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析

时间:2022-12-05 10: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探讨,对”李约瑟难题”的论述及辨析,始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简要介绍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提出;然后着重从封建体制、传统文化、传统科学体系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借此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封建体制;科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194-02

1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写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著称于世。他的著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与技术发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没有一个正式统一的定义描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会落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直到16世纪,在自然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有效?而18世纪以后,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的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为什么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未能萌发近代科学和进行科学革命?”等等相似论述都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开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只是没有正式命名。他在1939年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提出:“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是一个政治、技术都最为发达的中心。研究为什么后来的近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是在西方是很有意味的。”直到1976年,这一难题才被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正式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再后来经过美国社会学家雷斯蒂沃的归纳,以及席文等学者的质疑辩解,“李约瑟难题”一说才不胫而走。到了80年到初,这一难题传入中国,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2李约瑟难题”的多方位解读

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与评论非常多,而本文则从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及传统的科学体系等方面作为着手点,对这一难题进行系统的解读。

2.1从近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上进行分析

2.1.1封建统治加剧,阻滞科技进步

近代的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进一步加重了对被统治阶级的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进步。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出现了航海活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中国,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三纲五常”的君臣体制,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是阻滞科学技术,打击残害知识分子的桎梏。皇权至高无上,一事一句触犯皇帝,奉天承运,君要臣死则引颈就死,还说皇恩浩荡;一言一词冒犯皇上,诚惶诚恐,杀身取祸,诛同党、灭九族还要高呼万岁。中国王权的基础是单一的封建地主阶级,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任何有损封建专制统治的因素都进行无情扼杀,特别是对工商业发展严加打击与控制。中国商人从未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性,没有成为“科学的支持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主要途径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但在科学研究的承担者中,知识分子却与商品经济处于隔绝状态,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社会化迟缓及其重要的体制因素。

在西方国家纷纷走上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明清盛世的帝王们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纲绳,把封建集权推上空前的巅峰。封建王朝的专制实际是使中国历史倒退,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质只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走向垂死没落时的“回光返照”,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2.1.2近代封建的政治体系扼杀了科技的发展

我国近代封建社会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等体系,是扼杀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桎梏。下文将以最具典型的康乾时期为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刨析。

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西方,以保持国内统治的稳定,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对中国有益时,乾隆皇帝则称: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统治阶级只是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也不考虑经济利益,仅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清王朝在对外关系的交往上保持着排斥态度。当西方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却为海岸线的不宁而不安。对于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的藩篱,将西方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国策。康熙初年虽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对外交流实行严厉管制,对出口商品有严格限制,军器、火药、铜铁可以制造武器,书籍则可能泄露中国状况,均在严禁之列。中国人到外国贸易,必在年限回国,如逾期不归者,永远不许返回。这种不与西方交流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严重的贻误了中国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但是这时的西欧很多国家,其新政、新法、新器不断出现。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思想得到了解放,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与物质基础。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们,专权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政策,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使近代科学错过发展的良机。

2.2从我国传统文化上进行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对我国人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保守性的负面效应,是制约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引进、吸收,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2.1传统文化片面强调人伦与实用

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对皇权的”愚忠”。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统治下的臣民,想的、做的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少有精力关注、思考和观察自然的规律。这种思想促成的价值观抑制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与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与实用,只在人心之内寻找善与美,极少涉及对外部世界的确定性认识;只寻求对人的治理,而不寻求对自然的探秘,厚古薄今、安于现状等意识,相当长的时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研究自然现象往往观物比德,使之人性化、伦理化,科研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缺乏对客观事物原理、规律的深入探索。这是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2.2传统文化缺乏对技艺和个体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在国家全部事务中,政治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巩固,始终是高于一切的。在政府机构中做官,被看成是最有发展前途、最受人尊敬的人生道路选择。各种与政务无直接关系的学问被封建者和一般文人视为“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文化的主流,很多重要的科学著作往往无人问津。

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就整个理论学术而言,重视人文科学轻视自然科学;就自然科学而言,重视宏观规律的探求,重视事物总体特质,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所以中国人不会对“苹果落地”发生兴趣,也不会去关心类似于孟德尔对于碗豆花的观察所产生的奥秘。

2.2.3封建统治者推行残酷的文化专制

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加强对文化的专制统治,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极力提倡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是腐朽的统治者打击知识分子最拿手的好戏,多少有良知、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就此上了断头台,甚至株连九族。清朝雍正时期,文字狱发展到登峰造极。这种以莫须有罪名打击知识分子的暴政窒息了学术自由的氛围。另一方面,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同样制约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其实,禁锢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们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又怎能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萌芽,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呢?

2.3从我国传统的科学体系上进行分析

2.3.1传统科学体系缺乏科学实践以及学术自由

自然现象千变万化,物质结构错综复杂,科学永无止境,人类的科学实践也注定永无止境、永远发展。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未知领域中,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观察分析,用各种可能设想到的办法去逐个尝试检验。因此,进行这种探索,需要有不墨守成规而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而勇于创新的精神,需要有思想上和学术上的自由气氛。

只有在政治民主保证下,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这种学术上的自由是一种尊重少数、保护少数的宽容精神。学术上的是非问题理应由学术界同行自己去争论,防止外界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力量的干预。即使学术同行的争论难免会出差错,但由于科学界同行之间有自己的共同语言、共同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在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过程中能形成一套有反馈作用的自我调节系统,认识上的偏差和分歧能够得到整合。

封建统治阶级的暴力干预以及对学术自由的扼杀只能使这种反馈系统中断,引起学术界的混乱,极大地遏制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总之,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科学研究工作应由科学家来领导,封建统治者地横加干涉,外行强行领导内行,只会导致科学的灾难。

2.3.2传统科学体系缺失理论和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注重实际应用缺乏理论认识,是中国传统科学体系的行为取向。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所以高度发达,主要是由于封建统治者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统治命运。重实际应用曾经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但是,片面讲究实用而轻视理论的探求,则使科学技术在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难以有新的突破。中国古代,除了医学建立了博大的理论体系,因而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之外,其他各个领域的科学基础理论建树就比较少了。丰富的天象观察,精密的天体测量,频频改进的历法,因陷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轨道而未能进入哲理推理的殿堂。传统数学以实用为前提,成了天文、农业、赋税、商业的附庸,重计算、轻逻辑,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未能进一步以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之间进行推导和运算,长期滞留在借助文字叙述各种运算的阶段上,妨碍了数学发展成为理论性的独立科学。

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离开理性思维,中国古代的科学中也的确形成了一些杰出的理论,如天人学说、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但这种高度普适性的理论,虽也可以用来笼统地、模糊地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理论则成为了对自然界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的束缚力量,最终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形成科学性专门理论的障碍。重实际应用、轻理论探讨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限制了中国科技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化,阻滞了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不但未能产生近代科学,而且当近代科学从西方传人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冷遇和抵制?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近代的科技水平为什么会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可从上述多方位的解析中找到一些答案。由此可见,“李约瑟难题”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李约瑟.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6.

[3]王钱国忠.李约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董驹翔.李约瑟不仅属于20世纪[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5]刘纯.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姚福燕.科学与未来[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7]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陕西:西安大学出版社,2002.

[8]周业昌.科学技术与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董立章.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钱光华.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新解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3.

[11]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J].明报,1993,11.

[12]赵明显.试析“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

作者简介

苏靖雨(1985—),男,汉族,河南永城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推荐访问:难题 解析 李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