大对外开放, 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 以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胡锦涛强调, 到 2020 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

 培养造就规模宏大、 结构优化、 布局合理、 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 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 科学规划, 深化改革,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 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竞争力不断提升,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胡锦涛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坚持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支持人人都作贡献、 人人都能成才, 统筹推进城乡 、 区域、 产业、 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 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统筹抓好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 高层次、 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三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 提高人才效能, 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从人才培养开发、 评价发现、 选拔任用、 流动配置、 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 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 形成统分结合、 上下联动、 协调高效、 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 市场有效配置、 单位自主用人、 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 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 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四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 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质、 锤炼作风、 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 鼓励各类人才坚持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 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 倾心本职岗位、 注重工作实效, 淡泊个人名利、 无私奉献才能, 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 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 善于团结协作、 积极改革创新、 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要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 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

 胡锦涛强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事业的希望。

 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加大工作力度, 完善工作制度, 采取及早选苗、 重点扶持、 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 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要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 破除论资排辈、 求全责备观念,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 培育人才、 锻炼人才、 使用人才、 成就人才。要教育和引导青年人才自觉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为祖国、 为人民、 为民族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 在投身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 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 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 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胡锦涛指出, 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 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 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善于用战略思维、 开放视野、 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 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 抓好重大人才工程,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 履行好管宏观、 管政策、 管协调、 管服务的职责,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 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 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 干事有舞台、 发展有空间。

 要鼓励创新、 爱护创新, 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 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 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要关心人才学习和生活, 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 营造尊重科学、 鼓励创新、 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 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 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突出表现为科技、 教育和人才竞争。

 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相互支撑、 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定意义上讲, 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温家宝强调, 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 用人所长, 不能求全责备,让各类人才和全体劳动者、 建设者才尽其用、 各得其所。

 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 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建功立业。

 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 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 人才流动、 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

 温家宝指出,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为人才的成长服好务。

 一要大胆使用和吸引人才。

 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 急需紧缺人才、 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大胆引进和使用海外高水平拔尖人才,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家发展服务。

 充分发挥国内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 用人单位、 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三要更加关心和爱护人才。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 尊重创造的氛围。

 鼓励创新、 探索和超越,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倡导独立思考、 追求真理, 宽容失败。

 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 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 就业、 子女教育、 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 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人才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和胡锦涛、 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 交流了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 基本思路、 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 找准了进一步搞好人才工作的着力点和有效抓手, 增强了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 紧迫感和自觉性。

 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紧紧围绕建设人才强国这个战略目标, 努力使人才工作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要深刻认识、 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注重把握客观性, 避免片面性, 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要坚持重在使用, 用当适任、 用当其时、 用当尽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要营造尊重人才、 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 鼓励创新、 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 待遇适当、 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公开平等、 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 真正做到解放人才、 发展人才、 用好用活人才。

 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 科学制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抓紧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 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还有:

 王刚、 王兆国、 王岐山、 回良玉、 刘淇、 刘云山、 刘延东、 李源潮、 汪洋、 张高丽、 张德江、 俞正声、 徐才厚、 郭伯雄、 薄熙来、 何勇、 令计划、 王沪宁、 马凯、 孟建柱、 曹建明。

 大会向“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代表颁发证书, 北京市、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负责同志, 党中央、 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人民团体负责人, 人民解放军、 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 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 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设分会场。

 九州生气恃风雷:

 计划经济时代, 职工工资实行固定晋级, ...

篇五: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近平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 年 5 月 26 日)

 习近平

  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人才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和胡锦涛、 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 交流了 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 对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提出许多好的意见。

 昨天下午, 我参加了第六组的讨论, 大家发言踊跃、 气氛热烈, 结合实际谈认识、 讲收获、 提建议, 听后很受启发。与会同志普遍认为, 中央制定颁布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同志和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次会议, 这充分表明了 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主题重要、 准备充分, 胡锦涛、 温家宝同志的讲话思想深刻、 富有新意、 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

 通过这次会议, 大家进一步明确了 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 基本思路、 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 找准了进一步搞好人才工作的着力点和有效抓手, 增强了 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 紧迫感和自觉性。

 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是求真务实的会议, 是研究部署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会议。

 下面, 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讨论, 围绕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第一, 紧紧抓住建设人才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做好人才工作。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到 2020 年要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 结构优化、 布局合理、 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 1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 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的优越性, 必须在人才的培养、 评价、 使用、 流动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真正的优势。

 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达到上述三个要求, 时间有的可以短些, 有的要长些,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各类人才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 我们人才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 正是中央基于对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才领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贯彻这次会议精神, 大家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紧紧围绕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努力使人才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 深刻认识、 自学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认识规律、 尊重规律, 按规律办事。

 什么是人才成长规律? 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须要求。

 比如厚德育人。

 德领才、 德蕴才、 德润才, 不养德修身, 难以成为有用人才, 更难成为大家、 大师。

 把握这一规律, 就要把 2 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 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 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比如量才施用。

 全才、 通才固然好, 但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

 关键是人岗相适, 让各类人才都能各得其所,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比如竞争成才。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竞争才有活力。

 人才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相互竞赛、 比学赶超、 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

 这个竞争, 规则应当公平公正, 程序应当科学公开, 能够激励各类人才在竞争中增强动力、 开发潜能、 脱颖而出。

 比如最佳成才期。

 从一般情况看, 中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 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是人才成长和使用的“黄金期” 。

 有学者对公元 1500 年至 1960 年间的世界 1200多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 1900 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 25 岁至 45 岁, 峰值是 37 岁。

 这里是讲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 则往往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深厚的积累。

 无论哪一种人才的成长, 则往往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深厚的积累。

 无论哪一种人才、 哪一个年龄段, 都需要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机会, 尤其要用当其时。

 唐朝王勃《滕王阁序》 中“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的感叹, 这种情况今天应当努力避免。

 比如实践成才。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

 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 最管用的规律。

 当前, 要着力解决培养与使用脱节、 科研与生产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 引导人才深入群众、 深入生产一线、 深入现实生活, 推动干部下基层、 教师进课堂、 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 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 注重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发现和培养人才, 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 在一线上建功、 在社会里成长。

 3

  总之, 人才的培养、 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我们要注重把握其客观性, 避免片面性和随意性, 注重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遵循和运用规律。

 第三, 坚持重在使用,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 是中央制定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

 人才重在使用, 在使用中发现, 在使用中成长, 在使用中发挥作用, 在使用中增长本领。

 在人才使用上,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一些陈腐落后观念和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

 一是“武大郎开店” 。

 凡是比自己高明的人一律不用, 嫉贤妒能, 担心政绩被人抢、 名誉被人夺、 位臵被人占, 排斥人才、 压制人才, 甚至打击人才。

 二是“叶公好龙” 。

 重视人才讲在嘴上、 写在纸上、 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现有人才大材小用, 引进人才臵而不用, 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

 三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处理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 使用本土人才的关系, 要么近亲繁殖、 搞小圈子, 要么舍近求远、 厚外薄内。

 四是求全责备。

 只盯缺点、 专挑毛病、 缺乏包容, 不敢放心、 放手使用人才。

 五是论资排辈。

 北魏孝明帝听信吏部尚书崔亮的意见, 选官不问贤

 愚, 只认年头, 造成大量人才被埋没。

 这种熬年头的现象, 现在一一些地方和部门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以上这些现象, 导致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 要特别强调做到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坚持用当适任, 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 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 坚持用当其时, 及时发现、 大胆起用各类优秀人才, 使人才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 坚持用当尽才, 让各类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各展所长、 各得其所。

 4

  第四, 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环境对人才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环境好, 则人才聚、 事业兴; 环境不好, 则人才散、 事业衰。

 人才竞争的背后, 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

 “人往高处走” , “高处” 就是能够干事成才的良好环境。

 那么, 我们需要营造什么样的人才环境呢? 一是尊重人才、 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

 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氛围, 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社会共识, 让各类人才受人尊敬,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渴望成才、 努力成才的风尚。

 二是鼓励创新、 宽容失误的工作环境。

 要积极倡导独立思考、 追求真理, 鼓励探索、 爱护创新, 同时又容许失误和失败, 使各类人才能够在没有压抑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是待遇适当、 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关怀令人振奋, 鼓励催人上进。

 要格外关心各类人才的学习和生活, 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好住房、 医疗、 养老、 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四是公平平等、 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破除各种束缚和限制人才的体制机制障碍,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 吸引、 使用、 评价、 流动、 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坚持用法制规范、 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 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在人才成长中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的作用很重要。

 大量事实表明, 哪一个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善于培养、 发现和使用人才, 那里的人才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领导很重要的责任, 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 创造机会, 使他们有用武之地。领导对人才最重要的翔, 就是让他们都能施展才干、 实现价值, 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本领, 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邓小平同志指出:

 “善于发现人才, 团结人才,使用人才, 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 在人才问题上, 各级领 5 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带头做好发现、 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工作。

 第五, 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

 党管人才, 主要是管宏观、 管政策、 管协调、 管服务, 重点是谋划好人才工作全局, 把握好人才工作方向, 制定好人才政策, 处理好人才工作重大关系, 总结运用好人才工作经验, 而不是由党委去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具体事务。

 从根本上说, 党管人才是为了保证做到解放人才、 发展人才、 用好用活人才, 真正调动一切人才的智慧和力量,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才智。

 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 我们的人才工作已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切实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格局。

 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要重点抓好全局性问题调研、 综合性政策论证、 跨部门工作统筹, 形成统分结合、各方联运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

 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在当好参谋、 创新实践、 整合资源、 示范引领上下功夫, 把该管的管好、 该做的做到、 该放的放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 要在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职责、 加强协调配合, 工会、 共青团、 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要发挥应有作用, 形成整体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管人才同党管干部相比, 对象更广泛、 层次更杀。

 要清醒认识人才工作发展的新变化对党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切实改进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

 特别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臵; 要加强人才工作同, 使人才的选拔、 培养、 吸引、 使用等环节的措施制度化、 法制化; 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 6 开展人才工作。

 各级党组织要在人才队伍中大力弘扬科学求实和敬业奉献精神, 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坚定理想信念, 追求高尚人生, 争创一流业绩, 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最后, 讲讲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需要认真抓好的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 认真分析本地区本部门人才需求, 搞好人才工作调查研究, 总结成绩经验, 找准薄弱环节, 科学制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要突出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 同时要统筹抓好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 造就善于治党治国治宫的领导人才、 大力培养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

 在各类人才培养中, 特别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有关部门, 要加强对地方和部门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

 二是抓紧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 10 项重大政策和 12 项重大人才工程。

 这些政策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集中体现,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 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些工程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突破人才工作重点难点的有力抓手。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提出实施进度要求和考核指标, 落实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 确保一项一项抓到位、 抓出成效。

 三是加强宣传, 营造建设人才强国的浓厚氛围。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宣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胡锦涛、 温家宝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方针原则、 目...

篇六: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快建设人才强国,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2010 年 05 月 27 日 16 版)

  实施“千人计划”,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共北京市委 中央“千人计划” 实施以来, 北京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组织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抓住“知寻引用”( “知” 就是掌握人才需求, “寻” 就是发现识别人才, “引” 就是引进人才, “用” 就是用好人才)

 四个关键环节,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取得了明显实效。

 目前, 北京地区共有 197 人入选“千人计划”, 其中有 34 人属于引进和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 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

 我们从全市发展所急需的科技、智力和创新要素出发, 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是主动把握大局, 确立引才重点。

 关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汽车、 新能源与环保、 生物医药、 装备制造等 6 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 依托投产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引才需求。

 三是制定专项计划, 加强引才指导。

 及时汇总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岗位需求, 制定印发“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的年度专项工作计划。

 根据 2010 年度的专项计划, 全市共提出 529 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

 二、 提高寻才识才水平, 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性。

 我们既注重广开举贤荐能之路, 不断发现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

 一是开展以才荐才。

 广泛联系在京院士、 科学家与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等人员, 推荐一批具有师承关系、 朋友关系、 学术合作关系的海外人才, 开阔识才选才视野。

 二是拓展海外联系。与 31 个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建立了海外联系, 并通过联络驻外使领馆和各类同学会、 校友会等组织, 宣传引才政策, 物色合适人选, 掌握一批海外人才资源。

 三是合理认定人才。

 建立“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 组织开展了三批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和认定工作。

 三、 健全引才工作体系, 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

 2009 年 6 月, 市委、 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 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

 近期, 我们着力研究解决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 20 项政策性、 机制性、 服务性问题。

 三是丰富引才手段。

 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注重在创业扶持、 成果转化、 事业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激励引进的人才干事创业、 实现价值。

 一是加大创业政策扶持。

 对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北京市给予重大项目支持经费、 发明专利补贴、 减免研发用房房租等优惠政策, 支持人才攻关尖端技术。

 二是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了 29 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办企业 3800 多家。

 推动中关村与北大、 清华等17 所高校、 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了创业投资、 境内外上市等 9 条投融资渠道, 支持创业企业融资上市, 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 实施了“十百千工程”, 加快培育一批收入规模在十亿、 百亿、 千亿元的创新型企业; 组织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 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山东省委 近年来, 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 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2003 年到 2009 年, 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由 28.8 万人增加到 103.7 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的

  比重从不足 6%提高到 24.6%, 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保障水平和支撑能力大大提高, 为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确立高技能人才优先开发的战略地位。

 我们坚持把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关键环节, 着力打造山东半岛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战略抓手, 推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快速发展, 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数量目前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让高技能人才有待遇、 有荣誉、 有地位, 树立良好的职业导向。

 目前全省已有 4100 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贴。

 同时, 注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 评选劳模、 推荐“两代表一委员” 等, 极大地调动了 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大力弘扬“振超精神”, 形成人人成才、 人人作贡献的社会氛围。

 二、 适应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要求, 大力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

 围绕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 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 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 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 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人才结构优化升级作支撑。

 我们把为产业升级培养产业工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 进一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二是深化完善校企合作, 实现学习、 实践、 就业一体化。

 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 重点建设 1000 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 实现年接纳 24 万名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

 三是实施技能提升工程, 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

 三、 着眼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

 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以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为突破口, 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建立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的长效机制, 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一是创新选拔管理机制, 将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摆在同等位置。

 目前, 全省共选拔各级首席技师 2199 名。

 二是探索岗位使用机制, 使高技能人才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省委、 省政府规定, 破除职工身份界限, 技师、 高级技师与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 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

 大力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合适的科研岗位、 工程技术岗位、 经营管理岗位发挥作用, 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三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引导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

 坚持把品德、 知识、 能力、 业绩作为技能人才评价标准, 在全国率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制度, 积极探索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 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 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

  全面实施人才兴农,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 近年来, 湖北省委、 省政府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中, 加强领导, 统筹推进, 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构建体系, 突出重点,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紧扣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需求大的实际, 我们着力构建以涉农院校为龙头、 示范基地为主阵地、 重大人才专项为重要支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投入, 每年新增 25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着力提升实用人才能力素质。

 引导涉农院校面向产业办学,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需求为导向, 积极支持全省涉农学校加快改革发展, 调整专业设置, 扩大招生规模, 建设精品课程, 采取“订单式” 方式培养“适销对路” 的农村人才。

 目前, 全省共有 2 所农业本科院校、 7 所农业高职院校和 20多所开办了涉农专业的其它本科院校, 每年培养农业毕业生近 10 万人。

 在此基础上, 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3 年投资 1. 4 亿元, 选拔 2 万多名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到农业院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 用得上” 的农民大学生。

 整合资源创建示范基地, 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针对农村人才培训机构分散、 实践培养不够、 培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对各类涉农培训机构、 师资、 项目、 资金等进行有效整合。

 依托重大专项培养带头人,增强人才培养的示范性。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是农村的拔尖人才。

 我们注

  重发挥他们在带动产业发展和整个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带头人培养专项来提升农村人才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千村书记培训工程”, 把村干部培养成农业产业化带头人, 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 统筹城乡 , 加大支持, 有效利用城市科教人才资源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面临着投入不足、 基础薄弱、 周期过长等现实问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来推进, 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 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 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二是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农村聚集, 带动农村科技骨干人才成长。

 三是实施人才援助计划, 支持重点区域人才开发。

 紧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仙洪新农村试验区、 7 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等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采取定向培训、 委托培养、 对口支援和互派挂职等援助形式, 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紧缺人才。

 三、 强化服务, 营造环境,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是基础, 用好是根本。

 我们从健全服务体系入手, 激发农村实用人才活力, 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服务体系。

 制定土地流转、 技术支持、 项目立项、 资金投入等 20 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二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

 坚持开展全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 累计评选表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10 万多人, 其中省级 400 多人。

 三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

 全省共建立市级人才市场 17 个, 县级人才市场 99 个,逐步形成了以市、 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 以乡 镇人才资源服务站为网点的辐射农村、 贯通城乡 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近几年来, 江苏省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优先投入。

 省委、 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省、 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 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 竞争之本、 转型之要。

 一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建设人才强省夯实基础。

 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的“瓶颈” 制约。

 三是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入实施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 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 等, 突出培养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去年全省各级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 60 多亿元。

 二、 面向创新创业实践招才聚才用才。

 省委、 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 以企业为主体广泛集聚人才, 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 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 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发展新兴产业, 招才引智先行。

 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节能环保、 软件和服务外包、 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 改变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传统做法, 坚持招才引智先行, 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 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 高端人才引领。

 三是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 用好用活人才。“十一五” 以来, 全省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 20800 多项, 有 55000 多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 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三、 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方针, 努力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 新方法, 完善人才培养、 引进、使用、 激励机制, 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到江苏发展、 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 使各类人才在江苏创业有机会、 干事有舞台、 发展有空间。

 形成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引导各级党委、 政府更加重视识才、 揽才、 用才, 把人才投入、 研发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全省 13 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

 都出台了引才育才计划,形成了广揽人才、 广开才路的局面。

  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 普遍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打造技术公共服务、 技术成果交易、 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

 目前, 全省共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 142 个、 博士后工作站 621 个、 工程...

推荐访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工作会议 高技能人才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