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试爆成功,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让周恩来提前宣布了这一特大喜讯。
“零日”“零時”确定后,突然发现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时报前夜,周光召和同事连夜计算成功概率。
罗瑞卿说:“若要推迟,到1970年我们这些人要退休了。”
周恩来说:除你们俩,还有什么人去核试验场?原子弹的运输怎么搞?知道这项任务的人不要太多了,不应知道的不要知道。原子弹在路上如何押运,要实施封锁……这个时期就根本不要写信了,你们自己除公事外,也不要为私事打电话。
王建立(基地政治部干事):“拍电影的同志更有意思,大家都蹦啊跳啊,他们也跟着欢呼啊,忘了拍镜头了,后来电影上那欢呼的场面是补拍的……”
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急于知道中国是否会加速自行发展核武器,在我国周围建立了20多个监听站,30多个测向站。美国不断利用间谍卫星、高空飞机窃取我国核武器试验情报。随着1964年的临近,世界对中国爆炸原子弹的议论更是甚嚣尘上,从大国首脑到港台地区的小报,仿佛都成了预言家,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和推测,非常认真地安排着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时间表。面对国际舆论以及当时尖锐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央专委对首次核试验的时间,进行了慎重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早试;另一个方案是晚试,择机再试。然而在专委会议之后,毛泽东从战略大局出发,当即拍板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1964年5月,罗布泊,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拔地而起;9月,西花厅,周恩来在专委会上宣布中央的决定:原子弹试验要早;10月初,罗布泊地下室,原子弹顺利装配。10月中旬,周恩来批示:16日为“零日”,15时为“零时”。原子弹试爆在即!
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准备悄然进行
1964年4月30日上午,来自上海的高级技工原公浦和三位同事,一起来到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的厂房。原公浦将在这里完成原子弹核心部件最后的精加工。
晚上8时,厂房内一片宁静,紧张的气氛将人们的心悬起三分。原公浦进入厂房前,对二机部的专家和领导们说:“请大家放心,我能完成任务。”
当原公浦走到操作台前,将浓缩铀部件固定在特种球形车床上,他的手开始发抖了。在此之前,原公浦已经用普通钢球模拟操作过多次,但面前的部件非同寻常,这是数万人为之奋斗了10年之久的浓缩铀球。原公浦站在车床前一动不能动,浑身大汗淋漓。厂房外的领导知晓后,立即决定暂停加工,安排原公浦到休息区休息一会儿,放松心情。
晚上9时许,原公浦再一次站在操作台前,神色镇定,额头通红。他知道这一次只能前进,不可后退。他正式开刀了!
加工完第一刀,原公浦还是有些紧张,但随着车刀进一次,量一次,复核一次,调整一次。原公浦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高超的技能,非凡的勇气,随着机床的轰鸣焕发了出来。三刀、四刀、五刀……一刀比一刀沉着。凌晨一点,只剩最后三刀,这是关键的三刀,每一刀都要经过领导的审核。车一刀,量一次尺寸,作出报告;下一刀如何进,如何退,原公浦已胸有成竹。
凌晨三点,当原公浦车完最后一刀,检验员报告:各项精确指标、技术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原公浦一下子松了口气,瘫软在车床旁,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从此,原公浦有了“原三刀”的美称。
在厂房外静候的专家和各级领导收到消息,高兴得相互握手致意,喜泪飘洒。
1964年5月1日,我国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经过质量技术鉴定完全合格。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摆脱苏联撤援后的迷茫,艰难地走过三年困难时期,并在上马下马之争后,勇往直前,围绕原子弹的生产与研发,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按照计划稳步前进:
1962年12月,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投料生产四氟化铀;
1963年3月,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
1964年1月14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铀—235浓缩铀。预示着“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我们可以做饭了”;
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的核部件;
6月6日,在青海海晏的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奠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基础。
1964年春天,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在新疆的罗布泊拔地而起,这座铁塔将托举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进行空中爆炸试验。
此次爆炸试验现场的工程建设,是从1963年4月陆续展开的。主要项目有铁塔、控制、指挥、测试、效应试验、机场、道路、通信等工程。到1964年6月底,254项工程按预定计划全部完工,质量都达到了使用要求。
5058名参试人员满怀豪情,在戈壁滩上撑起帐篷,连营千里。他们来自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军区、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3.3万多吨器材、物资从四面八方运往场区,共动用火车皮1116节、汽车1270台,行驶1851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2圈。
核试验正式进入筹备阶段之前,5000名工程兵已经在这里持续拼搏了两年多。盛夏,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他们坚持作业;严冬,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他们照常施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项特种工程。
执行安全防护保障任务的防化兵,头戴防毒面具,身穿胶质防护衣,全副武装在戈壁滩上坚持天天训练,防护衣内温度高达摄氏40度以上,他们以超人的毅力顽强跋涉,谁也说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为严防无关人员误入试验禁区,保证群众的绝对安全,基地的7名警卫战士沿着罗布泊最荒凉的地带徒步巡逻了8300里,在半年中每人磨破12双鞋。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亲自创作的这首歌词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参试部队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推荐访问: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