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了解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剖析个案,分析实施经验与存在不足,得出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如何有效开展,为建立高中游泳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理念;保障条件;教师资源
一、研究目的
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一股强大思潮被许多国家重视。在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开始下放到学校。2000年后,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更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确定了新一轮的改革目标,研制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现阶段,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已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多种具有地方特色和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或体育元素已经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体现。如少数民族学校的竹竿舞、城市内的街舞、有氧健身操、瑜伽、跆拳道等项目的开设较丰富多彩。
游泳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大项,但由于受场地、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而且大多数是在南方地区有较好场馆设施和较强师资力量的学校有开设游泳课程。在此背景下,为了鼓励推广游泳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本文以调查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实践现状为例,剖析个案,为高中游泳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游泳校本课程个案介绍
下面从游泳课程理念、课程管理办法、游泳课程的保障条件、教师资源、救生衣配备情况、教学时间、教学人员、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个案剖析,调查研究个案的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实践情况。
(1)课程理念
第一,游泳这项运动非常适合在南方地区开展,是一项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运动。
第二,让学生掌握水中活动的基本方法,学会蛙泳的基本动作,培养游泳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掌握自救和救生的生存技能。
第四,懂得运用游泳来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促进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2)课程管理办法
实行层级管理:由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导处管理,科组统筹,备课组制定学期计划与进度,各备课组老师实施,积极开展游泳校本课程的教学。
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游泳课上发生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广州市第五中学游泳池安全管理规定》等。
(3)游泳课程的保障条件
游泳场馆资源:拥有21×50m标准比赛游泳池一个(室外)。
开课前通过致家长的信,请家长配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初步的摸查,掌握不适宜参加游泳项目的学生名单。
教学所需用具充足,如浮板、教学杆等。
游泳池备有救生器材,如救生圈、救生杆、救护板、护颈套等。
学校聘请专人负责打扫游泳池的清洁及泳池水质的维护。
游泳课所产生的经费,包括泳池维护、聘请救生员、水费、电费等等,全部由学校承担,没有学生任何费用。
(4)教师资源分析
学校体育教师14名,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年龄结构上,其中5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在游泳技术技能结构上,1人是游泳专业水平(曾获得国家级健将运动员称号),11人为游泳中级水平,2人为游泳初级水平;均可以胜任游泳教学任务;无人考取游泳救生员证。以上教师资源能保证游泳校本课程的教学,并有运动技术指导上的优势,但无人能承担救生工作。
(5)救生员配备情况
外聘有资历的救生员,每节课有4名救生员。
(6)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开课时间安排在上学期9月、下学期5、6月。
上课时间为2节课连堂上,大约90分钟。
(7)教学人员安排
每节课的学生人数约160人左右。每节课教学人员安排是4位教师+4名专业救生员。其中3位教师负责不同的教学班,1位教师负责组织不能下水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4名专业救生员,坐在救生高椅上,时刻关注泳池情况,保证教学的安全。
(8)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管理方面严格考勤制度,对无故见习、无故旷课者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处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游泳课的同学统一由专门的老师组织其他教学活动。
教学组织上按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初级班为没有游泳基础者;中级班为有一定的游泳基础,但不能连续游20米,或不会换气呼吸者;高级班为能连续游20米以上,并已经掌握好换气者。
将50米长度的游泳池,横向拉水线形成10条泳道,根据水域的深度各组进行分区教学,中间深水区安排高级班的学生,两边浅水区安排初级班和中级班的学生。
(9)教学内容
不同水平班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级班游泳基础较好的,改进蛙泳技术动作,学习自由泳或仰泳,增进持续游的距离;中级班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或改进呼吸动作,巩固提高蛙泳技术,增进持续游的距离;初级班是不会游泳的同学,运用游戏消除他们对水的恐惧感,培养游泳的兴趣,学会浮、漂,以学习蛙泳技术为主。
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游泳课的学生统一由专门的老师酌情组织安排适当的陆上练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练习、游泳模仿动作练习。
(10)教学评价及学分认定
教学评价将根据不同的水平组,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过程性的自评、互评。
游泳校本课程已作为校内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校本必修课程,共36个学时,学生学满通过评价将给予2个学分的认定,占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选项教学的22%。
2.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的经验
(1)学校从领导、资金、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有规范的课程理念、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
(2)各行政教学班由4位老师同时上课,上课老师全部计算工作量。
(3)游泳课程定为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中的2个学分,为游泳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铺平了道路。
(4)紧扣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于不同水平的同学设定不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5)课的组织和管理措施得当,分工细致,既关注到了上游泳课的同学,又关注到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下水或暂时不能下水的同学,落实到位。
(6)科组游泳教学师资得到保障,并且由相关专业特长的老师引领课程实施,为高中游泳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捷径。
3.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1)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游泳课的管理规定,其监管部门及监管力度也存在问题。
(2)还需完善游泳校本教材及课程理论体系。
(3)上课人数偏多,特别是中级班,安全方面压力还是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4)体育教师救生知识、能力有所欠缺,仍需加强培训。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影响高中游泳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实际情况、学校教学规划、领导的重视、安全管理、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2)游泳校本课程的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3)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喜欢上游泳课,游泳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4)游泳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技能,游泳校本课程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2.建议
(1)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应出台扶持游泳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的政策,出台有关游泳课的管理规定。
(2)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游泳教学、救生的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观摩、交流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对游泳校本课程的意识及教学组织的能力。
(3)突出对学生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及生存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掌握游泳技能。
(4)行政部门加大投资,加强游泳校本课程硬件建设,保证课程开发的资金,使更多的学校有机会、有条件进行游泳校本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陈建绩,王海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05.
[3]兰勇,黄庆,梁玲,等.普通高中游泳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74-77.
[4]符壮,徐惠.广州市中学生游泳教学现状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04):86-88.
[5]王猛.福建省普通中学游泳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