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南蚕桑丝织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来构建江南蚕桑丝织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其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原理,解释这一文化遗产在当前保护和传承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通过生产性保护来维持其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为“江南蚕桑丝织文化”如何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得以保护、传承、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江南蚕桑丝织;文化生态;解构与重构;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243-06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ecology,we proposed a clear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Jiangnan sericulture and silk weaving culture”.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urvey research to build this jiangnan silkworm silk culture ecosystem,we studied its 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s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aid of the dynamic balance principle of cultural ecology, we explained this in the current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n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nd put forward by productive protection to maintai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dynamic balance.It provides a reference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nan sericulture and silk weaving culture” in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Key words Jiangnan sericulture and silk weaving;Cultural ecology;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文化生态学理论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其系统的研究方法现已被学界广泛地应用于区域文化的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源起于早期的文化人类学,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他的代表作《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方法论》中首次提出,其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为人类的文化方式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1]。随着环境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环境研究的出现,文化生态学的关注视野进一步扩大,文化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因素也从自然环境,拓展到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环境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由此,文化生态学将生态学对自然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对文化的研究上,并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出“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即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3个层次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2]。文化生态学的诞生为研究区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年来,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布局及各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甚至可以说,该理论也是指导我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当前,国际社会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问题日益关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余,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越来越强烈而清晰的自觉与自信,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近年来国家制定文化政策和维护文化安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学术界形成学术议题,整合学术资源的平台。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蚕桑丝织文化,曾经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在今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并将继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江南(指今天的苏南、上海、浙北地区,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具体指苏、常、宁、镇、松、杭、嘉、湖8府及太仓直隶州)[3]地区作为蚕桑丝织的重要产区,形成了独特的“江南蚕桑丝织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南乃至中国农业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南蚕桑丝织文化”是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重要区域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其形成、发展、传播以及演进的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这里的环境不单纯地指蚕桑丝织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包括其所处地域的社会制度结构、人文环境等形成的综合文化生态系统。“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由于其研究过程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化,使其既具有对文化的人文关怀,又具有应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成为了非遗研究的基本学科起点”[4]。基于以上认识,该研究以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生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江南蚕桑丝织文化这一重要文化遺产进行发掘、解构和重构,力求实现对其生态系统的有效认知。研究中还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原理,进一步分析文化生态平衡对于文化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搭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进一步考察江南蚕桑丝织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包涵与融通问题,在变迁的语境下重构其文化生态系统,进而提出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