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北京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和治理

时间:2022-12-04 12:4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永定河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永定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特点及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在夏季易引发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永定河流域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减少了洪灾和次生灾害的发生,但也引发了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径流减少,水污染日趋严重,风沙灾害增加,地下水环境蜕变。近些年,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永定河生态环境的治理,进行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减少风沙灾害,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今后永定河治理,应进一步保护上游水源,恢复永定河的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流域间的合作治理。

[关键词]北京;永定河;生态环境;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8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7)01011807

永定河属于海河水系,其上游为桑干河和洋河,两条河流在河北省朱官屯村交汇,始称永定河,继续向东南流去,在官厅水库又有妫水河汇入,进入北京境内,穿越门头沟区的山峡,在三家店进入平原地区,沿石景山、丰台向南而流,在大兴崔指挥营村出北京再入河北省境内,流至天津市屈家店汇入永定新河,最终在天津北塘入渤海。永定河全长总计超过680 km,其中在北京境内长约1655 km,流经延庆、门头沟、石景山、丰台、大兴五区,流域面积达3 168 km2,占全市总面积189%,是流经北京市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北京的母亲河,一般称为“永定河北京段”,本文直接称作“北京永定河”。历史上,永定河水旱灾害频繁,给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950年以后,永定河上修建了诸多的水利工程,遏制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是,1980年代以来,永定河长期断流,水体污染加剧,风沙灾害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空间萎缩。

关于永定河生态环境变迁的记载和研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清代以至民国时期,永定河的显著特征是洪涝灾害频发,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定河历史资料的编辑整理、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及相关数据的获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和水利部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永定河的研究,有关永定河的资料更加丰富,大量的自然科学论文集中在研究永定河的工程建设、水质污染、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方面。与此同时,人文学者对永定河的历史变迁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尹钧科《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1]系统梳理了永定河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朱祖希、沈强、吴文涛等,也都以著作或论文形式阐述了永定河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其中,历史时期永定河的水旱灾害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李文海等的《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2]、刘玉梅的《民国时期永定河的泛滥与治理》[3]、姚孝迭的《对永定河历史洪水几次波及北京城区的探讨》[4]以及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编著的《永定河水旱灾害》[5]等,都是有关永定河水患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对北京永定河历史变迁的梳理较为详细,而对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转变和治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图从历史层面反思近代以来北京永定河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探讨永定河生态修复和治理的路径。

一、北京永定河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

永定河是海河北系最大的河流。歷史上,永定河因自身特性而多次易名。一般认为,《北山经》中提到的“浴水”指桑干河。西晋时期,永定河河水清澈鲜有杂质,被称为清水河。北魏时期,拓跋圭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时人们称平城为索干都,后“索干”音转成“桑干”,桑干河的名称由此而来。到了隋代,上游和下游皆命名为桑干河。宋代时,河岸两边种植了芦和菰两种植物,因此又称此河为芦菰河。由于菰这种植物的粉菌易污染河水而呈黑色,所以此河又被称为黑水河。卢释为“黑”,而菰音转后为“沟”,在辽代至清朝初期的几百余年里,该河被称为卢沟河。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建设所需木材,多源于永定河两岸的森林。经过数百年的砍伐,其流域两岸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频发,导致河道“迁徙靡常,浩浩浮沙,所至辄淤”[6],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永定河又有与其相反的名字,被称为“无定河”。1698年,清康熙帝在北京永定河沿岸修筑堤防系统,赐名永定河,以期河水不再泛滥,能真正的永远安定下来。

但永定河并没有真正安定下来,水灾仍然频发。清朝时期,永定河大约每4年发生1次水灾,民国时期更是平均每2年1次水灾,其中1913年、1917年、1924年、1925年、1929年、1939年为特大水灾[1]367。1939年7月至8月间,北京地区连续多次的长时间暴雨导致永定河发生水灾,至8月上旬,水位急剧上涨,卢沟桥监测站所监测的数据显示,“最大流量达4 390 m3/s”[7],成为民国时期永定河最为严重的一次水灾。新中国建立后,永定河又分别在1950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6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及次生灾害。其中1950年8月4日14时前后,永定河三家店水文站监测到“最大洪峰值2 750 m3/s……北天堂以下左堤出现大小险情28处次”[8]56。1954年8月,城近郊区及房山、大兴、昌平等普降暴雨,永定河两岸再次出险,“仅左岸大兴段出险82次”[8]70。1956年7月下旬至8月间,永定河大雨,据斋堂水文站记录,降水量为9553 mm,该降水量是斋堂水文站有水文记录的45年来最大降水量,永定河水位高涨,洪水冲开三家店水利枢纽,漫延到平原地区。[9]

永定河水灾及其次生灾害,威胁到北京的城市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消除永定河洪水对北京城的威胁,保障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1925年,北洋政府顺直水利委员会提出永定河治本计划,倡议在怀来地区修建官厅水库。但是民国30余年间,时局动荡不安,永定河治本计划难以落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开始大规模治理永定河,根除永定河水患,保障北京的城市安全和用水需求。以官厅水库的建设为起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永定河上修建了诸多的水利工程。根据1995年的统计,“官厅水库上游共有大小水库267座(北京数)”[10],这些水库及其配套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永定河流域的水灾及地质灾害明显减少,但也给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推荐访问:永定河 流域 生态环境 北京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