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除了要遵循一般体育健身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外,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体育观念,针对个性化的健身方案来进行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创新。
[关键词]运动项目;开发与创新;全民健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身活动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丰富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运动项目资源,但目前研究偏重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整理,项目改造和开发也以进入运动会为目标,较少涉及如何开发适合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研究,加以科学引导,以满足全民健身的现实需要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思想基础
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除了要遵循一般体育健身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外,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体育观念,针对个性化的健身方案来进行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创新。
1 全民健身新理念。在人们的健身活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念。目前,在健身理念上多倡导“轻体育”和“健康体育”。“轻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它与追求高负荷、大运动量、大体能消耗的“重体育”相反,追求的是身心的放松,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健康体育”(Health-based P.E)一词,最先是由英国人Kirk.D在1988年所著的《体育与课程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以健康为本,强调体育与健康的连接,通过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达到改善健康目的。它强调健康性、整合性、大众性和发展性。
2 运动处方思想。“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按锻炼者的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可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3 课程开发理论。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既要关注目标,又要注意集体审议,共同参与,因地制宜,以系统的眼光考虑周边的特定环境,在决策时要把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系统地、全面地、动态地考虑项目设计问题。尽管其目的是为课程开发而设计,但可以做为运动项目开发的方法论基础,主要的有泰勒的“目标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和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等。
二、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原则
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常常包括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民俗)、趣味性、大众性(本土化)、时代性、简明性等几大主要特征。运动项目开发的原则必须兼顾几大特征的和谐统一。
1 注重体育本质。只有适宜的生理负荷量的健身体育锻炼才能使机体充分受益,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根据健身体育参加者的身心条件与特点,来确定健身体育的运动项目、生理负荷量、强度和练习频率等。
2 保留文化内涵。对来源于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改造。应尽量保留其文化价值,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让锻炼者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
3 丰富娱乐形式。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应尽可能“柔”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参与者爱学、愿学、乐学,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枯燥、单调的身体练习资源的改造。
4 适合大众参与。进行运动项目开发必须注重本土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尽可能满足锻炼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运动场地器材等条件,具有可行性。这些项目的活动技能一经被掌握,可以随时随地参与。
5 具有时代特点。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环境的改变,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再为人们所喜欢,需要不断被赋予时代意义,开发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项目才有生命力。
6 便于简明易学。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对参与的体育素质要求应该要低,不能要求有多好的体育基础,在动作和技巧的编排上力求简单,一般来说,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基本掌握,这样才能很好地唤起群众学习的欲望。
三、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路径和模式
一般说来,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主要可采用分化、派生和交融等路径。分化,即由单一的存在形态分化出多种存在形态。如通过分化而形成的竞技健美操和大众健美操,从竞技艺术体操中分化出大众艺术体操等等。派生,即由一种存在形态为原形而演变出另一种形态。如从竞技排球派生出沙滩排球,11人制足球派生出室内7人制足球,竞技篮球派生出3人制篮球,由网球派生出软式网球等等。交融,即由不同项目相互融合产生出来另一种新项目。如流行于韩国的“隔网足球”,就是以网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和足球的技术方法而构建出来的集体项目。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对国内外运动项目成功开发的个案进行概括、归纳、综合,总结提炼出目前用于运动项目开发常用的几种模式。
1 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依托有体育旅游潜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开发运动项目。自然资源主导型是以高山、峡谷、河流、海滨等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发出适合在这些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漂流、冲浪、探险等。人文资源主导型是利用民间风俗、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开发传统的、地域性的娱乐休闲体育项目,与农家乐等休闲旅游相融合,既可以创新农家乐活动方式,丰富其文化内涵并提升农家乐的品质,又可以起到娱乐健身的作用。
2 功能扩展型开发模式。在原健身运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对其功能进行扩展。例如,作为印度养生术的瑜伽,为了适应当代人不同的需求而不断地被改进,开发出瘦身瑜伽、美容瑜伽、力量瑜伽、形体瑜伽、孕妇瑜伽、双人瑜伽等多种项目,只要想学习瑜伽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类型。
3 新兴娱乐型开发模式。将娱乐与健身结合起来,开发适合青年人需求的新型时尚运动项目,包括实弹射击、军事游戏等军事体育项目,跳伞、滑翔等空中项目,以及拓展训练等。
4 移植嫁接型开发模式。移植项目型开发模式是将一些没有在当地开展过的体育项目引入,以丰富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嫁接型开发模式是将多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出新的运动项目。例如,土家族清江舞,由摆手舞、苗舞、喜花鼓、撒尔嗬、肉连响、耍耍等六种不同的舞蹈组成。这六种风格各异的舞蹈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创编意思也不尽相同,但经过融合改编,使各自风格得以保留并得到了提升。
5 改良改造型开发模式。通过对一些项目要素进行增补或删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某些民族、民俗、民间体育项
目因其与当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相冲突,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适合于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一些不够规范和科学性较差的项目进行改革,增强科学性,改进运动技术,制定比赛规则,规范教学程序,促进运动项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如湖北长阳巴山舞,源自土家族祭祀性“跳丧”仪式,经改编成舞蹈而搬上了舞台,后经体育总局考察指导,在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群众性的基础上,突出了体育健身的特点,被列为全国广场健身舞。
6 多元多层型开发模式。是一种综合开发模式,吸收借鉴多种资源,并综合分析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运动场地、器材设备条件等不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进行的开发模式。例如,“筷子舞”原是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经王萍等改编成广场健身舞全国推广。九江市2003年引入后,深受群众喜欢。因该舞主要仍为舞蹈,健身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为增强该舞蹈的体育健身作用,我们利用中医养生学、经络学说、音乐疗法、拍打疗法,以及舞蹈学、心理学、课程设计等理论和方法,按照“三化与三结合”(即标准化、简明化、通俗化;文艺表演与体育健身结合、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结合、民族性与大众性结合)的要求对其重新改编,先后开发出适合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筷子健身操,和专门针对颈椎病、失眠症、肥胖症、妇科病、男科病、老慢支等疾病的筷子健身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以养生理论、体育原理和运动处方思想、课程理论等为依据,充分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华传统民族体育资源,进一步加强理论层面和方法设计上的研究,为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董翠香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2]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法[J].体育教学,2006,(6).[3]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4).[4]黄荔娟.从“瑜伽热”论我国体育养生项目的推广[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