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态势分析法分析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公共卫生硕士(MPH)的现状及发展

时间:2022-12-04 13: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为掌握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公共卫生硕士(MPH)的现状,探究其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优劣势,拟定其后期发展的战略规划,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培养MPH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表明要加强宣传,拓宽生源渠道,完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引导学科协同,形成优势互补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关键词 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卫生硕士;态势分析法;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3-0075-03

Abstract To mast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culturing the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 to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rafting its lat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plann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ignificant social risk forecast and govern ace for Shandong health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by SWOT analysis.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for students,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guide the subject together, form a complementary mechanism,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SWOT analysis; training mode

1 前言

公共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促进和维护健康的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问题仍层出不穷,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都对公共卫生领域提出新的挑战[1]。本文就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的情况,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2],以期完善MPH培养模式的理论,丰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内容,促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为培养符合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和实际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专门人才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既是推进协同创新战略深度实施的人才基础,也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成效的重要成果[3]。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围绕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的共同目标,潍坊医学院建立“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包含多个协同单位,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方法 本文基于该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的情况,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其内部优势(strengths)、内部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2]。

3 结果

优势分析 本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包含首批招收MPH的高校[4],经过十多年实践培养,对MPH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各协同单位有着20余年的协同,在20余年的研究实践、密切协作、共同创新中建立了稳固的实践创新基地,协同创新体内所有仪器设备资源对内部成员全面开放、技术共享、无偿使用,各高校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也采取了内部全面开放、校外账号访问、无偿免费使用的方式。各协同单位对中心的建设均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形成“经费统筹、资源共享”的新机制。中心汇聚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两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三个省级中心。其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中心的优势学科,其他普通学科也发展迅速,这使得中心在开设人文等跨学科课程上有一定优势。

中心构建了以优势高校为核心,高校、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地方政府、国内外研究机构五位一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模式“名师打造、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形成“联合培养,有序流动”的新机制。中心的高校对MPH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度,有力地弥补了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校外导师教学经验缺乏的不足,为更好地教育教学公共卫生硕士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形成“绩效考核,激约有章”的新机制。平台将各成员单位已建立的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联络与合作方式,推开为创新平台与之合作方式,并建立了海外学术合作基地及双向国际人才培养制度。

劣势分析 目前,MPH的招生方式主要是通过笔试进入面试,进而进行筛选招收,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会因为备考时间有限等原因难以通过考试,而刚毕业的本科生相对来说更容易通过考试,但是工作经验少,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实际发生的问题认识有限。另外,生源大部分局限在医疗卫生領域,但实际上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及解决涉及多方面,而中心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偏向卫生管理方向,医生、律师、自然科学领域等方面人员较少[5]。且多数全日制MPH往往是在复试阶段被动选择MPH调剂,主动报考MPH的学生仍处于少数。各协同单位之间由于科研实力及学校资源的不同,在生源质量及学科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校内导师学术素养虽有余,但实践经验不够;校外导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学术素养不足[2]。社会实践是MPH培养的重要方面。中心由高校、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地方政府、国内外研究机构等不同单位组成,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校校协同、校政协同等多种协同方式,在实际培养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虽共同指导一位学员,但由于不在同一地区,空间距离较远,沟通不够等原因,“双导师制”指导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制订明确的社会实践计划或者大纲,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也没有完备的评价和跟踪机制[6]。

MPH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相对完善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都有一系列的标准,但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差别并不明显;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目标与对象的变更,鉴于生源质量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差异、新知识领域的发展,培养方案仍有改善和进步的空间。如新知识领域课程涵盖不全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不多,案例教学中优秀典型案例不多等。受传统的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影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偏重学术研究,只重视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培养方向的本专业知识,忽视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6],致使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科甚至面临科研项目少、资金投入缺乏等问题。

机会分析 健康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极易引发重大社会风险,健康领域庞大、面广,社会问题众多、频发,解决社会风险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近些年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如毒生姜、地下排污、新发传染病、医患关系紧张等公共卫生新问题的产生,人们对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愈发重视,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入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2010年10月,《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和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2010〕49号)的发布,对我国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做出战略性规划。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专业类别急剧增加,专业学位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中心的组建也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各协同单位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转。

我国全日制MPH的培养自2012年之后才逐渐放开,目前还处于改革和探索时期,其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有待完善。随着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中心资源的完善,各高校也加大了对MPH的政策支持,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正逐步完善。如能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加大对MPH培养的支持,发挥中心优势,打造具有中心特色的品牌专业将赢得先机[7]。

威胁分析 我国公共卫生起步较晚,公共卫生领域的管理者或高校领导对MPH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中心重点培养的人才也偏向科学学位,部分高校对MPH的培养甚至向培训化、营利化方向倾斜[5],对MPH的培养不够严谨具体。这就导致部分人认为MPH是获得学位的捷径,加上有些高校盲目扩大招生,重数量而忽视生源质量,导致MPH的培养成果不甚理想。目前对MPH的评价仍沿用科学学位的标准来衡量,重视论文和获奖,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生良好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养。各协同单位对MPH的评估制度也不同,尽管目前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担当了一部分评价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职能,但整体的专业学位教学评估评价体系尚未明确。

4 发展策略

加强宣传,拓宽生源渠道 健康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需要医疗卫生领域及管理领域的人才,也需要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领域人才的加入。可借鉴国外的招生情况[5],合理控制招生规模,使大学毕业生与其他机构人员,卫生事业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构成合理比例。这种多个领域的加入,有利于更合理有效地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完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全日制MPH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MPH的培养上要充分考虑国情、区域实际、学校校情,照顾各方的需要和利益。中心已具备并制订人才协同培养计划,对MPH的培养更应该优化其协同培养模式,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效结合,以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的MPH;更进一步明确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体现二者的差异,把握好二者的侧重。

同时,根据MPH的特点、生源和职业岗位的不同,新知识领域的发展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对MPH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培养目标。在教学方式上适当增加案例讨论、模拟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注重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引导学科协同,形成优势互补机制 由于历史、地理和办学理念等原因,各高校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各学科之间由于学术语言、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也各有特色。因此,各协同单位应加强学科专业的管理,建立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机制,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协同,实现跨学科研究,将各学科的学术背景和学科思想方法相互融合,形成各协同单位、各学科的优势互补,促进特色创新型MPH人才培养。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协同创新中心虽建立了“绩效考核,激约有章”的考核评价机制,但主要是针对中心的聘用人员,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仍按照学校普通硕士的方案。而MPH设立时间较晚,尤其是全日制MPH在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上还不完善,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与完善。可借鉴国外公共卫生教育的认证体系与经验[2],组织开展认证,促进MPH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与国际公共卫生教育的衔接,建立起国际认可的、有中国特色的国内认证体系[8]。

参考文献

[1]郭旖雪.我国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4.

[2]陈峰.基于SWOT分析的某大学MPH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盛明科,邵梦洁.协同创新环境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17-22.

[4]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敖琳.我国MPH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45-147.

[6]景素霞,张爱莲.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問题及建议[J].卫生软科学,2015(12):780-782.

[7]郝鹏鹏.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

[8]张薇薇,邓晓东,叶云,等.美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的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17(8):1532-1536.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 协同 态势 现状及 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