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研究

时间:2022-12-05 19:15:09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nN9ﭸm5Ntm4iMzmiuv欺z{i׭i	z(m6M@׫]vui_]wZ体会实证精神”的表述,由于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无法转化成考试测量目标,可以进行删除处理。

三、基于考试测量目标的命题设计和开发

(一)对测量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和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学生的学业来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过程识记教材的内容,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学习的迁移能力。对于第一个方面容易理解,许多教师常常对第二个问题感到困惑,学习的迁移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在这方面,修订后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帮助我们拓展了教育目标的范围,尤其是对学习迁移的目标进行了重点解读。下面具体以“理解”这一认知目标为例加以说明。“理解”在日常教学和考试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但是常常被笼统的使用,甚至误用,经过安德森等人的修订完善后,“理解”具体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层次更加细化,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更为强调了有意义的学习,使得新的分类体系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下面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養,具体说明对测量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和应用。

1.解释。解释是指“学生能够将信息从一种表示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它可能涉及将文字转变为文字(例如释义),将图画转变为文字,将文字转变为图画、将数字转变为文字,将文字转变为数字,将音符转变为声音,等等。”解释的同义词是转化、释义、描述和澄清,能够测评“解释”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等题型。以例题1、例题2加以说明。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例题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例题1是测试“从表格数字转变为文字”的解释能力,例题2是测试“从文字转变为文字”的解释能力。这两种测试方法在历史学科考试中经常运用,都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学习中面对各种类型的史料,如文字材料、数据表格、图片,等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史料解释。例如现行历史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择题中,许多试题的设问都采用了“这表明”“这反映了”的设问方法,都可以归类于对“解释”这一测量目标的具体应用。

2.说明。主要含义是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关系,“在社会课中,目标可能是说明18世纪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与之对应的测评题要求学生阅读与讨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课文,然后建构独立战争中事件的一条因果链,从而对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作出最佳的说明”。再如,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说明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在历史学习和研究领域,最常见的测评“说明”的设计就是通过对史料的解释,要求说出事件发生的原因。例题3以西汉马匹数量的变化为视角,要求考生说明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西汉前期马匹大量增加的原因。

例题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二)实现学科素养立意的情境化命题模式

我们对情境化命题模式的认识是逐步提升和加深的,一开始很多人只是关注情境材料要新颖,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的发展,我们认识到,情境化的命题方式不仅应注重材料的新颖,更要注重新材料的有效性。尤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那么对教育考试而言,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化命题模式?

1.注重情境选材的类别化和结构化

以往我们经常强调情境材料的选取要丰富和多样化,这项要求是不是已经足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多维度设计试题情境,也就是要注重情境选材的类别化和结构化。历史学科的试题情境可分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四个维度。例如,学习情境在现行考试中出现较多,主要是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史料、图表、历史叙述等,但是情境材料的选取不应过于集中在这一类,这一点在考试设计之初就应注意。

2.情境选材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伴随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考试研究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建构主义提出的学习模式化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知识表现的多面性,“学生真正掌握某个概念,不是简单地背诵概念标签,而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链接印象、情节等)来掌握这个概念。对年代、公式的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发挥概念的作用,而且很快就会忘记。因此,教育评价应结合知识表现的多面性,探索开发能够掌握真实情况的评价方法”。考试评价领域的“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里强调的是构成试题的情境素材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即将实施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能够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反思现行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不足,就是较少运用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对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关注不足,这在今后的考试内容改革中应引起重视。

3.情境材料应服从考试测量目标

前两个问题主要说明的是如何选取情境材料,这里主要讲怎样使用的问题。一是情境材料要将知识内容和行为目标有效结合。许多命题者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以具体知识为出发点选取和使用材料,进而忽视了考试的测试目标,因而影响到考试的效度。例如目前在历史学科考试中,“这反映了”“这表明”大量出现在同一份试卷中,过于注重“理解”类别的考查,忽视了“评价”“创造”等其他测量行为目标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这份试卷仍然在强调以学科具体知识的测评为主,缺乏对测量目标的整体设计和思考。二是应根据测量行为目标的要求对情境材料进行适度修改。一般来讲,情境材料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包涵有效信息以及与考试要求无关的信息,如果不是考查“分析”认知领域中的“选择”,那么在情境材料处理方面就要裁剪那些影响到测试目标的无关信息,防止大量无效信息影响到考生。所以,作为高利害性的大规模考试,只有根据测量目标选取有效材料,才能达到测试目的,从而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四、小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体系是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支持系统,没有这一支持系统的有力保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难免会流于形式。这也对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测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考试方案的设计、命题技术的研发和考试成绩的解释都意味着改造和升级。以大部分省份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为例,目前的考试远远未达到这个目标,大部分考试更多地强调考生的通过率和低难度。在命题方案的设计上缺乏规范性,表现在缺少测量目标或者测量目标不具有操作性,导致考试成绩无法进行科学解释,考试结果没有发挥更好的效用。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规模教育考试,是考试评价领域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构建具有操作性的、系统化的测量目标化,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如测试内容选取与抽样、题型设置和题型功能、评分理念和办法,分数解释和应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推荐访问:素养 普通高中 学科 核心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