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态势实证研究

时间:2022-11-27 09:55:09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中日韩地区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但是近年来,中日、中韩两国关系却出现不同局面,因此在当前中日韩微妙的关系下,本文试图分析三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验证距离、经济规模以及政策因素对于双边贸易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双方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以及构建中日韩FTA会对双边出口产生显著影响。所以三国应该加强合作,摒弃非经济因素隔阂,加快建立中日韩自贸区。

关键词中日韩FTA;贸易流量;引力模型

一、前言

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相近,贸易历史悠久,是亚洲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在过去10年间,中日两国贸易和中韩两国贸易的结构逐渐趋同。在中日两国贸易方面,中国对日本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其中很大比例是加工贸易方式,大部分为日本在华企业产品出口,属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也逐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半成品或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也日益普遍。

关于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提议也被三国热议多年,尤其是今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已经全部完成,将与2015上半年完成正式签约,而中韩贸易量也立刻得到刺激,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量的增速已远远超过中日贸易量,中韩FTA的建立为三国自贸区的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于此同时,日本与中国、韩国的关系依旧保持紧张。不过我们也看到了改善的一面,中日财长对话将在时隔3年6个月之后重启,中韩两国对日本关系的似乎也有一丝改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日韩三国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引起贸易量不同的各个因素加以探讨。

二、中日韩三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变换而来,最早是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引入到贸易领域的研究。贸易引力模型反映了贸易双方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相关,与双方的距离呈负相关。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代表出口国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代表进口国的需求能力,距离代表贸易阻力,其基本表达式为:

其中A为常数项,X为双边贸易量,Y为经济总量,D为距离。

本文以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试图建立反映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考虑到中日韩三国的现状,做出如下变动:

(1)引入人均GDP差值PYD,因为人均GDP同时包含了一个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重要因素,而人均GDP的差值更是代表需求的大小以及要素禀赋配置等。预计人均GDP差值的增加会引起双方贸易量的增加,人均GDP差值的减少会引起双方贸易量的减少。

(2)引入出口国国际直接投资存量FDI,出口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会引起互补性国际贸易,增加双方贸易流量。

(3)引入虚拟变量中日韩发表建立中日韩自贸区联合宣言,中日韩三国在2002年年底在柬埔寨召开东亚领导人峰会期间,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会谈,其产生的实质影响也在2003年间产生,因此该虚拟变量以2003年为节点,预计中日韩三国发表联合宣言会进一步推动区域贸易发展,促进双边贸易的进行。

(4)引入虚拟变量中日韩启动自贸区谈判,根据2012年5月13日三国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中的共识,中国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韩国外交通商部正式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因此本虚拟变量以2012为节点,预计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会对双边贸易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

利用Yit、Yjt、PYDit、Dij、FDIit、DECLt、NEGt、Xijt表示出口国i在t年的GDP、进口国j在t年的GDP、进出口国在t年的人均GDP差额、出口国i在t年的FDI存量、中日韩联合宣言虚拟变量(2003年之前为1,2003年以及之后为2),中日韩启动自贸区谈判虚拟变量(2012年之前为1,2012年以及之后为2)、i国与j国双边贸易出口总量,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差异,使得数据更具平稳性,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本文对双边贸易总量的影响因素研究采取的是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其中因变量为Xij,自变量为Yi、Yj、PYDi、Dij、FDIi、DECL"NEG,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a0为常数项,δ为残差项。

在计量方法使用上,利用EVIEWS计量分析软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一次估计时,把所有的变量纳入到方程中,得到如下的结果。

通过表1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有部分的变量没有通过统计学检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剔除,本文采用向后剔除的方法,首先剔除P值最大的变量,直到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如下: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时,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75271,F值为53.81698,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对拟合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与原始贸易引力模型相吻合,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量与进出口国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首先,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出口国经济规模比进口国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大,出口国GDP每上升1%,双边贸易流量就上升0.56%;进口国GDP每上升1%,双边贸易流量就上升0.49%。其次,距离对于贸易流量的阻碍作用明显,进出口国间距离每增加1%,出口量就减少0.68%。如果考虑到中日韩三国间贸易主要是海运贸易,韩国的主要港口与中国的港口距离更是远小于日本的主要港口到中国的距离,所以距离因素在实际中的影响应该会更高。

(2)经济因素变量中,反映国家间经济水平差距和资源禀赋的经济变量PYD(人均GDP差额)与贸易量成正比。国家间经济水平差距或者说资源禀赋每增加1%,双边的出口量就会增加0.44%,这进一步说明了中日韩三国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同时,我们注意到,另一个经济因素FDI(出口国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测。这个主要是由于日韩近些年来产业转移引起的。日韩近十年来,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些产业主要位于日韩本土以及欧美国家,在中国的投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日韩投资的重点还是位于本土以及欧美国家,当然,在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之后,势必会引起一波相互投资的高潮。同时,由于中国是吸纳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日韩的投资额相比于中国庞大的FDI存量也只能算是一小部分,因此,FDI存量在中日韩三国贸易引力模型中也就表现的不为显著。

(3)虚拟变量2003年中日韩发表推进合作宣言的回归系数为0.335058,T值为3.005594,对应的P值远小于0.10,说明虚拟变量DECL(中日韩发表联合宣言2003)会对双边贸易额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即中日韩三国发表推进合作宣言之后,三国的双边贸易量立刻体现出上涨的趋势,因此可见,三国对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提议均是在经济上体现出非常支持的态度,三国也应该着手加快速度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同时,另一个虚拟变量NEG(中日韩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2012)在拟合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前文中已经提到,2011年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并预计2012年底完成三国自贸区谈判。但是同样在2012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造成中日关系紧张,同时日本与韩国在争议岛屿上也是剑拔弩张,中韩同日本关系一度降到冰点,并且没有任何复苏迹象,因此这种情况下在2012年初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就只能流于纸上了,但是该虚拟变量在中日韩三国贸易引力模型的不显著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三国间的双边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量(图1和图2,其中日韩、日中使用2000-2014年数据,中日、中韩使用2000-2014年数据,图中贸易量单位均为美元)来进行深入研究。

图1中国和日本与韩国贸易对比图 2日本和韩国与中国贸易量对比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

由图1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韩与日韩贸易以2012年为节点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发展态势,中韩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日韩之间却萎靡不振,继续颓势。这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非经济因素引起的.从图2可以看到,中日与中韩贸易在2012年之前保持着非常统一的一致性,但从2012年开始,两者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韩日之间的贸易量也呈现出严重下滑的趋势。不过中韩贸易量趋势稳中有升,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根据图1可以推测虚拟变量NEG(中日韩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2012),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日韩三国整体当中存在非常多的政治因素以及其它阻力,该虚拟变量在整个中日韩三国贸易引力模型中表现并不理想。但我们可以推测,只要三国消除之间的隔阂该因素势必会创造中日韩三国贸易量的新一轮增长。

参考文献

[1]徐春祥.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在亚洲唯一区域战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4(03):73-83.

[2]陆根尧,王晓琳.中日自由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 64-76.

[3] 周念利.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67-79.

[4]Linnemann,H.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M].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5]Anderson,J.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 69(1).

[6]Krugman,P.R.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Washingt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1980, 70:950-959.

作者简介:徐一丹(1991-),男,山东临沂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推荐访问:引力 态势 中日 模型 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