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兴起和发展,对藏学文献资料的搜集、收藏、编辑、整理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藏学研究事业提供了基本保证。文章以综述的形式,回顾了新中国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过程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藏学;图书馆;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58.5+K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11)01-0167-06
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探讨为符合图书馆任务和读者要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馆藏体系以及文献保存、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进而研究系统、地区、全国文献资源的布局和文献资源的共享等。
我国的藏学专业图书馆中,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以外,民族宫图书馆、五省藏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等都不是专业图书馆,但这些图书馆里有关藏族文化的各种文字的图书,可以用来研究藏族文化和现代藏区的图书资料构成了藏学专业图书馆学的基本资料和内涵,对这些各种文字的图书资料的搜集整理、编目检索、数据建设、开发利用都成为藏学专业图书馆学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和工作内容。
纵观半个多世纪我国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初级向高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由于藏学图书资料及其图书馆发展的现状的不同,不少相关论文的关注点与普通图书馆学有所不同。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关注点及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文文献资料的建设和利用成效显著
有关藏学研究的文献包括许多文字的文献,但其中的主要部分当属藏文文献,但要利用好卷帙浩繁的藏文文献,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目,以便于读者查找。针对这个问题,索黛于1996年发表了《浅谈藏文古籍的分类》[注:索黛:《浅谈藏文古籍的分类》[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1996年第4期。]一文,对《拉卜楞总目》的分类法、东噶《目录学》的分类法和西北民院图书馆藏文文献的分类法等此类基于传统的分类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将传统分类法中不再适应现代分类法及其使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藏文古籍13个类目的设置方案。两年以后,索黛发表《浅谈藏文古文献的开发利用》[注:索黛:《浅谈藏文古文献的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1期。]一文,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即文献的类型和开发利用,在再次讨论文献分类时,其内容不再仅仅是大藏经之类的传统宗教文献,增加了对金石铭刻文献、竹木简牍文献、文书写卷的关注;而对古藏文文献的开发利用,作者建议:破除陈规陋习,解放文献;建立强有力的古文献整理和开发利用的领导机构;组织和培养一支文献整理和开发队伍。这对上个世纪90年代的藏文古籍状况来说,不失为是一种英明之见。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西藏民族学院的吕桂珍于1998年下半年在《西藏研究》上发表的《藏学文献研究综述》[注:吕桂珍:《藏学文献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在一个更宽的领域里讨论了藏文文献总论、藏学文献的分类和目录研究、吐蕃文献研究、敦煌藏文写本与文书研究、藏学佛教文献研究等专题,作者既肯定了学术界在文献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看到了“在藏学文献理论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和薄弱环节”。还指出了藏文文献以外非藏文藏学文献的重要性。次年,青海民族学院的马梅发表了《馆藏民族文献资料的建设与开发利用》[注:马梅:《馆藏民族文献资料的建设与开发利用》[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以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讨论了民族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在藏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在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在藏学文献的开发利用方面,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的王铁斌于1992年发表的《藏学文献及其开发利用》[注:王铁斌:《藏学文献及其开发利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第4期。]更胜一筹。他不仅讨论了国内非藏文藏学文献的重要性及其类别,提到了有关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和夏尔巴人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而且将外文文献也包括在藏学研究资料中,并强调了他们的重要性。在开发利用中,该文尤其提到了文献处理和情报服务手段自动化的研究及其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1993年,包寿南发表了《藏学文献的目录建设与开发利用》[注:包寿南:《藏学文献的目录建设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1993年第1期。]一文,讨论了目录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国内图书馆“在引进外来文献和编制目录索引方面,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和本身应有的职能作用不相称的,亦应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变”。2001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徐丽华发表了《藏文文献在北京的出版与收藏》[注:徐丽华:《藏文文献在北京的出版与收藏》[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1年第2期。],这篇文章不仅提到了元代在北京出版的《金刚经》《妙法莲花经》和明代永乐版《大藏经》,而且描述了鲜为人知的清代刻板印刷所嵩祝寺天清经局、文成堂、官方刻经处的刻板和印刷及其版本,还提到了民国时期的《藏文白话报》和《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等珍贵文献,最后描述了解放后北京有关单位藏学文献的馆藏和利用,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年,笔者发表了《图书资料工作与未来藏学研究》[注:周毛:《图书资料工作与未来藏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明确提出了国内外藏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与国内图书资料工作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应该加强图书资料工作,服务于未来藏学研究的重要性。鉴于康区藏文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2003年,赵心愚和秦和平发表了《关于康区藏族论著索引及文献辑录的历史考察》[注:赵心愚、秦和平:《关于康区藏族论著索引及文献辑录的历史考察》[J],《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一文,在查阅大量康区藏族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论著索引及文献辑录进行了历史考察,介绍了编辑康区文献及索引的缘由及经过,指出了其成功与不足,着重阐述了康区汉文文献的地位、类别、存藏特点,以及利用状况等。在2006年,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发表了《基础资料整理与藏学研究》[注:陈庆英:《基础资料整理与藏学研究》[J],《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在回顾翻译、整理和利用藏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藏学研究资料工作中要注意的4个问题:藏汉学者相互配合的问题、藏文资料的应用与整理出版方面的问题、从事藏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优势和要注意的问题、用现代化手段有计划地整理资料的问题。文章虽然不长,但因作者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丰富的藏学研究经验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2009年,笔者发表的《浅谈藏学研究文献的馆藏建设及利用》[注:周毛:《浅谈藏学研究文献的馆藏建设及利用》[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除了对已藏文献的编目整理等建设内容进行讨论以外,还注意到了散失于民间的手抄本文献,认为“这些文献的搜集、收藏、整理、编辑、出版和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藏文文献目录学更趋完善
藏文文献编目的历史从吐蕃时期的《旁塘目录》到现在各个寺院、大学、图书馆和私人藏书中无以计数的目录,历经10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目录学的研究及其成果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列于1985年在《章恰尔》上发表《藏族目录学》,是现代藏文目录学研究的开端和里程碑。他对藏族历史上以《大藏经》目录为主的各种目录及其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用现代学术思想重构了藏文目录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藏文目录学著作。这部目录学力作对现代藏文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2年,彭清深发表了《布敦•仁钦珠在藏学佛典目录和分类上的贡献》[注:彭清深:《布敦•仁钦珠在藏学佛典目录和分类上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4期。]一文,将《丹珠尔目录》《续部总目》和《论典目录:如意摩尼自在王鬘》等目录学著作作为布敦大师对西藏佛教两大贡献之一来叙述,高度评价了布敦大师在佛典目录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995年,赤列将洪波(音)的《藏汉目录学与东噶•洛桑赤列的目录学思想》[注:洪波(音)著,赤来译:《藏汉目录学与东噶•洛桑赤列的目录学思想》[J],《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翻译成藏文在《中国藏学》发表,作者将章学诚和东噶的目录学进行了比较,对东噶的目录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东噶的目录学是最快能打开藏文书库的钥匙,东噶先生的目录学的影响也足见一斑。1997年,吕桂珍的《论我国藏学文献目录的产生发展与繁荣》[注:吕桂珍:《论我国藏学文献目录的产生发展与繁荣》[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对藏文文献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仁青卓玛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藏文典籍长条书卡片目录的编排方式》[注:仁青卓玛:《关于藏文典籍长条书卡片目录的编排方式》[J],《中国藏学》(藏文版)1998年第1期。]一文,以其编排藏文典籍目录的实际经验,对长条书的编排方式及其卡片的制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思路和模式,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同年,吕桂珍又发表了《我国藏学文献目录分类简论》[注:吕桂珍:《我国藏学文献目录分类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3期。]一文,对《大藏经》分类体系、非《大藏经》藏文文献的目录分类、拉卜楞藏文典籍总目、东噶目录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研究,同时对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的索黛女士的分类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研究和总结对藏文文献目录学的完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999年,杰布和仁青卓玛发表了《藏文典籍目录中的卷书目录发展概述》[注:杰布、仁青卓玛:《藏文典籍目录中的卷书目录发展概述》[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9年第4期。]一文,对历史上目录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描述,对其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2001年,蔡江发表了《略谈藏文古籍编目相关的几个问题》[注:蔡江:《略谈藏文古籍编目相关的几个问题》[J],《中国藏学》(藏文版)2001年第4期。]一文,文章分藏文古籍的产生和发展、藏文古籍的范围、目录的内涵、编排目录的目的和作用、藏文古籍目录表的制作5个部分,围绕着藏文古籍目录学广泛地讨论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成因、文化含义、目录的功能以及制作方法等,使藏文古籍目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更趋成熟。2007年,白玛扎西的《浅谈藏文古籍著录中的疑难问题》[注:白玛扎西:《浅谈藏文古籍著录中的疑难问题》[J],《西藏研究》(藏文版)2007年第1期。]对目录的含义和分类、书名目录、作者目录和细则目录等在古籍目录制作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见解,使藏文目录学的研究和实践更加细化和成熟。2008年,边巴次仁的《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的搜集和保护》[注:边巴次仁:《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的搜集和保护》[J],《西藏研究》(藏文版)2007年第1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藏文古籍的含义、范围和搜集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对尚散失于民间的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总之,从东噶先生的目录学到现在,图书馆学界一直都在不停地研究和探索,随着大家的努力,国内馆藏的藏文文献量也大幅度增加,编目工作及其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地完善,藏文文献的目录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更趋于成熟。
三、藏文文献的信息化工作步履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作为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三大支柱之一的数字化,连同网络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信息和文化产业方面必须进行的基本建设内容之一。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及通过网络的高效传播已经成为获取分散于不同形式的载体中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研究者指出,我国藏学图书资料数字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2002年,洛龙就发表了《西藏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浅见》[注:洛龙:《西藏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浅见》[J],《西藏科技》2002年第10期。]一文,作者根据西藏自治区党校图书馆现状和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尝试性地提出了应分4个阶段逐步实现西藏自治区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该文提出的虽然只是一个单位的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问题,但实际上对藏学类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状况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次年,胡京波和阿华发表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注:胡京波、阿华:《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一文,针对西藏的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认为西藏的两个文明建设和跨越式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007年,李子发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初探》[注:李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7年第1期。]一文,认为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期刊工作及其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建立有特色的期刊信息数据库工作日益迫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应该做出新的调整和定位的观点。同时,石方夏和迭目阳藏发表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著作权保护》[注:石方夏、迭目阳藏:《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著作权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7年第1期。 ]一文,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当中面临的一个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著作权保护关系的协调方面提出了以下思路:一、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二、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三、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四、与出版社合作取得著作的授权,使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加合法化;五、积极争取参与著作权的立法及修订等活动,完善与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相配套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同年,格日草发表了《略谈藏学文献信息服务》[注:格日草:《略谈藏学文献信息服务》[J],《攀登》2007年第2期。]一文,分析了藏学文献信息服务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解放思想,改变服务观念;重视文献的信息服务;加强网络建设和培养藏学信息服务人才等相关思路。同年,笔者的《网络环境下藏学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注:周毛:《网络环境下藏学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一文,通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特点的分析,针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若干相应对策,指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与此同时,胡京波和阿华再次撰文探讨了《西藏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注:胡京波、阿华:《西藏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就西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快西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改变全区信息化落后的现状,保护西藏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西藏大学图书馆的更尕易西也在同一年发表了《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工行可行性机制研究》[注:更尕易西:《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工行可行性机制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一文,作者根据西藏地区藏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基本条件,探索了藏文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有效途径,认为要重视藏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要充分发挥浩如烟海的藏文文献在建设和谐文明的事业中起到的作用,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西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组织力量研究解决藏文化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藏文新资源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年下半年,米玛次仁发表了《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现状分析》[注:米玛次仁:《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现状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16所图书馆的调查,对西藏地区文献分布、技术人员、文献利用方法和利用程度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西藏大学图书馆的德萨也在同年发表了《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信息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的意义》[注:德萨:《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信息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的意义》[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一文,认为“西藏地区藏文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保护独特的人类文化价值和对西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观念、体制、法律、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服务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藏学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起步较晚,但从2007年起,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并逐渐加大投资力度,有些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工作已经起步。但比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若丙博物馆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国外藏文文献资料中心等国外的藏学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藏学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进程及其要求,还需长期的努力。
四、藏学专业图书馆的功能和管理日趋成熟
常东风于1988年发表的《关于西藏大学图书流通管理之我见》[注:常东风:《关于西藏大学图书流通管理之我见》[J],《西藏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虽然所涉及面并不广,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关注图书馆管理问题比较早的一篇文章,该文分5个部分:1、把握本馆应具备的特色;2、造就强大精干的专业队伍;3、充实图书的库藏质量;4、扩大流通领域;5、加强科学管理。从提高西藏大学师生员工素质的角度出发,对该图书馆的流通管理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1993年,米玛次仁发表了《在西藏建立教育图书馆的几点设想》[注:米玛次仁:《在西藏建立教育图书馆的几点设想》[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3年第2期。]一文,从提高公民素质的需求出发,对办好现有图书馆和建立教育图书馆方面提出了诸多合理化的建议。2001年,卓嘎发表了《论西藏地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卓嘎:《论西藏地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根据对西藏图书馆发展现状的考察,认为应该协调西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打破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引进创新机制,不断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且从5个方面对西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次年,德萨发表了《建设西藏文献资料保障体系的初步设想》[注:德萨:《建设西藏文献资料保障体系的初步设想》[J],《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西藏文献资源建设应采取的3点措施:1、统一制定推行西藏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联合协调文献采购工作,实现资源共享;3、培养一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人才。2003年,宋朝阳、樊海平、王艳发表了《西藏大学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注:宋朝阳、樊海平、王艳:《西藏大学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一文,根据西藏大学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对国内一部分大学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新馆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新馆建设的整体规划、特色建设、可持续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探讨。因为有了各个大学各种资源和各种指标之间的比较和研究,他们的研究显得更加规范,建议显得更加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一年,宋朝阳和丹珍卓玛的《关于西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注:宋朝阳、丹珍卓玛:《关于西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一文面向整个西藏自治区的图书馆事业,对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考察,针对图书馆藏量不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设备种类不适应发展需要、缺乏馆际合作与交流,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长远规划、馆藏建设、设备现代化和队伍建设等诸多合理化建议。2004年,卓嘎发表了《信息时代西藏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注:卓嘎:《信息时代西藏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将西藏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为复合图书馆,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模式,具有自身特有的管理要求,运行规律与服务功能。它将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图书馆的实际运作形态,也是西藏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2006年,笔者发表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注:周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一文,在回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建馆20年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作为专业图书馆还应该具有其他图书馆不具备的特色和优势,如搜集寺院的木刻版文献和西方的藏学文献资料以充实专业图书馆的藏书量,加强特色建设。2006年,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的石方夏发表了《论图书馆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注:石方夏:《论图书馆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一文,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现状及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其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公保吉于2007年发表的《关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几点思考》[注:公保吉:《关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几点思考》[J],《攀登》(藏文版)2007年第3期。]从服务的角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馆藏文献、服务职能等方面的功能和职责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建议。2008年,李子发表了《知识管理与西藏图书馆事业发展对策研究》[注:李子:《知识管理与西藏图书馆事业发展对策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2期。]一文,根据西藏图书馆的实际,对其构建知识管理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对策。2009年,次仁卓嘎发表了《论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注:次仁卓嘎:《论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西藏发展论坛》2009年第1期。],从素质教育和公共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的功能模式。2010年,白玛才措发表了《浅议西藏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注:白玛才措:《浅议西藏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西藏研究》2010年第1期。]一文,探讨了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功能,着重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业种的地位和作用。
五、小结
纵观中国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兴起、发展和研究,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综合,从传统到现代,从雏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谐的民族关系,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事业的持续支持是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
藏文文献的编目和分类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出现了不同的藏文文献编目模式,而且在互相学习、借鉴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利用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趋于统一,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产生一个国内统一的藏文文献编目、分类和检索系统。
有关藏文文献信息化的研究从2007年左右才真正开始,各个图书馆将其作为项目开始实施就更晚,但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与内地和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比较,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比如,研究的地区比较单一,集中在西藏;研究者对现状的调查和提出的建议较多,但将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作为一个学科来探讨的较少,更谈不上长远的学科建设规划;探索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多,理论层面的探讨少,在操作层面,藏文文献的信息化建设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以后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步得到解决。
[本文责任编辑 黄维忠] --------------------------------------------
[作者简介] 周毛,女,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馆员。(北京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