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2013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包含具体制度的生态治理体系。正如美国生态政治学家丹尼尔·科尔曼在评价生态马克思主义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时所说的“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固然有助于建设一个生态社会,但它的贡献只有在融入一场广泛的社会与政治变革运动之后才能最为有效地发挥出来。”[14]109人类走出生态治理困境,正是需要这样一场制度革命,需要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坚持人与自然的理性平衡是生态治理的价值基础
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兼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兼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戴维·佩铂在他的《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中这样表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主体性的立场:“它是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元论者的平等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主张通过人类劳动和科学创造实现经济增长,通过强调资源保护,无污染,再循环和优质风景的民主的,有计划的生产,满足物质上有限的但是日益丰富的人类需要”。生态马克思主义坚持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需要坚持的理论前提,其实就是对人类的主体地位的坚持,并在此基础上关注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生态社会主义是对环境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分析和应对的一种激进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而不是生态中心主义的)应用”[15]279。人类只能从自身的意识角度去探寻生态问题,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得出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以及生态问题的理论都是属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不可能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只有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关注人类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将自然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并且达到真正的统一。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撇开人类的需求去谈自然界中非人类物的内在价值是空洞和抽象的。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时,坚持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既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态理念。
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文化承载作用,人与自然的理性平衡同样需要理性的管理者。生态治理需要关注人文建设,对民众进行生态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注意节制与手段的合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在有序的、理性的管理模式下发挥自然的作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做大自然理性的管理者。
(三)坚持科技的安全运用是生态治理的技术支撑
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度被生态中心主义者们认为是生态危机出现的主要因素,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曾因为DDT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抨击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生态所造的威胁。然而多数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赞同将生态危机归结为科学技术本身。事实上,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对利润的片面追求,导致对科学技术不合理的运用,造成了生态危机的困境。英国学者在其著作《Marx and Engelson Ecology》中就表明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技术及其所创造的世界被理解为与自然完全不同,是一种将杀死它的制造者的神灵或怪物,那么这是误解。如果技术被认为是不可救药地与自然相‘异化’,那么这也是误解。”[16]67-68既然问题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这种运用的不合理性进行重新建构使得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更有利于二者的和谐发展。
鉴于此,在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建立一种更合理的、在使用科学技术时更负责任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提供一个更加健全、合理的制度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环保科技,趋利避害,实现生态治理的善治。
综上所述,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三个层面全面探析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更符合现实需求的理论指导,为新时期的生态问题解决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结论
本文针对生态理论的发展嬗变问题,从生态理论的理论基点、现实认知和实践落点三个向度,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根源、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三者与生态理论的形成之间深度的理论联系,探索了先进的生态理论应该具备的理论素质,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理论新思路,构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而且必将对人类实践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实践层面上,如何吸收、借鉴并运用好历史上形成的生态理论和生态思想,推进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美丽中国”,还需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玲.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J].理论前沿,2010(3).
[2]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
[3]T.Kim.Reading Zhuangzi Eco-philosophically[J].Journal of Dao-ist Studies,2009(2).
[4]夏承伯.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伦理诉求[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许亮,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W.H.墨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7]邓天雄.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5(3).
[8]钟妹贵.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7).
[9]吴仁平,彭坚.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J].求实,2004(12).
[10]J.B.Foster.A New Waronthe Planet[EB/OL].(2008-06-07)http://mrzine.Monthly-review.org/2007/foster080607p.html.
[11]张时佳.生态马克思主义刍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12]J.B.Foster.Capitalism and ecology:The nature of the contra-diction[J].Monthly Review,2002,54(4).
[1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4][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5]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H.L.Parson.Marx and Engelson Ecology[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