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演进

时间:2022-12-02 08:5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布里斯班4072)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针对林彪、“四人帮”等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歪曲毛泽东思想的行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针对未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构成了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这把刀子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无缺的体系,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3—0072一Og

邓小平的一生都经历着辩证思想的训练,而这种辩证思想得益=y-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掌握。无论在社会主义高歌猛进,还是低谷徘徊之时;无论在人生春风得意,还是凄苦惨淡之时,他总能平静地对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得与失,对待自己人生的进与退。特别是在毛泽东逝世和苏联解体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顶住了各方压力,通过改革不断化解矛盾,他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他对马克思所描绘的社会主义的哲学信仰却从未改变。

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复出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而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不仅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而且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关切。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不能砍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第二,要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第三,要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

邓小平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是这个政党的奋斗旗帜,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就在于,指导这个政党建立、运作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郑重指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毛泽东思想不能丢。

邓小平指出:“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在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林彪割裂式、庸俗化地解释毛泽东思想,“四人帮”,尤其是“理论家”张春桥公开歪曲、篡改毛泽东思想,“两个凡是”僵化固守、而不知与时俱进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这些错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和做法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极其严重的后果。

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首先,不能庸俗化,不能干什么都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应用,干出什么成绩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邓小平强调:“庸俗化对我们不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不利。”其次,不能割裂化,“光讲毛泽东思想,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起来好像是把毛泽东思想抬高了,实际上是把毛泽东思想的作用降低了”。再次,不能简单化,不能只讲“老三篇”、“老五篇”,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最后,不能只讲毛泽东的成功。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民主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有巨大贡献、但也有重大失误,他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错误的。所以,不能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生搬硬套毛主席的决策、毛主席的指示,这不是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总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要从整体上认识它,而不是局限于某些个别观点、具体论断;就是要从思想史的角度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而不是割裂彼此。

要做到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重申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事求是。”正因为邓小平抓住并恢复了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所以他能够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既不一味肯定,也不全盘否定,而是提出“三七分”的科学评价方法;提出正确区分“毛泽东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敢于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总之,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头等大事,就是因为邓小平认识到,物质产品可以较为迅速再生产出来,而精神观念和实践一认识方式的优化再生产却是一件艰苦而长期的历史工程。所以,邓小平复出后,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政治抱负就是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匡正党的思想路线。

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这种具体性、现实性表现在它的空间规定性和时间规定性上。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一定国家、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邓小平认为任何思想理论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没有生命力了,他坚定地认为理论的巨大力量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不顾实际地硬套书本、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模式只能使理论丧失生命力。过去,我们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结果在实践中遭遇了巨大挫折;我们曾照搬过苏联模式,有过发展,但总体来说不顺当。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得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中国国情——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毛泽东曾说过:“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准确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情,带领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但是,后来毛泽东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没有准确把握好中国的国情,以至产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总结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邓小平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定要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强调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就是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发展“不够格”的现状出发,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要反对错误思想,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作斗争。教条主义者以为只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有,照做就可以成功;只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经验主义者把一时一地的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经验,不能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考察问题。形式主义者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对此,邓小平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个主要表现,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以后抓住反对主观主义这一条就能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形式主义,邓小平严厉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总之,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自身的正确与否,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实践只有以理论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加速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最重要的经验和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邓小平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尤其体现在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时。邓小平曾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他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的话极大地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鼓舞了人们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国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科学指南。“中国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邓小平总结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革命成功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著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专家高放教授曾指出,为什么会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悲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马克思主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告诫我们:“老祖宗不能丢啊!

当下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时,并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字字句句都当成金科玉律。相反,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得不准确,这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恩格斯晚年仍坚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先前马克思和自己的一些论述。但我们认为“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社会主义运动,不管这个运动出现了多大的反复和曲折,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不会消失,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不会倒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只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深化、丰富和完善。卢卡奇曾明确指出,不能囿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观点的对与错,也不能局限于对某本“圣”书的注解。“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和现实作用,就在于它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正确剖析了资本主义及其掘墓人,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从而给了我们一种信心,一种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树立了一种科学的信念,有了历史的方向感。为此,我们一定要从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实践。

四、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

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指导。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可能,还笃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此,邓小平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具体的文字表述上,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问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邓小平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将解放思想看成当时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认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运动发展的社会实践决定了理论也要创新发展。

创新理论、发展理论就要敢想敢干。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勇气。邓小平说:“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当然,鼓励人们具有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勇气,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乱闯蛮干,而是要求人们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具有敢吃螃蟹的精神,大胆地走出第一步;要求人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促使人们更好地前进,真正开创出新的事业。所以,邓小平指出:“这就要求我们每走一步,都兢兢业业,大胆细心,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就做些调整,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然后推演出整个世界;相反,它是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问题倒逼理论做出科学的回应与解答,任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固守故纸堆,乞求从中找到解决当今社会主义问题的答案,也正由于此,中国要书写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做了明确界定,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优越论”、“改革开放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没有运用该理论建立起新社会;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但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的时间很短(事实上,从1918年8月30日遇刺后,列宁已不能像以前那样工作了),因而无法全面回答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面对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崭新的社会,一切都处于探索状态,而探索就不免有失误和错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够科学,往往以特征代替本质。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后,邓小平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认识上,与“用特征代替本质”相类似,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市场经济一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一社会主义”,人为造成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水火不相容。而实践表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志。所以,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以往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论者,用抽象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来剪裁现实,把抽象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理想当成现实,从抽象的观念和理论出发,指导现实,批判资本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思想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指明了社会主义真正优越性的内涵;其二,确立了实践思维导向——“说破嘴皮不如干出样子”;其三,明确了我国的中心任务——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求。

社会主义不是首先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反,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这就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一个严峻命题——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成分,才能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坚实基础。简言之,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打交道,学习并超越之。因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此外,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等重要思想。

总之,邓小平理论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它在回应现实问题中生成,体现在邓小平的讲话、谈话、报告、通信等文章中,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性”著作。藉此,有人提出邓小平有没有理论的问题。其实,理论的形态多种多样,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学理型理论,重在理论本身的逻辑自洽性;另一种是以孔夫子、孙中山、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实践型理论,重在对人、对世界的改造。著名邓小平研究专家龚育之、陈先奎等人指出:“一个人有没有理论,关键不在文本的形式,而在于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表现在不同文本形式中的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是围绕一个实践或思想的主题,解决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唯

这一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概念后,引起了政界、学界较多的关注。总的来讲,很多西方人认为邓小平是没有理论的,仅限于生活常识;不少中国人对此也是有疑虑的。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后,郑必坚、龚育之、俞吾金等人积极回应人们对邓小平是没有理论的疑惑,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提法,争论大致告一段落。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时,又重提“邓小平对理论没兴趣,无论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傅高义的影响力,这种观点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反响。此才能科学回答邓小平是有理论的。

六、余论

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从来就不仅仅只是一门学问。马克思主义被引人中国,是被当作救国救民的真理来对待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靠学习这个主义起家,并以这个主义为指导建立了新型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一般知识的意义,更具有政治、文化的意义,甚至信仰的意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之无愧、毫无争议的核心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就是最大的话语权。所以,不仅马克思主义者、非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其愿意与否,只要他想要在中国学术市场和中国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就不得不加入到马克思主义解释权的争夺中,力求从中分得一杯羹。这就导致“六经注我”式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大大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消弭了真理的实践作用。

所以,考察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其重要意义就在于,要认识到真理是需要去捍卫、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尤其要破除“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那么就不需要斗争捍卫”的错误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一定要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结合起来,不能因为主观目的所需,就忽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规律性。历史上的教训极为深刻,考察历史就是要使人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时,考察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其重要意义还在于:第一,改革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丢掉马克思主义这把刀子是要出大问题的,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早就充分论述过。而当下,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时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用。其次,目前中国还没有产生任何一种能够全盘取代马克思主义、系统指导中国发展的思想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不能丢。第二,改革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不是修正主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运作的方式也不同于苏联的“本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合法性就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革命打了胜仗,使人民翻了身;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人民得了实惠。选举不是合法性的根源,而是体现合法性的一种手段,人民才是评判合法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只要把它套到现实中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对一种理论最好的坚持就是发展,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直面诸如腐败、两极分化、生态破坏等问题,做出有力的回应,提供有效的方案。

总之,当下重温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的崇高品格风范,就是要充分利用邓小平交给我们的利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发展,这是破解邓小平时代遗留问题、推动中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推荐访问:演进 马克思主义 逻辑 发展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