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创造的划界

时间:2022-12-05 11: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实践领域和理论界都在热议创造的话题,但何为真创造,何为假创造、反创造和伪创造,却一直少有人问津或深入争执。厘清创造真伪界限,正视“伪创造”的积极价值,以及沉思划界意义自然成为本文核心内容。同时,对假创造、反创造和非创造的审视也被融入文稿。

关键词 创造 伪创造 划界标准

作者简介:张春楼,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创造学;梅亚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167-02

一、何为“伪创造”

对于创造和伪创造的定义或界定,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厘清和区分何谓“反创造、非创造和假创造”,或许也就想通了何为创造和伪创造。“反创造”主要是指对创造持有一种反对的立场和否定的行为态度。某种程度上,“反创造”阻止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非创造”就其逻辑范畴而言,指谓除了创造之外的其它一切知识形态和活动形式。“假创造”与“伪创造”在内涵与外延上是最为接近的概念,但两者依然区别很大。“假创造”作为“真创造”的对立面,往往是出于无知所形成的一种在内容或实质上虚假的创造形式,它不包含任何外在动机和目的。而“伪创造”则包含着主观上故意弄虚作假、混淆视听和欺诈坑骗的含义。换句话说,“伪创造”隐含了如下特征和性质:其一,“伪创造”是徒有形式或自诩创造,而实质上是“假创造”。它往往在内涵上无本质性的变化;其二,“伪创造”经不起科学实验的证实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它带有许多幻想、猜测、臆想和捏造,而不拥有真知灼见和美观实用。这里必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轻易把通常意义上那些没有自诩为创造、欺世盗名或打着创造旗号的“幻想、猜测、臆想和捏造”都统统视为“伪创造”。因为“伪创造”不只是自以为是或主观性的产物,常常暴露了人类智力固有的虚荣本性、说谎动机和掩饰意识,而且经常贴上创造的标签,盗用科学的名分,招摇撞骗,谋取暴利。

二、如何划界

谈及“伪创造”的划定,标准和方法不一。概括起来,可以套用科学的划界标准,主要有:一是依据证实原则,一切创造都必须经受经验事实的证实。凡是能够经受起经验证实的,方可认定为创造,否则只能视为非创造、伪创造或假创造。通常,实用主义者在创造划界上,坚持效用原则,主张创造的唯一尺度就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有效、有用或有所获。二是依据否证原则,这一原则是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用以科学划界的标准。在创造划界上,人们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一划界标准,认为创造不应该用证实或实用的标准,而要用“否证性”标准。但这里的否证性在意思上不同于波普尔的意旨,而是类似于“反证法”。也就是说,凡是能被事实否定的创造都应纳入非创造、伪创造或假创造。当然,也有人捕捉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或相对主义思想,认为创造与非创造、假创造或伪创造之间并无一条绝对界限,竭力主张允许创造的各种形式共生,更有甚者认为假创造和伪创造与真创造都是创造,没有假创造和伪创造就不会催生真创造,所以无需划定界限。

依据以上的观点,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根本无法判定创造与伪创造了呢?当然不是。总的说来,大多数人在心里都有把创造划界的尺子,这把尺子可以说是“真善美与新而和”。也就是说,所有创造都必须同时符合真善美与新而和的要求,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造。虽然“真”是科学性创造的最本质要求,但孤立的“真”不足以圆满创造。比如,创造者的观察记录、报告描述以及创造技法等都可谓真实。但这并非谓之创造,因为单就创造的科学性来讲,创造还必须具备“美”的要求,即创造系统的整体性、要素的协调性、逻辑的自洽性和环境的匹配性;以及“善”的要求:创造性思想的预见性、理论的指导性、成果的实用性、过程的合目的性以及境界的愉悦性。创造除了“真善美”的科学性要求,还必须突出“新而和”。“新奇”是创造的首要特点,是创造的主要标志,是区分创造性与非创造性的重要标准。“和”是衡量创造的又一重要标准,“和”不只为表现,也在乎其组合与选择的过程。是不是达到以上要求就谓之创造呢?这还不足以称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仲林教授对于“创造划界”有其独到见解。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维度定义创造,一是着眼创造成果,即“成物”的层面,外在地、静态地谈创造;二是着眼于创造过程,即“成思”的层面,内外结合地、动态地谈创造;三是着眼创造境界,即“成己”的层面,内在地、本质地谈谈创造。这三个层次立体交叉,共同铸造“创造”的形象,也只有从三个维度上都符合的才谓之创造。

自此我们却产生了划界的困惑:其一,划界就意味依靠标准,标准叙述是依靠语言和概念,任何言语和概念只要说出,就是依据标准而定,而只要依据一定标准就在割舍其余,那么划界的终极基础在哪?其二,创造总是人们运用知识技能认识和改造着世界,产生物质和精神,是手段也是实践。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创造进行类的划分,诸如物质与精神、优劣与善恶创造之分等等。不过,即便我们拥有多种所谓的划分标准,也很难在现实中划定何为创造与伪创造,何为善创造与恶创造。

三、善待伪创造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依据特定的划界标准,结果是善恶不分,是非颠倒,造就了很多“冤假错案”。“伪创造”在人们的眼中确实背负着多种罪名,也被赋予多种含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很难划定“伪创造”,创造的判决性标准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绝不能轻易抛弃那些所谓“离经背道、不可思议或不合常理的怪象和臆造”,只要它不是明显地欺骗、伤害人们,我们就必须大胆开拓、审慎对待它,更要善待和包容,不要轻易贴上“伪创造”、“恶创造”等标签。尤其不能将其武断划归“伪创造”而打入“十八层地狱”,让其永不翻身。事实上,“真创造”与“伪创造”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一些一度被极力反对的“伪创造”也并非一无是处,毫无远景价值。恰恰相反,它们常常是新创造滋生的土壤和肥料,是新创造的萌芽、胚胎或潜创造。创造史上许多被抛弃的“伪创造”、“假创造”和“恶创造”后来都被“平反昭雪”或东山再起,重获新生。因此我们在批判或否定“伪创造”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历史的回复”,防止对新创造、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阉割和扼杀。

四、划界意义

对于创造,人们围绕它的划界问题,大概有四种类型的看法。一种是证实原则支撑下的有界说;二是反思证实原则之后的否证有界说;三是相对主义催逼下的划界消融说;四是刘仲林倡导的立体划界标准。无论那类划界标准,其自身需要有特定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具备创造相对稳定范式,但并非不可通约。创造划界标准不断演化变换的过程在多方面滋生新的价值。

(一)开拓了世界观

按照我们当下的常识性概括,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松散的、不成系统的,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世界观的丰富强烈地依赖实践去推进、主观的努力思考。人们拓展创造领域、厘清创造划界标准、整合创造理论必然促逼世界观的延展。同样,对于创造和创造划界标准的认识也圈定了创造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范围,两者一直保持必要的张力,推动人们的世界观向纵深方向开拓。

(二)启迪了方法论

对于何为创造的思考,人们试图找到建立在扎实根基之上的划界标准。不断演化的创造划界标准启迪着人们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

1.创造划界标准的演化折射了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创造划界的对象是创造领域。创造划界观的不断演变加强了人们对创造范畴内涵认识的深化和外延认识的扩展,也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及整个社会以极大的加速度向前发展,促使人的创造领域不断扩大,创造者人格不断完善,创造性思维日益互补,创造性技法快速更新,创造性成果大量涌现,真正进入了“成己成物成思”一体化的创新时代。探讨各种创造技法、创造模式,挖掘传统文化,复苏先哲智慧,融通中西思维,业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近代以来的传统创造思维,一直强调西方概念思维的确定性、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抬高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创造的技法和物质成果,忽视对创造者自身的关怀,忽视创造的“成己”功能,遮蔽了“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尽管国学热持续高温,国人开始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历史,重温先哲的智慧,使人们获得了并受益于多视角、多路径的问题思考,但中西思维在创造的节点上仍难对接。关于创造划界标准的讨论,不仅使创造划界突破创造成果的藩篱,跨越创造过程构造的创造境界,抵达创造者改善自身思维的结构框架,而且为人们理解创造本质、体味创造之道、辨识创造真伪、厘清创造脉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视角。

2.创造划界标准的讨论体现社会研究主体被强烈关注和被研究的日益深入谈及划界标准,就不可能无视实践的地位。创造划界标准的敲定必然历经复杂的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既不是纯粹主观的游戏,也不是纯客观的过程,而是主客观一体化的融合。这一融合是划界主体运用划界标准对具体活动予以片段或全程跟踪作出是否属于创造的判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好多创造的判断性任务惯性地寄托于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视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甚至政界要员或社会名流为创造划界的主体,把他们看成是判定创造真伪、美丑、善恶的裁判员。伴随创造划界标准的演化,人们开始逐步走出朴素的、幼稚的、异想天开的划界领地,更多地开始从实践的、辩证的,又不失童真的视角理解创造划界,认识到创造的划界主体是无法跳出社会环境、挣脱社会网络且已被经验浸泡、科学渗透、技术异化的现实人。这些人可能是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也可能是草根达人或黎民百姓,还可能是现实人群积聚而成的“创造共同体”。讨论创造划界标准自然也就无法回避划界者,关注和研究划界人或划界共同体当然成为亟待研究的热点。因为划界者的知识结构、原则立场、思维路径、方法技巧以及价值取向都决定着创造将被贴上何种标签,决定着创造的善恶走向。

3.创造划界标准的讨论有力地加强了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性的认识。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人们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恩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顺理成章地被人们迁移或嫁接到社会问题研究当中。人们试图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行简单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定量研究,忽视了研究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和变动性。妄图追求万能的研究方法、通用的研究方式都是徒劳的。人们只有深入实践、系统分析、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各类理论与实践成果才能在方法论上自我超越、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丰富了实践论

人类对创造和创造性标准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领域中所包含的量变质变规律,表现为创造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对创造的决定作用,体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就创造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可以归结到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人们不断地寻找创造的划界标准,这一理论探讨过程印证了人们只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创造划界标准不断演化变换的过程折射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且程度不断递进的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创造过程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物”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成己”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实践论。

参考文献:

[1]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美]费耶阿本德著.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Paul Feyerabend.Farewell to reason.Verso Press.1987.

[4][英]波普尔著.傅季重,纪树立译.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Feyerabend. Against Method:Outline of on Anarchistic Theory of Knowledge.London:Redwood Burn Ltd,1975.

[8][美]费耶阿本德著.周昌忠译.反对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9][美]托马斯·库恩著.范岱年,等译.必要的张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健.科学划界——论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区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推荐访问:划界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