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耗散结构基本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时具有方法论,其开放、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的特性有较强的普遍价值。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是国家发展核心战略之一。本文通过研究两者的内在关系,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四个维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创新;创业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期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而创新创业正是实现青年人生梦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双创”引导帮扶,各高校“双创”工作也如火如荼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有较强的应用,其开放、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的四个重要特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耗散结构理论基本思想
1969年普里戈金教授正式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其理论可简单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或物质,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需要四个有效条件:首先,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内部与外界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状态。其次,系统的内部要素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相干效应或协同作用,以致系统发生自组织现象进而产生有序。再次,系统必须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才会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第四,系统通过涨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
二、耗散结构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可简单定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系统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活力。具体而言:
(一)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性,统筹推进“双创”规范化、项目化、平台化、社会化
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将“双创”纳入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的方案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培育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评估和跟踪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转化和激励机制等,系统地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手段、目标及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着力加强体系建设,使“双创”教育形成全校一盘棋。
要充分考虑高校特点,结合学生特性,按照学科教育、已有知识、相关背景等,按照创新实践项目与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教师指导项目与个人创业项目相结合;重点项目与普通项目相结合;关联项目与独立项目相结合等,通过不同层级的项目立项申报,打造特色优势项目和可转化落地品牌,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广泛参与的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要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支持,拓展创新创业空间,争取更多创新创业机遇,通过“独立支持”,即社会力量完全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指导、平台、经费、物品等,并参与专项“双创”教育活动全过程;“双师合作”,即通过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外双导师,有效利用社会企业学校相对优势资源开展“双创”教育(应为主要的教育培养模式);“风投”型,即社会力量对高校学生中较为有潜力的“双创”项目进行社会化运作,注入资金、承担风险。
(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非线性结构,健全“双创”组织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
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校友会等方方面面;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校领导牵头有效整合教务、团委、学生处、科技园、就业中心等具体部门的分散職能,从教育、立项、平台、孵化、转化等各个环节予以无缝指导帮扶,同时应分层建立校、院、年级、班级四级创新创业体系,形成交叉矩阵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
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监控体系,从教育引导、创业思路形成、立项、实施、验证等等各环节都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进行全过程监控,有效引导、及时帮扶,提高项目成功率,但也要鼓励创新创业者的首创精神和发散思维,尊重创新创业者实际工作。
要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评与认证体系,应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实际,分类分层地科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考评体系,要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相关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实施好不同阶段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总体规划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让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它教学工作一起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进工作目标内容、进师生员工头脑、进评估考核体系、进学分认证体系。
(三)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非平衡特性,构建“双创”学科与专业、重点与普及、阶段与长期的培养方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有精英教育又有大众教育特征,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基础、思维等均不尽相同,不够均衡,因此要因材施教,精准施教。
要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分类培养教育,发挥他们自身特点。如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博”与“新”特征的,引导其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技术开发工作;在能力结构上,具有全面与综合特征的,引导其从事组织、管理、社交等组织协调工作;在个性结构上,具有独立创新思维特征的,引导其从事创意、改革等设计策划相关工作;在为人结构上,具有合群、合作、热情等特征的,引导其从事组织人事相关工作。
要根据创新创业项目的可预计达到的水平和结果,对相关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对于重点项目,要在资金、技术、平台、市场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其开花结果、落地转化,并要达到引领带动的实际效果。对于一般项目,要进行普遍培养、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营造氛围,达到促进大多数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涨落”原理,掌握“双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相对变化情况
涨落是新结构形成的孵化器,系统要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依靠外部或内部个体变量涨落的诱发。
要密切跟踪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外部政策的变化、国家省市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科技趋势发展变化等,要认真学习掌握消化吸收有关变化,以变化为导向,以变化为诱发因素,及时调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相关手段或途径,避免因调整不及时而使“双创”阶段性成果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契合的情况。
要密切跟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校内部门情况的变化,学科专业调整的变化,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等,要定期研究有利于“双创”建设发展的内部体系结构,探索建立适于本校学生“双创”工作的特色优势品牌,掌握学生个体属性、特点、背景的真实情况,及时调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内部变量因素,巩固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部优势。
参考文献
[1]郭万恒.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方法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2004(12).
[2]徐建军,龚涛.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2011(1).
项目基金:该论文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ilearn”双向自助技能课堂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10220070。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