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幸福指数得到提高。无论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必须坚持努力使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受益者,真正做到转变和发展为人民、转变和发展靠人民、转变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转变和发展成效交人民检验。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进行城市经济转型测度时,在民生方面要给出具体指标。
二是经济转型是不是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不仅要促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协同调整,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而且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更加关注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也就是说,经济转型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总量或经济增长速度,而应当实现包容性发展,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包括社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进行城市经济转型测度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也要给出具体指标。
三、关于经济转型评价的研究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转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经济转型测度和评价的研究却比较少。而且,从总体上看,从国家整体的角度研究的多,从不同区域的角度研究的较少,而针对具体城市的研究就更少。虽然区域、城市的经济转型不同于国家整体的经济转型,其测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也有区别,但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开展城市经济转型测度研究大有裨益。目前,与经济转型评价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和测评体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基于市场化程度测度的指标体系
“市场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主旋律和代名词,对“市场化”的测度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对市场化的进程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如陈宗胜等(1999)对经济体制主要构成部分、主要产业部门、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樊纲等(2003)通过构造市场化指数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的相对进程与差距;郝娟(2006)通过设计测算体系,计算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市场化指数;游碧芙等(2012)针对浙江经济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际测度;等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最大优点是考察和测度了转型经济体的市场体制改革绩效,但从现实意义上讲,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这些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与现代化、国际化相关联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取代了体制转型问题而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以市场化程度为考察目标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正确地反映当前的经济转型态势,对市场化程度的研究热度已经渐渐消退。
2.基于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的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性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常被归因于技术进步,因而这只能是一种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二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环境质量等方面设立指标体系,但由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与内涵缺乏清晰统一的标准,在指标的选取上可比性不强。总体上看,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的文献大多采用后者,但由于关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也很不成熟,五花八门。有的选择和建立的指标体系甚至过于庞大,以至于真正的核心指标被淹没掉了,而实际上应着重在与经济紧密相关的方面考虑,力求反映经济增长的健康程度,而不是苛求万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当然,不可否认,这些指标体系已反映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和接受,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社会的和谐、环境的改善,这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而进一步地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由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增长素质、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反映的经济增长优劣程度。经济增长质量主要体现在增长方式和增长轨迹上,所以,下面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研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3.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关于如何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具体地说,定性描述的多,而量化研究的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和含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做法等,而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刘湘溶(2009)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一个偏重数量的、单纯的经济概念,而前者是一个数量与品质相统一、涉及经济与社会、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概念。沈露莹等(2010)从经济增长、服务经济、城市功能、自主创新、资源集约、以人为本六个方面构建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虽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但只是针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来设立指标,不具有普遍性。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各区域间应有其特定的内涵,有所差别。为了更好地引导、监测、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结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建立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和成效的评价体系。而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是一个复杂过程,评价环境、内容具有可变性,要进行持续性动态评价,以便及时掌握每个阶段的情况。可见,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
概括以上,从目前来看,经济转型的实质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对经济转型的测度研究已经进入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度研究阶段。
四、关于城市经济转型的测度分析及研究展望
1.城市经济转型的测度分析
从系统的角度看,判断和评价经济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内部(过程)能力标准和外部(结果)绩效标准。
程惠芳等(2011)对经济转型升级动态能力展开研究。根据党中央“加快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他们认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指标应该包括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国际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选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转型提升能力、经济国际化发展能力和节能减排能力五个方面的指标作为衡量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指数的指标。他们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也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浙江省具体若干城市经济转型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我们不否认上述研究对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只能说明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能力,而未对转型的效果和有效性进行测度与评价。
在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研究中,引出可度量的经济转型测度——转型绩效评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车晓翠等(2011)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绩效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城市经济转型绩效是城市经济转型行为的有效性,经济转型绩效的高低是度量经济转型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他们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并以大庆市为例,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其经济转型绩效进行了测度分析。但不同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其转型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而且,经济转型系统复杂而庞大,所涉及的指标数很多(姜传军 等,2008),有的是正指标,有的是逆指标;有的是绝对指标,有的是相对指标;尤其是有的是原因指标,有的是结果指标。也就是说,多指标之间难免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直接对这些指标进行合成,即使生成各类指数,也难免存在一些偏差。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看来,要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状况,其中关键是要对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要做出明确的评价。综上所述,对我国城市经济转型测度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如表1所示。
2.今后的研究展望
经济转型通常是指一种经济形态或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形态或经济运行状态的过程,因此,经济转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对经济转型进行测度并不是以单纯的测度为目的,而是要将测度作为过程,要深入分析转型要素的耦合关系,从而把握内在的规律。吴旭晓等(2010)以上海为例,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评价,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影响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高水平的互动耦合协调发展。其中,生态环境友好是转型的重要外部环境,科技创新是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特点。该文运用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发展度和GM(1,N)模型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评价,对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状况等进行测度值得肯定,但是科技创新只是驱动因素,将其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综合的因子和分析的因子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本文认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出发,综合发展方式所包含的内容,全面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只有揭示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才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说明经济转型的成效。
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要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通过结果来分析比较,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田管平 等,2010)。尤其是要把经济转型的测度与经济转型的目标挂钩。孙景宇(2004)认为,经济转型是一个联系的、动态化的过程,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和看待,需要将经济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明确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经济转型进程“量”的测度和“质”的飞跃结合起来。本文认为,在当前,把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更有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体现在量化指标上,还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等重大任务的战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意味着数字上的增长,关键在于把握和用好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实际上为我们明确了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目前,根据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因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评价是一种主流方法,而且,很多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采用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在权重的确定方法上及结果上值得商榷;而且,最终的综合评价指数到底是什么含义不够明确,有的可能会说这是个综合结果,但这个综合结果对决策者来说到底能有多大说服力值得我们去深思。同时,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有的建立的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差不多,没有反映出经济转型的真正内涵;以往的评价方法选择多借鉴统计学的方法,对城市经济转型绩效的评价缺乏动态的模拟和监测,有无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分析的方法值得探索(比如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手研究的新课题)。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城市经济转型必须注意内涵建设,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基础和保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陈宗胜,陈胜.1999.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学家(3):111119.
车晓翠,张平宁.2011.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交流(1):9496.
程惠芳,唐辉亮,陈超.2011.开放条件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研究——中国31个省市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管理世界(8):173174.
樊纲,王小鲁.2003.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3):918.
郝娟.2006.数据透视——中国区域市场化进程比较[J].统计与决策(8):8587.
侯强.2007.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J].资源与产业 9(2):14.
姜传军,吕洁华.2008.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11):6163.
李俊霖.2007.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评价[J].生产力研究(15):910.
刘文俭,程国有.2007.对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11):1516.
刘湘溶.200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坚持三重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2527.
沈露莹,葛寅,殷文杰,等.2010.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6):1135.
孙景宇.2004.经济转型进程测度:比较与研究方向[J].经济科学(5):513.
田管平,刘嘉.2010.大同市经济转型的效果评价及战略对策探讨[J].中国发展(3):7581.
游碧芙,应千凡.2012.浙江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测度与评价[J].浙江金融(1):3440.
吴旭晓,许正中.2010.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9):16.
张晓朴.1996.试论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J].浙江统计(6):1921.
赵西三,王中亚.2011.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9):2831.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Measurements
for Urban Economic Transi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