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具有其自身特性,患者因怕使用镇痛药而对其意识评估产生直接影响,很多患者疼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事实上,患者疼痛通常要比预想严重,所以,怎样有效减轻或者缓解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病患疼痛,是每一位护理人员所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就神经外科围手术疼痛护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围手术期;神经外科;疼痛护理
人体由于受到外界损害性刺激会产生一种感觉反应,即:疼痛。相对神经外科患者而言,围手术期疼痛对其睡眠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1,2]。以往一般会以间断肌注止痛药或者口服药缓解镇痛。然而,因为很多患者会担心长期服药会影响其意识,所以大多数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镇痛不全,特别是开颅术后所产生的疼痛,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远超预想,尽管疼痛本身存在防御性与保护性功能,然而,从生理角度来看,疼痛能够导致患者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恶心、心动过速、出汗以及肌肉收缩等[3];从心理角度来看,疼痛刺激会造成患者出现焦虑、失眠、无助等负面情绪,对其机体恢复产生直接性影响。所以,怎样有效减轻或者缓解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是每一位护理人员所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就神经外科围手术疼痛护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产生因素及特性
相对神经外科病患来说,疾病与手术阶段不同,其疼痛也具有很大差异性,比方说,脑肿瘤患者产生疼痛的主要因素大多为肿瘤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压迫患者硬脑膜痛敏结构,通常在清晨5点左右发生,疼痛范围主要在患者颞部与前额发生,属于阵发性头痛加剧,同时还伴有头痛头晕现象[4-6]。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头痛因素也具有很大差异性,手术前,患者头痛因素就像前面所述,完成手术后,患者疼痛通常为手术所导致的创伤。
2 疼痛评估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评估与治疗疼痛方面,逐渐向正规化与标准化方向倾斜,疼痛的正规化与标准化治疗基础为科学评估疼痛程度。现阶段,评估疼痛的主流标准为VRS(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患者疼痛能忍受,可正常生活,不会影响睡眠为轻度疼痛;患者疼痛较为明显,无法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为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必须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为重度疼痛[7,8]。
3 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治疗原则及方案
因為大多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体质都比较虚弱,也有些患者担心镇痛药有副作用等,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通过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加以及时性了解,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疼痛规律与特点加以全面掌握,从环境、生理以及心理等环节缓解患者病痛,增加患者舒适感。①用药护理中,必须严格遵照以下原则: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个体化给药及按时给药,若患者疼痛感较轻,应使用消炎痛、阿司匹林、散利通等药物;)患者为中度疼痛,应使用曲马多、强痛定等药物。指导患者口服镇痛药的同时,服用多塞平与安定等药物,以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有效调节;②心理护理中,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并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使患者认识与掌握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减轻患者因疾病所产生的焦虑、恐慌心理;③生活护理中,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异常,必须及时向医生报告,保持患者病房整洁干净,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等食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冷硬食物。
4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病患疼痛护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很多医学专家积极探索神经外科患者镇痛方法,黄敏[9]在垂体瘤患者手术后应用自控镇静法,对患者镇痛效果与对患者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而且不会抑制患者意识,由此确保判断患者意识的准确定。自控镇静发使用理论依据为患者依照自身疼痛确定用药剂量,保证能够使用浓度最低药物缓解患者疼痛,具有较高给药准确性,而且不存在毒副作用,有效避免了盐酸哌替啶肌注无法达到有效镇痛的弊端。丁依红[10]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与术前疼痛教育(CNP)缓解患者开颅手术后所产生的疼痛,具有较为明显的镇痛效果,CNP一方面有助于镇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少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11,12]。现阶段,缓解术后疼痛方面CNP作用获得证实,在腹部、胸部围手术期疼痛方面镇痛效果非常好。
5 总结
综上所述,应该高度重视神经外科围术期患者疼痛处理,明确不同时期与类型患者疼痛特征,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循正规化与标准化理念,通过统一量表评估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治疗后正确评估患者镇痛效果,以期能够做到正确、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琳琳,柏晓漫,陈鹏,等.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运动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2(8):98-99.
[2]陈月卿,饶和平.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术患者术后应用不同消毒液对针眼感染、疼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2(11):131-132.
[3]王爱君.术后疼痛教育缓解腹部手术患者伤口疼痛效果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2,22(23):67-68.
[4]叶S,刘敏杰,张兰凤,等.术后疼痛评估护理实践问卷中文版初步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年10期
[5]谢明秀.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1):12-13.
[6]姚海娟,孙斌,缪珀.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方法和止痛措施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31(1):54-55.
[7]陆沁.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6(9):78-79.
[8]闫琦,安海燕,冯艺.术后急性疼痛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2,23(4):34-35.
[9]黄敏,杨红,林少霖.芬太尼透皮贴剂与盐酸哌替啶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的效果评价及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2(13):47-48.
[10]丁依红,陈怿,吴凉森,等.针刺经穴对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及镇痛效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7(6):87-88.
[11]安立新,陈雪,李锦,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镇痛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4(2):29-30.
[12]张琼.中药熏洗联合针灸对痔疮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