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甘肃特别是兰州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笔者就此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一)地方公共图书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了一个迅猛增长的势头,从数量与外延发展型向质量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型方向转变。从图书的介质来看,已由单纯的印刷纸媒型开始,印刷纸媒、微缩文献、视听文献混合型,向印刷纸媒型、微缩文献、视听文献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多元化并存互补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形态已由单一传统的纸质图书馆的物理实体,向物理实体图书馆与数字网络虚拟图书馆并存混合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与计算机运用和不断普及,传统介质的阅读率持续下降,新兴数字与网络移动阅读率大幅强劲上升。
(二)地方公共图书馆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化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更加多元化,兼具社会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动力”中心,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本国和国际上的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组织起一套完备的文献信息知识资源体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是自我提升的“加油站”,也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发动机”,文化旅游和休闲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地方公共图书馆大多是区域重要的独特的文化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也是学习知识、学习文化、成风化育、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地方公共图书馆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综合治安的“好帮手”,通过寓教于图书(视听),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市民们的人文修养、整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等,推进人们通过学习、涵养、弘扬“真善美”,同时可起到警示、避免、反对“假恶丑”之目的,或多或少地起到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定器”作用。
(三)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由封闭独办向社会化办馆转变
一是“共享小微图书馆”发展正在兴起。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各地近年来,兴建了一些“共享书屋”,实行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全面实现地方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免费开放模式。关注和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让所有人都享有平等阅读权利。三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社会化开始起步。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个别的非公有制地方公共图书馆,以及民营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始起步建设发展。
(四)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重心由上向下、由城向乡转移
一是坚持狠抓“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目前兰州市乃至甘肃省每个建制村,都建起了“农村书屋”,购置了以农业实用新技术、文学和政策三大类的图书资料,基本可满足“三农”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探索推进学校、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和企业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依托现有资源优势,通过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
(五)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始由体制规范向高质量发展嬗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活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两个20年”的嬗变,改革开放最初的20多年,图书馆经历了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开始追求规范化发展,最近的20年,图书馆进入了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步的时代。
二、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首先,地方公共圖书馆事业发展不充分。在兰州乃至甘肃较我国东中部地区来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比较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落后;非公民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其次,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城市和学校、科研院所、大型或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等图书馆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发展较慢,中小微企业图书馆发展比较滞后。第三,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投融资的体制不顺,主要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定位不清;二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投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三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投融资的后继管理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第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诸多竞争与挑战。一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发展对互联网信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性较弱,反应速度缓慢,应变能力较差。主流学习休闲群体,即年轻人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二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博物馆、情报所、科技馆等其他信息中介机构形成多头竞争态势等。
三、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新活力。地方公共图书馆要创新推广绩效管理制度,推广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方式,破除“大锅饭”。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地方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将一些现代网络服务融入图书馆服务之中,既有大数据服务,也有微服务,还要大力开展数字阅读甚至数字人文服务等。
(二)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地方公共图书馆要主动与出版部门合作,共同组织或配合开展一些面向公众的阅读活动。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大众阅读的文化链、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抢抓政策机遇,与当前“区县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全媒体(融媒体)+文化服务产业”“书联网”(物联网的一种)等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城乡建设协调发展。采用省、市、县地方公共图书馆领办、创办、兴办乡镇分馆或者村级分馆(图书室)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建制乡镇和村级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三是地方与校企院所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所在社区附近学校、科研院所的图书资源优势,为公众开放,解决好为大众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四是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线上网络数字图书馆与线下实体地方公共图书馆协同推进,相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三)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绿色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特色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建设。大力开发、挖掘和利用本市和本省的特色知识、信息等阅读资源优势,如本市《四库全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历史文化典故等,本省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甘肃历史文化等,省市地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阅读资源。二是大力推进图书馆人工智能建设。要应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镶入人工智能自动化检索、自动化书架装配、智能化温湿度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加快传统省市区县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造,着力提升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进知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重点围绕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资源以及本市本省的特色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系统化、格式化处理,为地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奠定坚实内容基础。四是坚持图书馆规划建设管理的绿色发展。把严搞好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技术运用、信息实体媒介绿色再利用循环机制、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逐步实现地方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开放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民营非公图书馆建设。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等,通过政府扶持、PPP项目模式、参股、控股、独资发展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着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构建与提升完善。二是加大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地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要落实“四同政策”,即与其他经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招商、同落实,为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提供资金后保障。三是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合作交流。探索创建甘肃兰州“一带一路”国际文化服务产业园,举办中国(兰州)“一带一路”国际“读者”图书文化交流博览会,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办海外图书分馆、国际文化服务产业园区等。
(五)大力推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共享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实施。积极与出版和出版流通部门配合协作,搭乘“数字化”便车,充分适应现在儿童和年轻一代数字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全面加快地方公共图书馆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为主体的现代化建设。二是大力推广“金城书香社会”建设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坚持继续办好“金城大讲堂”“道德讲堂”等,创新开展新书推介会、好书试读会、捐书赠书读书讲坛、“金城文化沙龙”、中国兰州“一带一路”文化服务与阅读国际论坛等。三是定期不定期加强地方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培养。到国内省外,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图书馆和文化服务单位,选拔互派专业人员,进行挂职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