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石柱黄连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时间:2022-12-04 14: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石柱黄连是特产于渝东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巨大,在黄连(Coptis chinensis)行业拥有很高的地位。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和方法,调查研究了石柱土家族管理和利用黄连的传统知识和经验。介绍了石柱黄连的历史变迁和现代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材。

关键词:石柱黄连;黄连;石柱;民族植物学;土家族

中图分类号:S567.5+2;Q9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2-0221-07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Shizhu Huanglian” (Coptis chinensis)

ZHOU Xian-ronga,b,PENG Fu-rongb,XIONG Zheng-xianb

(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Research Center of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in Wujiang River Reg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uling 408100,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Shizhu Huanglian” (Coptis chinensis), a kind of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endemic to Shizhu Tujia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southeast of Chongqing City, has been known for its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with a long history. Based on ethnobotanical theory and method, the local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and utilizing this pla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historical change and modern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Shizhu Huanglian” (C. chinensis) were also summarized. The results were benefited to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Key words: Shizhu huanglian; Coptis chinensis; Shizhu; ethnobotany; Tujia ethnic group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是我国传统中药黄连的原植物之一,药材商品名为味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1]。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黄连主产地,《名医别录》记载:“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而巫阳及蜀郡均指四川[2]。四川方志所见黄连产区与历代本草书中的记载大致相符,历史上味连道地产区有石柱、巫溪、城口、利川等地,其中尤以石柱黄连最为著名,素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产量甲全国、品质优良而闻名于世,在黄连行业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国内外黄连市场有巨大影响[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民间利用黄连的历史相当悠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可持续利用黄连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连文化,成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人类对石柱黄连的依赖程度较高,消费数量巨大,人工栽培较早,其前途受外来主流文化的影响较大,相关传统知识面临着流失的危险。近年来,本课题组对石柱黄连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进行了研究[4-7]。本文基于已有的工作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最新调查结果,从民族植物学的观点介绍石柱黄连的历史变迁和现代研究,总结石柱土家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管理和利用黄连的传统知识与经验,揭示石柱黄连的地方民族特点以及正面临的问题,旨在为石柱黄连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与方法[8],收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资料;选择研究地点;通过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和整理。课题组于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先后数次深入石柱县黄水、枫木、悦崃、冷水等乡镇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详细调查了黄水镇的青杠坪村和大风堡村、枫木乡的枫木村。调查时采用了参与式调查方法,吸收了当地人的参与。访谈时运用了“5W”提问法,访谈对象包括石柱县农业局和林业局、有关乡镇、企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各村组干部、连农和普通村民。收集背景资料时,查阅了《石砫厅志》、《补辑石砫厅新志》、《石砫厅乡土志》、《石柱县志》以及农业、林业统计资料,了解黄连栽培历史和产业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柱黄连产地的基本情况

2.1.1 石柱黄连产区 随着石柱县黄连产业的发展,其产区数量和面积不断扩大,但主产区仍集中在老产区。据《石砫厅乡土志》和《石柱县志》记载,石柱大规模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明、清时期石柱黄连主产于黄水镇和枫木乡。民国期间,以黄水镇为中心,东至双河,南至中坝场,西至古城坝,北至黎家坝、古桑坪等区域内栽培特别多。新中国建立后,黄连产区扩展到马武坝、下路、大歇等区。目前,石柱黄连产区包括黄水镇、枫木乡、冷水乡、悦崃镇、石家乡、沙子镇等26个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1%。全县产连区(中山和山原)总面积19.15万hm2,占幅员面积的63.57%,分布在26个乡镇的80个村和居委会。全县宜连土地面积5.03万hm2,其中最适宜种植黄连的土地面积2.87万hm2。宜连地主要分布于黄水山原和七曜山中山区,海拔一般在1 000~1 800 m。

2.1.2 石柱黄连产区的自然条件 石柱县地处重庆东部边缘山区,山场广阔、土地肥沃、植被繁茂、雨量充沛、气候冷凉、日照少、无霜期短,具有黄连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尤以东北部的自然环境更为适宜。黄连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4 ℃,7月平均温度20.1℃,1月平均温度0.4 ℃,年总积温3 419.6 ℃左右。年降水量1 372.6 mm,7月降水量208.4 mm,1月降水量仅22.3 mm。相对湿度为80%~85%。年日照时数为1 140 h。无霜期为188~210 d。土壤以黄棕壤和紫色土为主,呈微酸性至酸性,是栽培黄连的最适土壤。耕层土壤腐殖质较厚,氮磷钾含量较高。植被以栎类阔叶林、松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木混交林为主。

2.1.3 石柱黄连产区的民族特点 石柱县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土家族、汉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29个民族。2009年,全县人口53.9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3%,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在石柱黄连中心产区,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8%。据《石柱县志》记载,明、清及其以前,石柱居民的来源有五:一是古巴人的遗裔;二是历代战争中落业石柱的官兵;三是元末明初由楚迁石的居民;四是明末清初避乱来石柱定居居民;五是清初移民来石柱定居的。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重庆、万县、涪陵、丰都、忠县、汉口、江西等地也不断有人涌入今黄水、枫木、石家、东木坪、洋洞一带定居,租山雇工种植黄连,兼营购销贩运。因此,现住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人的祖先是从外地迁居于此,并与土著巴人后裔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分布现状格局。当地土著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没有完全保持其原始的本民族特色。

2.2 石柱黄连的历史变迁

2.2.1 种植历史 石柱黄连的利用历史十分悠久。据《石柱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石柱曾“上贡黄连十斤,木药子百粒”。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忠州领五县:临江、丰都、垫江、南宾、桂溪,土产苦药子、黄连……”。时州领五县,唯南宾县(今石柱)产黄连。《石柱县志》又载“石柱人工栽培黄连约始于元末明初。明初,石柱黄水坝、双河口一带农户即以种植黄连养家糊口。明代中期,黄连的栽培加工技术已日臻完善。明代后期,石柱黄水坝场已成为黄连集散地,重庆、万县、武汉、江西等地药商纷至沓来。”《石砫厅志》记载“药味广产,黄连尤多,估客往来,络绎不绝,然皆土人所畜。历三五岁出地,至数岁者为久,贩之四方。亦曰川连,用入药,不敌山连之十一。山连则几绝矣。”《补辑石砫厅新志》记载“黄连产最多,性与雅连相埒。”《石砫厅乡土志》亦记述“黄连为厅境大利,薮产黄水、双河口等处。”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扶持下,对石柱黄连的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促进了石柱黄连的大发展。1954年,石柱黄连被定为国药和一类农副产品。1958年,石柱县成立了全国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国营黄连农场(今重庆石柱黄连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黄连生产。1991年,国家农业部在石柱建立优质黄连商品基地。2004年,石柱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药材GAP认证。

2.2.2 历代产量 石柱黄连历代产量现在已经无法一一查清,近现代的记录也残缺不全。据《石柱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年产量已达50 t,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二年(1926~1933年)最高年产量达200 t。其后年产量变化较大,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产连77.5 t。新中国成立后,黄连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55年黄连产量达141.5 t。后因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求连农粮食自给,黄连产量有所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连生产成为石柱县的支柱产业之一。1985年,全县在地黄连达2 000 hm2,产量达350 t。现今,石柱县常年在地黄连约3 300 hm2,产量1 800 t,约占全国黄连市场份额的60%。

2.2.3 商贸历史 石柱黄连历来为药商争相经营之俏品。据《石柱县志》记载,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江西平城县药商熊来成迁居石柱西沱,开办“熊恒泰药号”收购黄连,顺长江销往外地。民国时期,外埠来石柱经营黄连者已不计其数,每年购销量占产量的近90%,或销于湖南、广东、浙江,或经柳州、广州、吴淞口转销香港、南洋、印度和日本。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黄连实行统购统销。计划经济时期,石柱县每年按总产量20%的比例加工出口黄连,其余由国家调拨以供应全国。1987年,国家工商局批准在石柱县黄水镇建立了第一个黄连专业市场。目前,该市场的黄连年成交量已占全国的90%。

2.2.4 经济地位 黄连是石柱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数万农户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县内黄水、枫木一带从古至今流传着“大塘(地名)代二沟(地名),三年两不收,若不种黄连,老命都要丢”的歌谣。目前,除重庆石柱黄连有限公司700多名职工专业种植黄连外,全县还有3万多农户计10万人口种植黄连。近年来,全县黄连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20%左右。

2.3 石柱黄连的种质资源

2.3.1 黄连品种 石柱黄连品种多样,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石砫厅乡土志》记载“黄连叶作细棱,形如芫荽,头分数种,有鸡爪、味连、金钩之别。”说明石柱土家族对黄连品种早已有所认识。调查中,土家族连农告诉我们,当地种植的黄连主要有鸡爪连、黄腊心连、哑连和小叶连等混合品种。至于如何区别黄连品种,当地连农没有形成共识。大家公认黄腊心连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值得选育,其叶片中部颜色淡黄,植株较其他品种高,而且根茎粗壮,产量比普通鸡爪连高30%左右;哑连产量最低,根茎分支少且质轻。陈红等[9]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石柱黄连叶片形态特征作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石柱黄连在叶形和叶色两种形态学特征上均有显著差异,并根据叶片形态变异规律和分化特点,将石柱黄连划分为3个形态类群。也有根据叶形和质地将黄连种质资源分为纸花叶型、大叶型、革细叶型、细叶型、花叶型、纸叶型和革花叶型等类型[10]。

2.3.2 遗传多样性 陈大霞等[11-13]应用RAPD、ISSR和SRAP技术分析了来自石柱各产区及其他地区栽培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栽培黄连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较为单一。除栽培品种外,石柱黄连产区也有野生黄连的分布,但由于长期采挖导致资源日趋枯竭。张春平等[14]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重庆地区野生黄连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野生黄连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2.4 石柱黄连的栽培加工与管理

石柱土家族在漫长的黄连种植史中,积累和总结出了一套极具利用价值、传承久远的黄连传统文化,涵盖采种育苗、搭棚栽连、田间管理、起连加工等黄连栽培加工与管理全过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石柱与外界交流比较频繁,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也受到外来主流文化和其他产区黄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与邻近黄连产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2.4.1 采种育苗 石柱黄连的生产周期长,从采种育苗、移栽管理至收获,前后一般持续7年。

1)采种。石柱土家族连农在栽培实践中发现,黄连移栽后从第二年开始就有部分植株开花,故他们根据移栽后开花结实的时间不同命名黄连种子。栽后第二年种子称为“暴生”种子,第三年种子称为“试花”种子,第四、五年种子称为“红山”和“老红山”种子。当地连农认为,“暴生”种子质差量少,多不采收;“试花”种子只是在缺种时采用;“红山”或“老红山”种子量大质优,应大量采收。采种时将果实连同果柄一起剪下。采收时间为每年立夏前后的晴天。

2)种子保存。当地连农早已认识到黄连种子的休眠特性,采回的种子需在低温环境贮藏5~6个月,如将种子晾干贮藏,就会丧失萌发力。连农将种子采回后,于室内通风阴凉处摊放2~3 d,待果实开裂后拍打出种子,簸去杂质,扬去瘪子,或用清水选种,去掉瘪子和果壳。经处理的种子立即按照1∶3比例与湿沙混匀贮藏,以防干燥和霉变。贮藏种子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在荫蔽的林下挖一浅床,床的上部高、下部低,床内铲修成瓦背形,床内下部挖一条通沟,以利水分散发。其次在床内先铺一层湿沙,后铺种子,种子厚度以3~5 cm为宜。在种子上再铺一层湿沙,然后铺一层腐殖质壤土。最后用一层塑料薄膜遮盖,在薄膜上还可撒一层树叶、枯草等植物枝叶。此外,在床的四周要掏好引水沟,以防床内积水。在种子量少时,当地连农也常将拌有湿沙的种子装入木箱内置于林下山洞,或用陶瓷坛子和木桶等贮藏。

3)育苗。石柱土家族连农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总结出了两种育苗方式。一是毛林粗放育苗,即在阴坡杂木林中选择腐殖层深厚的区域,除去杂草灌木,搭建简易苗棚,直接将种子撒于表层细土,待次年春天即可发芽。二是精细育苗,选择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轮作地作苗圃地,经搭棚、整地、开厢作畦、施足基肥后,于每年秋季播种,每公顷用种37.5~45.0 kg。当地连农认为,两种育苗方式各有优劣。毛林粗放育苗成本低,操作简便,但出苗少,一般每公顷仅30万~45万株。精细育苗费时多,成本高,但出苗多,每公顷达300万株以上。连农告诉笔者,现今当地的黄连育苗因技术性强,逐渐由湖北利川或石柱本地的专人完成,然后在黄连市场上交易连苗,仅有少数连农自己采种育苗。

4)连苗管理。黄连播种后,苗地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扫除落叶,即在立春前后除去苗地中的落叶,以便黄连出芽;二是去除杂草,即在黄连幼苗长出2片真叶后,开始去除苗地杂草,每年4~5次;三是追施肥料,即在出苗当年的清明和立秋前后的晴天除草后各施肥1次,用农家有机肥或尿素等化肥提苗;四是培土保苗,即在黄连出苗半年左右播撒细腐殖土,入冬时再加施1次。

2.4.2 搭棚栽连 黄连属于半阴性植物,有“前期喜阴,后期需光”的特性。石柱土家族连农移栽黄连时,一般要搭建连棚。

1)搭建连棚。一般在每年冬季砍山搭棚。砍山是在选好的连地上“砍脚阴”,即将树木杂草齐地面砍断,就地取材选取棚桩、棚盖及棚内材料,如果材料不足则需另砍树木搭棚。搭棚时先将棚桩下端削尖,上端砍成碗口状;打下棚桩后,依次安上檩子、横杆等,并用树枝和竹材盖棚。土家族连农多在晴天将棚内外的腐殖质土集中起来,除去杂草树根,并收集枯枝落叶焚烧熏土,做成堆肥;然后翻挖、平整棚内土地,去除杂物,以棚桩为中心,纵向开厢理沟,撒上熏成的堆肥。

2)移栽黄连。石柱土家族连农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连苗有不同的称呼。当年播种并移栽的连苗称为“一年青”,因其植株细嫩,一般多不移栽;把春分前后移栽的上年连苗叫做“老叶子”,由于此时黄连只长叶子不长根,故连农一般也较少移栽;小满前后是移栽黄连“登苗”的最佳时期,这时黄连只长根须不长叶子;连农也在处暑前后移栽“秋排”连苗。调查发现,黄水镇青杠坪的连农大多按照6~7 cm的窝距移栽,每公顷产量为3 750 kg左右。

2.4.3 田间管理 黄连生长期较长,又处在高海拔山区,管理难度较大。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补苗除草、追肥培土、连棚管理和病虫防治等方面。

1)补苗除草。石柱黄连多种植在深山腹地,极易受到自然侵害,故在黄连移栽后需要及时补苗,确保黄连的种植密度。黄连的生产周期长,田间除草是黄连管理的重要内容。从黄连移栽至起连前,每年除草2~3次。为确保黄连产量,连农有时每年除草可达4~5次。在移栽后的前2年,因黄连植株较小,无法完全遮住连地,杂草较多,需要及时除掉,并用竹撬松土。移栽后第四、五年,田间杂草相对较少,可以适当减少除草次数。

2)追肥培土。黄连需要有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追施肥料。黄水镇青杠坪和大风堡的连农认为,黄连是向上生长的植物,根须不向下“钻”,所以必须撒“灰”,即把收集来的含有养分的泥土均匀地撒在黄连上,每年至少1次。他们认为,“灰”撒到的位置,就是黄连生长到的位置,如果不撒“灰”,黄连就不生长。连农的一般做法是:黄连移栽后7 d以内,就用腐熟碎细的干牛羊粪施“刀口肥”,能使连苗存活后快速生长。然后当年秋天再施肥1次,其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施1次追肥。当地连农倾向于用传统的农家肥,过去用牛羊粪等作黄连肥料时,黄连每公顷产量一般在5 250 kg左右,现改用化肥后,其产量大多在3 750 kg左右。

3)连棚管理。黄连移栽后,连农及时用竹子或树枝做成的篱笆将连地围起来,并根据黄连生长期的不同,及时调整连棚的遮阴度。当地连农的一般做法是:每年春天和下雪之前修补连棚,确保连棚的遮阴度,而移栽后5年的黄连面临采收,故于立秋后拆棚晾晒。黄水镇和枫木乡的连农介绍,移栽1年的黄连娇嫩,对遮阴度要求高,一般在70%左右。黄连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抗日照能力逐渐增强,连棚管理可以逐步有所放缓,以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4)病虫防治。黄连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连棚内,易孳生霉菌。连农反映较多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白绢病等。黄连白粉病发生较普遍,连农称为“冬瓜粉”,患病的黄连叶片先有冬瓜灰状的白粉,然后逐渐枯死。白绢病是近几年较为严重的病害,发病时产生大量的红色或黄色颗粒,连农称之为“红蛋”或“黄蛋”,发病后,患病黄连叶片呈现紫褐色或橙黄色,根茎腐烂,植株死亡。对于上述病害,当地连农过去大都无法防治,现在一般喷洒多菌灵、粉锈宁等农药防治。悦崃镇黄连产区流传着“一穷二白三红四黑五光地”的农事谚语,是对黄连“矮化症”病程病征的精辟概括。黄连的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粘虫等,连农多用敌敌畏、呋喃丹等农药防治。此外,连地周围树林中的老鼠也为害黄连,经常蚕食黄连的叶片和根茎,连农多人工捕杀或药剂毒杀。受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监控和检测,以及石柱黄连国家标准的约束,连农大多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防治黄连病虫害。

5)摘除花薹。据石柱县黄水镇黄连农场试验,摘花薹处理比不摘花薹处理平均增产12.3%。因此,对于非采种植株,应在早春抽薹时及时摘除其花薹。

2.4.4 起连加工 石柱土家族连农在移栽黄连后,经过5年严格的田间管理,通过适时采收和复杂的加工流程便能制出高品质的黄连成品。

1)起连。当地连农一般在黄连移栽第五年的立冬后到次年立春前采收黄连,用特制的铁抓子从连地里刨出黄连,以专用大剪刀把叶片和须根去掉,得到鲜连“砣子”,用背篼等工具运输回家以待烘炕。

2)炕连。当地连农多在自家房屋附近建有长4 m、高2 m、宽约1.4 m的黄连炕灶,连农在灶上面铺上铁板或铁条做成的炕簾,用以摊放黄连。其烘炕加工黄连的工序有三:一是“毛炕”,即把采收回来的鲜黄连“砣子”,倒在炕灶上,用柴火烘炕,直至附着其上的大部分泥土脱落和水气炕干为止。烘炕时,用木锨不时翻动黄连,以免黄连被烤糊而影响品相。二是“细炕”,即把毛炕过的黄连按照“砣子”的大小和干湿程度进行拣选,然后分批再炕至完全干燥。三是“打槽”,即把炕干的黄连趁热倒进竹制槽笼,通过人力晃动槽笼,依靠黄连相互撞击以去除其须根、芽苞鳞片、残留叶柄和泥土等。最后除去杂质和异物,得到黄连统货。

2.5 石柱黄连种植的负效应调适

石柱黄连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黄连产区群众的生计来源,对世居当地的连农影响深远。随着黄连产区规模的不断扩大,黄连种植的一些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毁林辟地、砍树搭棚、刮腐殖土等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石柱土家族人民为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不仅依靠种植黄连来发展壮大,而且在生产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维持生态平衡。

2.5.1 连树套种 即种植黄连时就大量植树。当地连农积极采取种植黄连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尽力修复黄连种植造成的植被破坏。他们总结多年种植黄连的经验,概括为“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深入人心。具体操作是,移栽连苗时,就在连棚每个木桩旁栽种一棵小树苗,连农简称为“一桩一树”,5年后黄连收获时,树苗已长成小乔木。收获黄连后,掀掉连棚,树木也就成林了,还林效果非常明显。黄连地里套种的树木常用生长迅速的柳杉,也有套种梨树或“三木”药材,以提高种植效益。

2.5.2 延长黄连种植周期 黄连移栽后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7年,若3年后就起连采收,不计连地轮休时间,则15年应种5轮;若5年后采收,则15年只种3轮。两相比较,15年内黄连产量基本持平,而后者少砍伐树木2次。现在当地连农经济条件好转,他们也尽量不提前采收,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2.5.3 熟土种连 即利用过去种植黄连的土地种植黄连。为了尽量避免新开辟山林种植黄连,当地连农采收黄连后,或将连地撂荒,或轮作土豆、玉米等,待3~5年后,又在原垦地种植黄连。因有上轮黄连5~7年的生长期,加上3~5年的轮休期,连地里种植的柳杉已长大,可以用来搭建连棚。

2.5.4 改革黄连种植模式 当地连农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植被,已采用“免砍搭棚”、“林下栽连”等技术。免砍搭棚是用水泥桩代替传统木制棚桩,用遮光率为70%~75%的遮阳网代替传统树叶连棚,这样可持续利用10~20年。林下栽连是根据黄连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郁闭度较大的自然林或人工林地种植黄连,这种模式能够保留林中一些有价值的乔灌木,在黄连收获后,森林植被能更快地恢复。石柱土家族连农的这些生态举措,反映了他们对自身和自然、现实与未来的深刻认识,是对民族繁衍生息智慧的总结与发扬。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当地土家族连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地社会生态变迁的黄连种植技术。

2.6 石柱黄连的民族文化价值

黄连种植是石柱黄连产区历代人民主要的农业生计模式,黄连种植和加工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当地人民把黄连视为生活的来源、生命的依靠和精神的归宿,这种传统的生计策略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黄连不仅影响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载体。

2.6.1 种植文化 石柱土家族人民对黄连种植加工和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不乏精辟的思想和见解。如对黄连种子的认识有“暴生”、“试花”、“红山”和“老红山”之别;连苗有“一年青”、“老叶子”、“登苗”和“秋排”之分;对刚采回的黄连称为“砣子”;将黄连加工工序概括为“毛炕”、“细炕”和“打槽”。种植经验有“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等。病害防治有“一穷二白三红四黑五光地”之说。此外,种植加工黄连除常见的农具外,还有一些特制的工具,如铁抓、篾刀、剪刀、竹撬、炕灶、木锨、槽笼等。这些知识显示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智慧和技能,对其民族的生存与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6.2 医药文化 黄连周身是宝,除根状茎作为传统中药材入药治病外,其叶片、须根甚至花薹也含有少量的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生物碱,都可以治疗疾病。石柱黄连产区群众常服用黄连浸泡的药水治疗发热高烧、疮毒、肿毒、牙痛等病症,方法是将黄连根茎洗净,晒干后保存备用,使用时直接用开水浸泡。也可将黄连根茎研磨成粉,用开水送服,治疗腹泻。石柱县沙子镇黄连产区群众利用黄连治疗蜜蜂病害,效果好。近年来,当地群众利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银花和连翘为组分的黄连解毒汤,用于生猪的安全过夏;以黄连须根、叶片等副产物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试剂成功治愈长毛兔多种疾病。

2.6.3 饮食文化 石柱黄连产区群众利用黄连幼嫩花薹,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黄连菜肴。黄连花薹煎鸡蛋:取鸡蛋1个,黄连花薹25 g,将鲜黄连花薹切成3~5 mm的短节,与鸡蛋调匀,加适量食盐,倒入油锅内煎熟即可食用。凉拌连薹:先将鲜黄连花薹汆水,滤水后切成短节,拌和适量的食盐、酱油、味精和辣椒油等即可食用。这些黄连菜肴具有明显的保健养身作用。吃黄连菜肴已成为当地民族民俗旅游一系列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群众都有利用黄连自制饮料的习惯,常直接取少量干燥的根状茎、须根或干花于开水中浸泡代茶水用,虽然味苦,却能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近年来,石柱黄连花薹保健袋泡茶、黄连花茶保健品等也陆续上市。

2.6.4 民俗文化 石柱土家族人民传承有不少以黄连为核心的民间文化,有民间传说、碑文、歌谣、顺口溜、谚语、歇后语、雕塑等。一是传说,石柱县流传着关于黄连名称来历的美丽传说[9]。二是碑文,黄水镇青杠坪郭氏合葬墓上的《墓序文》有“她比黄连苦十分”的文字,以黄连喻苦,饱含歌颂母亲德行之意。在土家族人民看来,黄连味苦,种连人辛苦,种连人抚育子女更艰苦。三是歌谣,石柱县流传着“世上只有黄连苦,我比黄连苦十分……”等歌谣,也道出了当地种连人劳动的艰辛,他们普遍认为黄连从采种育苗至加工销售要经历72道工序,种黄连比黄连更苦。四是顺口溜,如“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等。五是谚语,如农事谚语有“一穷二白三红四黑五光地”;生活谚语常用的有“人人都说黄连苦,黄连却是药中灵”、“黄连苦,贫穷更苦”、“黄连苦,种连更苦”等。六是歇后语,如“野猪拱黄连——自讨苦吃”等。七是雕塑,石柱土家族人民在黄水镇街心花园建有黄连雕塑,显示出浓郁的黄连文化气息。

3 结论与建议

石柱土家族人民利用黄连的历史悠久;土家族传统文化对环境的认知方式,当地人对黄连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实践是石柱黄连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因素;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为石柱黄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成为影响其发展前途的外部因素。分析认为,正确认识黄连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挖掘、传承和利用土家族黄连传统知识,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是石柱黄连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1)正确认识黄连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黄连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石柱黄连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随着黄连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黄连种植在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因此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林连并举,起连还林”的方针,逐步改变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黄连生产发展模式,促进黄连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黄连种植的宏观调控,合理布局,支持在最适宜的土地上种植黄连,不鼓励在一般的宜连地上种植黄连,禁止在非宜连土地上种植黄连,避免盲目跟风,稳定种植面积;二是各产连乡镇、企业应严格按照石柱黄连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和GAP种植基地建设要求规范黄连生产,走集约化生产的发展道路,精耕细作,提高黄连单产量;三是改革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免砍搭棚、林下栽连等技术,在发展黄连生产的同时,保护森林资源。

2)努力挖掘、传承和利用土家族黄连传统知识,促进黄连资源可持续利用。石柱土家族原住民世代积累传承的黄连传统知识是石柱黄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先进技术的逐步引进,相关传统知识面临着流失的危险。因此,应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有关黄连栽培、加工、利用知识,弘扬土家族黄连传统文化精髓,为黄连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3)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黄连综合利用效益。石柱黄连在新时期能够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黄连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视分不开的。但一直以来,石柱黄连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栽培方面,对于黄连资源的深加工极少,产品附加值很低,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大经济收益。因此,应充分发挥石柱黄连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开展石柱黄连综合利用研究,整合企业、科研院所资源,进行科研开发和产品设计,实现黄连及其副产物的深精加工,提升石柱黄连产业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4)加强石柱黄连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大力培育优良品种。石柱黄连种质资源丰富,但品种混杂,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栽培选种随意性很大。试验研究显示,黄连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低,而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因此,在黄连种质资源的保护上,不但要保存黄连地方品种、特色品种,而且还要保护野生种质资源,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黄连品种提供遗传基础。今后应加大力度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育优良品种,不断提高石柱黄连的产量、质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实现黄连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85.

[2] 关克俭,肖培根,王文采,等.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595.

[3] 郭成圩,汤家琛, 叶梅君. 四川方志中所见有关黄连的部分记载[J]. 中医杂志,1959(6):68-69.

[4] 熊正贤. 重庆民族地区黄连种植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问题初探——基于石柱黄水镇的调研[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73-6575.

[5] 熊正贤. 重庆民族地区黄连种植方式初探——基于石柱黄水镇的调研[J]. 河北农业科技,2008(8):6-7.

[6] 王希辉. 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传承与保护——以石柱土家族黄连种植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79-83.

[7] 彭福荣. 重庆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的内涵与保护[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56-59.

[8] 裴盛基,淮虎银. 民族植物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67.

[9] 陈 红,王海洋. 重庆石柱黄连叶形态分析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31-33.

[10] 瞿显友,孙年喜,李隆云,等. 不同种质资源黄连净光合速率的研究[J]. 中药材,2011,34(3):336-339.

[11] 陈大霞,瞿显友,钱 敏,等.中药材黄连的RAPD分析初探[J].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1):8-11.

[12] 陈大霞,李隆云,彭 锐,等. 黄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23):1937-1940.

[13] 陈大霞,李隆云,瞿显友,等. 栽培黄连群体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J]. 中草药,2008,39(10):1552-1556.

[14] 张春平,何 平,胡世俊,等. 黄连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中草药,2009,40(10):1630-1634.

推荐访问:植物学 黄连 民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