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去图书馆化”现象的再审视

时间:2022-11-20 18: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图书馆学院系更名情况、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图书馆学专业招生状况、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职业边缘化以及“去中心化”等方面,对国内“去图书馆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去图书馆化”现象广泛存在,值得我们警惕。同时,“去图书馆化”现象的产生又有很多的现实原因,因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去图书馆化; 图书馆学; 图书馆职业; 去中心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8.0002

1引言

什么是“去图书馆化”?有人认为“去图书馆化”就是取消传统图书馆,这显然是不对的,传统图书馆地位的弱化只是诸多“去图书馆化”现象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笔者更认同叶继元和顾烨青的观点——所有对“图书馆”一词不喜欢用,或轻视“图书馆”的现象都可呼之为“去图书馆化”现象[1]。当然,弱化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地位,阻滞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象也应归为“去图书馆化”现象,如使图书馆职业化目标渐行渐远的图书馆职业边缘化现象、弱化图书馆信息传播地位的“去中心化”现象、重技术轻人文的图书馆学研究倾向等。国内的“去图书馆化”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而“去图书馆化”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发表于2006年的《图书馆学对象研究:审问与批判》一文,文章通过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的审视,指出研究对象的“去图书馆化”之势值得我们警醒[2]。自“去图书馆化”一词出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去图书馆化”现象进行了审视,但多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本文对国内“去图书馆化”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去图书馆化”现象产生的现实原因,对“去图书馆化”现象进行再审视,以期对“去图书馆化”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

2“去图书馆化”的表现

2.1图书馆学院系更名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评估结果排名,调查了其中部分院校图书馆学院系的更名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院系自设立以来,进行过多次名称变更。院系更名有如下四个特征:

(1)更名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也多有院系进行调整;

(2)由“图书馆”到“图书情报”,再到“信息管理”的变化;

(3)由独立院系到附属于其他院系的变化;

(4)名称由“系”到“院”的变化。

院系的更名历史,无疑是“图书馆”或“图书”一词的消失史,向我们展现出弃用“图书馆”的现象。虽然有院校更名重回图书馆学系,但却置身于经济、管理等学院之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

2.2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淡化专业界限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开始出现“去图书馆化”的倾向[3]。为了解目前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倾向,笔者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排名前四的院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内容主要来自于这四所学校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部分课程信息未公布),对列出的图书馆学主要或核心课程进行了统计(见表2)。

这四所院校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地位突出,其主要或核心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倾向。

笔者根据课程名称对表2中所列院校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进行了分类:信息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数字图书馆类、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类、其他。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延续,是当代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单列一类统计;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类包括目录学、文献学等传统课程,图书馆学情报学交叉课程(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源)也统计在内。统计结果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四所院校开设的82门主要(核心)课程中,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类课程46门;图书馆相关课程为28门,仅占全部课程的34%。虽然各院校在课程上略有不同,但是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占比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去图书馆化”现象。

2.3图书馆职业边缘化

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员职业化进展缓慢,还未达到职业化的标准,并且出现远离职业化目标的现象,也可称之为“去职业化[4]”。图书馆职业边缘化是“去图书馆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去图书馆化”的重要原因。图书馆职业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相应制度保障,如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2)图书馆学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比例不断减少;(3)图书馆对非专业馆员的需求增多,图书馆员非专业化趋势明显;(4)图书馆委托经营、工作外包的趋势明显;(5)图书馆员自身及社会的认同度不高;(6)行政管理下的某些非图书馆学人员安置;(7)图书馆员越来越多地受到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上级行政人员的管理,职业自主权正在逐步削弱[5]。

2.4图书馆“去中心化”

圖书馆“去中心化”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在信息获取渠道中的占比下降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去中心化”不仅危及图书馆信息获取渠道的中心位置,也危及图书馆的职业化发展和学科发展[6]。也有学者以“去中介化”[7]一词来表示,不管怎么说,“去中心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出信息获取方面的“去图书馆化”。

2.5图书馆学专业招生状况分析

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7年硕士专业目录,显示共有35所院校招收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由于部分院校未公布具体录取数据或录取数据公布不完整,只对其中26所院校(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至2017年的图书馆学硕士录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整体录取规模呈下降趋势,2017年比2011年减少了18.56%。2011年我国共有图书馆学硕士点55个,2017年有42个[8]。2011年实际招生单位43个,其中24个招生单位共计划招生176人[9]。以上数据也说明在招生录取方面表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去图书馆化”现象。通过调查发现,除武汉大学等少数院校每年录取人数在10人以上外,大部分院校年录取人数都在5人左右;还存在一些院系撤销或暂停招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生的情况,如浙江大学2014年开始不再招生,山东大学2016年暂停招生。

2.6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去图书馆化”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朝着网络化、技术化、数字化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一方面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丰富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图书馆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进而使得一些学者片面地强调技术,而忽视了图书馆的人文属性。然而,图书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技术化倾向必然會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产生一定影响,使得某些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去图书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1信息时代的大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和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掀起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浪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内外环境特别是信息化的冲击下,图书馆界又掀起一股改名潮[8],为应对招生和就业的困难也是图书馆学院系更名的重要原因。随着北京大学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为信息管理系,全国多所院系也陆续改名。

3.2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一体化趋势

经过独立发展阶段的图书学、情报学、档案学本出同源。当前,图书与情报学科的融合趋势明显,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等方面不断融合和发展。设有图书情报专业的院校,已从2010年的18所发展到2017年的30所。同时,已有10所院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按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如安徽大学(2014年开始)。随着情报学等学科的融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多,“图书馆”一词显然不能统括全局,图书馆学院系更名亦是必然。

图书情报专业的设立与发展以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招生院校的增加,为图书馆学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考研选择,客观上对图书馆学硕士报考录取产生了不利影响。

3.3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欧美许多国家实行了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得图书馆事业获得了有序、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分布广、数量和从业人员多的中国图书馆界来说,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显然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从源头上强化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0]。2017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开始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的正常有序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保障,相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也会逐步取得进展。

3.4图书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服务内容和难度增加,图书馆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其他学科和类型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如今图书馆行业招聘增加了信息资源管理类、计算机科学类、语言文学类、市场营销类等许多非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比例,特别是对于网络技术岗、学科服务岗等,图书馆学毕业生大都被排除在外。图书馆招聘多方面的人才无可厚非,但是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日渐冷落也导致了图书馆员中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或具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不断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加速了图书馆职业的边缘化。

3.5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脱节”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职业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无论是学科体系的调整、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完善,还是在与图书馆发展的关系上都处在一种基本脱节的状态[11]。据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12],2002到2006年国内23所院校图书馆学本科招生规模整体增加了近一倍,但是毕业去向为图书馆的人数却下降了8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去非图书馆机构的人数不断上升。2006至2012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图书馆职业的比例仅有12.5%,从事其他行业的比例多达60%[13]。图书馆学本科招生人数的稳中有升和多数毕业生选择远离图书馆工作的强烈反差,反映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职业之间的脱节现象,图书馆学毕业生的专业优势无法展现。在图书馆学教育中,缺乏图书馆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和信仰的培养。作为接受专业教育的主体,图书馆学学生同时具有职业偏爱和职业贬损的倾向[14]。

3.6经费短缺以及承包商的强势介入

图书馆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受到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控制,缺乏自主权。许多图书馆出于节省有限经费、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的原因,对图书馆的众多业务进行了委托外包。并且随着承包商的业务深入,外包的规模不断扩大。将委托管理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这客观上促使图书馆员职业危机的产生,图书馆员将面临再次被边缘化的危险[15]。

3.7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度低

在今天的图书馆员群体中,将图书馆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理想来追求的人并不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基础[16]。与西方相比,我国图书馆员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图书馆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存在一定的职业歧视现象。

3.8文化原因

针对“去图书馆化”现象,叶继元从图虚名文化、面子文化、民治文化、随大流文化四个层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建立务实文化等进步文化,以此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

3.9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得各种信息服务机構应运而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中心地位被弱化。特别是微应用等自媒体的发展,这种现象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大量信息技术类课程进入图书馆学教育中,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教育受到挤压,促使了图书馆学重技术轻人文研究倾向的形成。

4对“去图书馆化”现象的思考

通过对图书馆学院系名称、课程设置、招生情况、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和“去中心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去图书馆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不可否认,“去图书馆化”现象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是背离的,值得我们警惕。但是,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依然在向前发展,并不断取得进步,“去图书馆化”毕竟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流,其产生又有很多的现实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4.1正确对待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去图书馆化”

不仅国内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去图书馆化”现象,国外也普遍存在。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泛在信息环境的形成,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与图书馆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需要寻求与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以及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整合,以发挥跨学科的优势[17]。由此可见,图书馆学院系更名和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去图书馆”和“去图书馆学”,相反是在试图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只有将图书馆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面向更加广泛的信息职业,才有可能在新形势下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并增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18]。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图书馆学的人文属性,避免其成为信息科学和技术的附庸。

4.2正确对待图书馆“去中心化”,实现“重中心化”

信息网络的发展在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定位和角色,积极更新传统的服务形式,依靠微信等自媒体在文献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构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如此,在“去中心化”的同时,“重中心化”也会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4.3正确对待图书馆职业边缘化,推动职业化进程

从目前我国图书馆员群体的职业化现状来看,与真正的职业化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6]。推行图书馆职业资格和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认同感和服务水平,协调好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之间的比例等,以上这些是增强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和推动图书馆职业化进程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叶继元,顾烨青.“去图书馆化”现象的文化原因解读[J].图书馆杂志,2008,(6):8-12.

[2]周九常.图书馆学对象研究:审问与批判[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24-28.

[3]林雅宏,江向东.我国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06-107.

[4]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1):4-18.

[5]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6.

[6]周维彬,董成娣,李丰.去中心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4-8.

[7]刘帅丽.论公共图书馆的去中介化与重中介化[J].情报探索,2012,(6):123-125.

[8]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专业库[EB/OL].[20170914].http://yz.chsi.com.cn/zyk.

[9]武丽红.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1):16-25.

[10]吴慰慈.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图书馆建设,2004,(2):7-8.

[11]李晓新.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分析——兼谈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启迪[J].图书与情报,2006,(4):34-38,43.

[12]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1):5-1,16.

[13]谭益阳.从中山大学本科生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3):109-114.

[14]俞碧飏,徐建华.群体比较视角下图书馆员内隐刻板印象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5):52-67.

[15]安向前.囿于成本控制管理的图书馆员职业边缘化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4):100-101.

[16]卜荣珍.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214-218.

[17]肖希明,李琪,刘巧园.iSchools“去图书馆化”的倾向值得警惕[J].图书情报知识,2017,(1):19-25.

[18]刘兹恒,曹海霞.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目标——面向更广泛的信息职业[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0(1):3-5,11.

作者简介:董帅(1992-),男,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70916责任编辑:孙炜)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tensive existence of delibrarization is worthy of our vigilance, 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delibrar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ases of renaming 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library science, the status of eollment of Library science major, the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ibrary profession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library. In the meantime, there are a lot of realistic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delibrarization”. We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t.

Key words: Delibrarization; Library Science; Library Profession; Decentralization

推荐访问:再审 图书馆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