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习惯

时间:2022-12-03 09:0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从数的产生到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都说明了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性又是数学的三大特点,其中应用的广泛性则是它的核心。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偏重于机械计算,内容离儿童生活太远。小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以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事物表象的有力支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面对这种现状,有必要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做。

数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极其重要学科,它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数学能力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从数学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课伊始,老师播放了国外举办的一次“石头、剪刀、布”比赛视频,诙谐、幽默的比赛场景让学生开怀大笑,接着,老师和班级中的一位学生进行模拟比赛,让其余学生裁判公正,三个回合下来,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每次比赛前,老师都有取胜的可能吗?取胜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了游戏的体验,生交流得异常活跃。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使数学知识一下子贴近了学生生活。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例如,《可能性的大小》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老师列举了超市中经常出现的转盘摇奖的事例,和学生继续探讨“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获一等奖,停在蓝色区域获二等奖,停在黄色区域获三等奖各有多少可能性?”让生在直观的图示中明白一等奖获得的不容易,因为它的可能性只有1/8。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要想把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得大一些,怎样改变这个转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出了许多改变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提出把整个转盘都变为红色,这就是老师需要的结果,因为这种可能达到了最大100%,也就是“一定”;接着许老师又问:“如果超市经理想让一等奖的可能性再小一些,该怎样改变这个转盘?”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转盘上的红色没有了,可能性达到了最小0,也就是“不可能”。由“一定”或“不可能”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极限”数学思想。这时回过头来才真正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的魅力。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也就是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我们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责任编辑:闽晓)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 应用数学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