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敦煌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的借鉴与创新、设立敦煌预防医学研究体系和敦煌艺术设计学体系以与新兴学科的接轨、敦煌石窟与学科交叉、对敦煌佛教文化的重新认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拓敦煌研究的新领域的设想。
关键词:敦煌精神;敦煌交通;敦煌艺术设计学;多元化;敦煌佛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1-0061-08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开启以来,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走过了一千多年的研究里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目前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作为一个从事敦煌学研究工作30年的学人,现就如何开拓敦煌研究的新领域,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一 关于敦煌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
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意义,应该在于不仅在搞清楚历史上所发生的人和事,说明历史发展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对现在和未来有所作用和意义。研究敦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敦煌文物的价值意义和历史作用,过去一直做得比较少。为此,笔者在这里以敦煌为例,提出文化遗产作为精神财富的永久价值,不仅说明过去,而且对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敦煌首先是一种精神。几千年来,敦煌的几十代劳动人民,特别是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的同时,把他们的精神一道留给了我们。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创造了敦煌历史文化的历代列祖列宗。几千年来,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伟大的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而且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体现出博大地胸怀和强劲地吸收融化能力。通过文献记载可以理解他们的奉献精神,通过敦煌石窟艺术可领略他们的创造精神,而这正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聪明智慧和吃苦耐劳的创造与奉献精神。敦煌事业培养和造就了敦煌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敦煌宝库一样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无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什么程度,这种精神永远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升华,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和宣传敦煌古代文化的全部意义。因此,保护、研究和宣传敦煌文化和敦煌精神,特别是将我们的精神留给后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精神更应该不断地发扬光大。
而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从事敦煌研究工作的每一个人,首先要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要进一步地认识敦煌作为精神财富的永久价值,进而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认识我们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敦煌文物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敦煌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精神财富的价值,由此正确认识新世纪的敦煌工作者们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一点,老一辈敦煌学家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而且,老一辈敦煌专家们的献身精神,与敦煌的历史:文化一样,也是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敦煌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不能光靠功利思想的驱动,奉献与创造精神才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础的基础。对大家、对全社会、对历史负责,而不只是对某个人、对某件事、对某一时间内负责。这在我们敦煌的故乡甘肃,是从事敦煌事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甘肃敦煌研究的独特本色。通过了解敦煌,认识敦煌,进而把敦煌事业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为敦煌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敦煌事业中体现人生价值。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这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辈们,60多年来,为敦煌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是他们让老祖宗留下的敦煌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且让这种精神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 借鉴与创新
这里以敦煌交通文化的研究为例。
交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人类交通的起源,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同时产生的生存方式之一。而交通道路的开辟和交通工具的制造使用,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两次飞跃。因此,交通的发达,便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几千年来,作为交通要素的交通道路和交通运输工具有一个不断进步和改善的过程,但是直到今天,无论交通道路如何发达,交通工具如何先进,包括人类已经进入太空,仍然脱离不开道路与工具这两大基本的要素,而交通要道上的重镇,则是这一标志的集中体现。敦煌就是这样一处交通要塞和历史名城。
自公元前1世纪末以来,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建设下,敦煌地区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同时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地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开拓,使中国与国外及海外也有了联系,象征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历代为保卫这条交通大道的畅通所做的努力,今天也都历历在目。佛教的传播,以敦煌莫高窟为主,包括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处的敦煌佛教石窟群的创建和发展,又使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多年间,几十代敦煌艺术的创作大师们,分别用他们熟悉的社会生活场景,去描绘和表现佛教世界的景象和佛教人物和事迹,以及上自帝王将相,下呈贩夫走卒的善男信女们礼佛参拜的情况,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留下丰富的形象资料,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大资料宝库。在此一千年间,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内容之一的交通情况,也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得以记录和保存。
我们从敦煌石窟群现存的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创建的近600座洞窟中,看到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拓、经营和发展的历史面貌,看到了公元5至10世纪,中国北朝至隋唐时代的600年间,来往于这条大道上的各族、各国的各类人物,以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的情景;看到了为管理和守卫这条大道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一代又一代的经营者们的形像。同时,我们在壁画中还看到了中国中原部分地区的古代交通状况,看到了马、牛、驼、象、驴等各种载人和驮运货物的牲畜。而且,在其中的百余座洞窟中,有作为交通工具的车、船及辇舆等珍贵图像资料400余幅。耐人寻味的是,敦煌是陆路中西交通的要塞,石窟壁画上绘制陆地上交通状况及交通工具自然顺理成章,但壁画中还同时出现了江河湖泊等水上交通运输的图像资料,而且是比较系统的图像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车、船制造和使用的记载十分丰富,但留存至今的实物资料却极为罕见。虽然近年考古发现了不少古代车船遗物,可惜都比较零散,相比之下,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交通工具图像资料,则比较集中和系统地反映了公元4到14世纪,特别是隋唐时期交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情况,我们从中可窥视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制造和使用的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壁画展示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