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帮助小学生建构宇宙空间概念

时间:2022-12-04 19:40:08 来源:网友投稿

空间,英文名Space,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空间有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上的空间等。对小学生来讲,宇宙空间是一个宏观抽象的概念,他们往往只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宇宙空间及天体运行的立体形象,这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建构宇宙空间概念,真正理解“地球与宇宙”单元的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值得思索的问题。

1 对小学生宇宙空间概念建构前概念的分析

地球、宇宙飞船、星球等词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熟知;无边的宇宙、闪亮的星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是儿童的宏观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其理解星球空间位置关系也有一定的困难。

1.1 空间概念认识的模糊性

学生生活在地球上,感受着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变化,也感受着天体系统的变化。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神秘的,他们好奇地想弄个明白、探个究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曾就“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这一知识做过调查,学生大都会说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这个现象,而对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却知之甚少。至于空间方位的变化规律、宇宙空间的层次建构更是缺少系统性。

1.2 空间概念缺少认识的实证性

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地球的运动方式,但是对地球运动的证据和运动的方向缺少实证意识。他们不知道傅科摆是怎么证明地球运动的,更不知道地球四季的形成为什么会和公转有关系。虽然知道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知道所以然。

1.3 空间概念构建的不规范性

学生对日月地的认识缺少整体的空间建构。他们大多数只知道太阳最大,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对整个宇宙空间的建构模式比较模糊,甚至有错误的概念(如太阳最大),整个知识框架具有很大的不规范性。

2 学生空间概念构建特点分析

在方位知觉方面,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指导。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都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过程。这个过渡的困难在于,在感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固定;而在理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灵活多变,有较大的相对性。学生在三年级数学和科学中已有了简单的平面方位(东西南北)的知识接触,能够大致利用太阳或指南针知道实际方向,而当实际方向和地图方位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转换,立体空间想象力还有待建构。

鉴于以上分析,“地球宇宙”知识模块对小学生来说是神秘而有吸引力的,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认知渴望。同时整个宇宙空间概念的合理建构又需要教师去帮助健全完善。有效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该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初步建构起合理科学的宇宙空间概念,需要教师的巧妙引领和指导。

3 帮助小学生建构宇宙空间概念教学策略

策略一:多媒体再现,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小学生,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展开还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地球宇宙主题学习内容都是不易见到的一些事物,许多运动无法通过常规操作来展示与描述,在学习中学生会比较费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须大力加强直感性。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结合、欣赏讨论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如“北极星的秘密”一课,可导入观察星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很少对星座有所观察,更不用说星辰的运行特点。星辰到底如何在天空中发生位置变化?北极星如何不动?对他们来说可谓纸上谈兵,这些现象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来呈现。

借助多媒体可以播放一段星辰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星辰的特点,如启明星、织女星、牛郎星等。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星辰,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星辰在空中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规律地变化着。通过思考其中的原因,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地球自转引起星辰变化)。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斗转星移”,演示星空软件等,播放日、月、地的运动状态、八大行星的运动轨迹、四季星座等这些形象化、生动化的多媒体,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教师苦口婆心说上几十遍要有效得多。

策略二:建立宇宙空间模型,化宏观为可见

空间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从教学内容来看,虽然人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宇宙的时空是宏观的、抽象的,而生活的时空是微观的、具体的。很多知识光靠灌输,只能让学生了解情况而不能激发求知欲、感受浩瀚无穷的魅力。教师应尝试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模型,从而理解宇宙运行变化规律,建立空间概念。

如教学“太阳系”,笔者用一幅常见的太阳系示意图投石问路:这是不是真正的太阳系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在百米操场上,根据书本提供的有关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数据,用身边大小不同的球体,一起动手建立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它们若按书本提供的真实比例排列的话,至少需要几百米的距离;太阳系行星间的距离分布不均;行星有大有小,差别很大;太阳系还有矮行星、小天体……最后得出书中那张图只是太阳系的示意图,而不是真正的照片,纠正并梳理了学生关于太阳系的很多错误的前概念。

另有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如果只采用看视频或图画的方式,对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的,不如也通过建模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如“在星空中(一)”一课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图形不同。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把七个乒乓球用线先后垂挂在教室里,再用幻灯机的光从侧面照射,旁边白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学生一下子惊呆了。趁热打铁,笔者转动模型,观察并记录星座在白墙上的投射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星座中的恒星之间其实距离相去甚远,只是由于离我们地球太遥远了,我们看过去才会觉得是在同一平面上,而且从宇宙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它们之间的组合图形其实并不相同。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起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现象也必须通过建模的方式在课堂上“重现”。如在教学“月相”时,让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月相是有一定难度的,时间上也不允许(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才出现)。于是,笔者利用幻灯投影,外罩一个星空镂空灯罩,就在课堂上建立起了一个完整且能运动的月相模型,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月相的空间概念。

帮助学生建模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哪一种更能说明事实,学生自有自己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理解、去解释、去思考,把抽象的空间概念具体化,这不正是科学课堂上所需要的、所追求的吗?

策略三: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循序渐进建构空间概念

从天圆地方说到地球中心说,从一年四季的形成和太阳的远近关系假说,错误的理论,曾经也在人类认识地球学说中占据过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很多人追捧、信奉,因为它太贴近人的感觉认识了。这些现象也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或者质疑。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深入地了解人类认识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历史和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提醒学生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训练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如笔者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时,发现学生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在表扬了他们科学知识丰富后,话锋一转,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是生活在古代的一位古人,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请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试着推理:太阳和地球两者做怎样的运动才会出现地球上‘昼夜交替’这种现象。把自己的想象用图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模拟图顷刻间展示在了黑板上。在引导学生对上述模拟运动进行归类后,以组为单位,用手电筒和小地球仪模拟日地各种运动,推测哪几种运动形式可以形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更关注学生对这个现象能否展开更多的空间想象力,希望学生能踏着古人探索的足迹,通过猜测、想象,在头脑中建构地球和太阳相对圆周运动的空间模式和知识概念,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日地运动的方位和空间。

当然,帮助学生建构宇宙空间概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和积累,培养他们持续的探究能力,拓展认识空间,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逐步建立完善的宇宙空间概念,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推荐访问:宇宙空间 建构 小学生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