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肝胆结石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情况。 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862例肝胆结石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结果 肝胆结石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及兼夹体质为主,实性体质居多。9种体质类型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列,处于前三位的肝胆结石患者依次为:湿热质总计人数为395例,占总人数的27.37%;痰湿质总计人数为363例,占总人数的25.16%;气虚质总计人数为228例,占总人数的15.80%。平和质67例,偏颇体质795例,占总人数的92.23%。单一体质类型的人数为281例,占总人数的32.60%,兼夹体质类型的人数为581例,占总人数的67.40%。实性体质占总人数的56.96%,出现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总计有235例,占总人数的27.26%。 结论 肝胆结石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3种体质为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结构可减少肝胆结石的发生。
[关键词] 肝胆结石;体质分类;饮食习惯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a)-0118-03
肝胆结石是指发生于肝胆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复合部位结石等,按结石的化学成分,肝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肝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胆道感染、胆汁排出减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等,可促使胆石形成。而胆道蛔虫病、胆道感染、肝硬化等疾病,比较肥胖的中年以上的人、胃切除术后等,均可继发肝胆结石。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进行性上升趋势[1]。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领导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十多年研究后发现,中国人群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2]。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3]。体质除具有遗传性、稳定性外,还有可变性、多样性、可调性,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等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决定性作用,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或改善某些体质的偏颇,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寻找肝胆结石患者的体质规律,结合中医体质分类,探讨肝胆结石患者的易患因素,为肝胆结石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从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等方面对高危人群和疾病早期人群进行干预,为肝胆结石防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体检的肝胆结石患者共862例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体质辨识。调查对象均获得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1.2.1 肝胆结石的诊断标准 参考《外科学》[1]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2011年制定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依据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CT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1.2.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由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4],对《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的全部问题进行回答,由临床调研人员填表、计算原始分、计算转化分,根据判定标准来判定患者的体质类型。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在我院门诊及体检中心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和(或)CT检查确诊为肝胆结石的患者。
1.3.2 排除标准 排除虽确诊为肝胆结石但同时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并正在使用药物治疗者;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病或者语言交流有障碍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参加调查者。
1.4 实施步骤
临床调研人员要求具有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一定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充分了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有责任心及熟练的询问技巧,对确诊为肝胆结石的患者以面谈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并按统一要求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纳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体检的肝胆结石患者862例,年龄18~80岁,平均(45.2±11.6)岁。男314例,女548例,男女之比为1︰1.745。
2.2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2.2.1 体质类型出现频次排序情况 王琦[5]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平和质之外的8种体质类型均为偏颇体质。肝胆结石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及兼夹体质为主,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一种以上的体质,实性体质居多。9种体质类型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列,处于前三位的肝胆结石患者依次为:湿热质总计人数为395例,占总人数的27.37%;痰湿质总计人数为363例,占总人数的25.16%;气虚质总计人数为228例,占总人数的15.80%。而湿热质和痰湿质占总人数的52.53%,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第4~9位体质类型分别是气郁质、瘀血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平和质67例,偏颇体质795例,占总人数的92.23%。见表1。
2.2.2 兼夹体质类型情况 单一体质类型的人数为281例(平和质67例、气虚质10例、痰湿质81例、湿热质94例、特禀质29例),其比例占总病例人数的32.60%;兼夹体质类型的人数为581例,占总病例人数的67.40%。分析虚实体质的情况后得出,肝胆结石患者以实性体质居多,总计有491例,占总病例人数的56.96%;出现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总计有235例,占总病例人数的27.26%。见表2。
3 讨论
肝胆结石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腹痛、黄疸、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为无症状性结石。可按祖国医学的胁痛、腹痛、黄疸等进行辨证论治,饮食所伤、外感湿热、情志不遂是主要病因。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损伤,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病邪结于腹,腹部脏腑经络受病,气机郁滞,经脉痹阻,可发为腹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6]。无论饮食所伤、外感湿热还是情志不遂,均是实邪为患,故肝胆结石患者表现为实证多见。但实邪日久耗气伤阴,可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如气虚不生血,可造成血虚;津血的运行、敷布、排泄全赖气的推动作用,气虚易造成五脏六腑气血运行无力,防御功能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故气虚体质往往与血瘀、痰湿体质兼夹;气属阳,气虚日久,在气虚基础上显现阴寒之象者即为阳虚;津液属阴,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气能生血、气能生津,气有固摄作用,可以统摄津液和血,气虚日久,则精、血、津液不足,这便使气虚体质转化为阴虚体质。故而这种兼夹、虚实夹杂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了肝胆结石患者的主要类型。阴阳有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气血津液在功能活动方面,既能互相促进,又能互相制约。各种体质实际上就是阴阳气血津液的消长与偏盛偏衰的体现,因此,每个肝胆结石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兼夹以及虚实夹杂的体质。
如果饮食不恰当,可影响脾胃功能,或使得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使人体体质发生不良改变,进一步发展为不同的疾病。湿热质是由于偏食肥甘,长期饮酒,以及湿邪化热,以湿热内蕴为特征的体质状态。饮食不节,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嗜酒无度,脾胃损伤,可致湿热内生,所以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导致湿热体质的形成。痰湿是由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因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偏嗜某一种或几种饮食,可造成人体内营养分布不均衡,出现一部分营养成分过剩,而另一部分营养成分缺乏,从而形成偏颇体质。如长期偏嗜甘甜或肥腻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形成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体质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但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精神、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脾为生气之源”,肝胆结石患者大多病程较长,在长期多因素的影响下,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受损,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气虚体质的形成。
祖国医学认为,过食肥甘或长期嗜酒无度,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可发生肝胆结石而出现胁痛、腹痛、黄疸。《素问·奇病论篇》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丹溪心法·疸》指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说明不良饮食习惯可形成湿热体质而出现胁痛、黄疸。本次研究发现,肝胆结石患者大多喜食肥甘厚味等高热卡的食品,喜饮酒,体型较胖,这些正是肝胆结石发病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7],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是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肥胖与痰、湿、气虚等关系密切,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宋代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说明了肥胖人多痰湿的根本原因是“气虚生寒”;而清代《石室秘录》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更进一步阐述了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所以说“胖人多痰湿”。相关资料表明[8],肝胆结石以女性患者多见,尤其是较肥胖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本次研究的男女比例也与之相符。
饮食习惯是中医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人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影响体质,从而对人体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质产生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偏颇体质的形成、改善体质状况可能有积极作用[9]。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而充足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偏颇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10]。WHO推荐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同样也说明了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肝胆结石患者大多喜食肥甘厚味,喜饮酒,体型较胖,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是其主要体质类型。大家如能从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方面多加注意,必将有利于体质的阴阳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偏颇体质的转变,减少肝胆结石的发生。
综上所述,肝胆结石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是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以偏颇体质及兼夹体质为主,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一种以上的体质,实性体质居多。从而表明,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患者易患肝胆结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结构,远离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可减少肝胆结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7-576.
[2] 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
[3] 宋红普.对中医体质调研的几点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3):50.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
[6]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7-271.
[7]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8] 沈志祥,陈喜兰,谭诗云,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26.
[9] 吴玉娥,朱燕波,邬宁茜,等.我国9省市8448例一般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64-67.
[10] 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收稿日期:2013-05-20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