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规定和相关理论,探讨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模式。首先是陌生化导入;接着通过对比、质疑、解决,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创新;最后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培养其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 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周星三(1970- ),男,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46-01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阅读创新。笔者认为,阅读创新就是读者对阅读对象做主观审视,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其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阅读创新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人不能替代,这要求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中有人”。第二,阅读创新中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与知识经验,敢于挑战文本并提出与目前流行结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没有其他文本参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经验总结出与专家结论相同的见解。也就是说,阅读创新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次全新体验,不论这种体验在现实中存在与否。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陌生化导入,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之后出示素材,对比质疑出新;最后点拨交流出新。运用这个模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陌生化导入,自主探索构建知识结构
1.陌生化原则的理论前提。一是戈登1937年提出的“形成熟悉的陌生”原理。其本意是:一个人对某些熟悉的事物正在形成除旧布新的尝试。这是对理解和反应的习惯方式的创造性改变,把它引入阅读教学,即文章通过陌生化,会变得令人惊奇,令人耳目一新。正是这种陌生和新鲜,才使文章重新充满意义。二是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完形心理”。人们对尚不完整的事情,总是努力做出种种猜测使之完整,因而文学作品总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这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阅读教学也要留一些“空白”,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然后求异比同,获取较为符合文本的认识。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非评价性的客观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照课文进行陌生化的探索;或者教师不带任何说明解释出示文本,即教师让学生处于一种无确定目标、不带任何现成理论的大脑真空状态,确立其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权利,促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阅历与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直觉阅读,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进入文章内部,在没有任何权威引路的情况下“置心物内”,和文章中独特的且与自己情感意识产生共鸣之处进行交融,产生顿悟,并进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排斥吸收,产生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2.陌生化导入的优势。第一,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动力。第二,直觉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使学生重视自己的灵感火花,重视通过习得获取信息,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第三,有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读者的阅读本身就是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陌生化导入使学生处于外在权威的真实状态而极易产生“我为主体”的意识,按照自己内在标准去理解感悟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阅读创新。
二、出示素材,合作对比质疑出新
宋代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创新始于问题,始于怀疑,创新不是传播已有的知识,而应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也就是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以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另辟蹊径,大胆创立新说。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的过程中敢于对现有的一些看法与结论质疑,并且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才能深刻地理解文学之意,进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新。
1.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质疑的途径。学生在陌生化导入后进行的主体性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更有益于学生创新,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尚未健全,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在学生经过了陌生化导入后,对文章有了一定感性认识或者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进行质疑的条件——素材,主要来自:第一,专家学者对该文章的基本定论的认识与理解,包括文章的主题、内容、形式等。第二,目前人们对该文章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文艺理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想的出现,人们在重新审视后产生的一些新的观点,这些素材可能是目前还没有定论的内容,但却是一些比较先进的认识,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第三,文章本身存在的疑点,很多文章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疑问。在陌生化导入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个性化的认识后,再把这些素材出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把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与素材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对比交融寻找让学生产生兴趣的疑问,然后通过对疑问的分析、理解和探究予以解决,实现创新。
2.先陌生化导入,还是先出示素材,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后者则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萌芽。同时,这也是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与素材进行合作交流对比质疑,一是有利于矫正学生无目的的想象;二是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较独到的疑问和见解;三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专家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在深思熟虑并调动一切思维手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思维的不同、见解的相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了他们知识的视野,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
三、点拨交流出新
1.点拨交流的含义。学生有了个性化的认识,有了素材的对比补充,其认识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随着积累的增多,其创新障碍也会增多,进而会出现学习上的“高原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点拨法,实施点拨交流。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教学,是一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提倡师生平等,打破了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学的强制性,构成了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的信息交流,构建起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点拨交流,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顺利度过“高原期”,又能鼓励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构筑起自己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2.进行点拨要讲究艺术。第一,进行整体点拨。按照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教师应先点拨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分三步走:第一步先点拨大意,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第二步点拨线索,通过整理线索,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为局部分析做了充分准备,使我们进行局部分析时,就不会脱离全文,导致单纯的“细节分析”;第三步点拨主旨,迅速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对作者围绕主旨展开论述的内容更易于理解,同时在对展开论述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后能更深层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二,进行关键点点拨。关键点包括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即文章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材料,难点是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的知识、心理和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和学生就要采用画龙点睛的方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第三,进行紧要处点拨。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所以他主张“读书须要理会紧要处”。他所说的紧要处就是文章中精彩传神的描写、精辟深刻的论说、言近旨远的发挥等,教师在点拨时也应该点到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变通、多向地思考。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这些地方的点拨,引起学生之间交锋式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民主地参与进来,点拨技巧就体现在根据讨论的进展适时地进行归纳和提示上,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使较为朦胧模糊的意见逐步明晰起来。使学生对某些未曾注意的方面加以注意,使不同意见的差异对立更加清楚,使讨论的主题更为突出。第四,进行迁移性点拨,发挥文章的辐射与延伸作用。通过点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上述点拨并非全部运用,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运用得当,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易海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中学语文教学,1999(1).
[2]谢红.创造性研读文学作品的几点做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0(3).
[3]蔡澄清.语文点拨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1(2).
[4]励芒伟.论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原则[J].教研天地,2001(1).
[5]石义堂.也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
[6]管旭好.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OL].http:///yuwen/103/Article43510_1.htm.200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