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和谐社会下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

时间:2022-12-07 08:0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语言正是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言语交际行为优劣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注重建设规范的语言应用环境,并应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语言文明; 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H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200770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而语言则是最重要的工具。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未能有足够的关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明、语言和谐问题往往被人忽视,而语言文字规范、语言交际行为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如果说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语言环境问题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可见,在和谐社会下精神文明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话题。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语言规范化建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人大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到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汉语文字工作为现代语言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语言文字规范化也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为我们建设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应当有新的思考,要把建设和谐、文明的语言文字环境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规范缺失

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为适应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内容包括:(一)一种文字中所有的字,以及这种文字构字的符号。……(二)一种文字的书写规则。……(三)一种文字所使用的全部标点符号。”[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也具有语言的应用和交际作用。因此,文字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符号系统比较繁杂,笔画繁多,一字多音多义,这就容易使汉字在应用上常常有不规范现象。而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上对汉字规范化缺乏认识,并不在意错用、乱用文字,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不太理想,文字应用环境的规范有缺失现象。

(一)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规范使用

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汉字简化方案》作为简化汉字的标准,是几代人为建设中国新文化所做的思考付诸实践的产物。它带给普及领域最大的方便,它也被很多国家接受,并成为联合国指定的生成汉字规范文本的文字。但是汉字简化的发展也走过一段曲折的路,1977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给汉语使用带来一定的混乱,因此,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然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影响已经存在,国人部分接受和运用这些简化字,直至今日还有人在用这部分简化字,如“酒”字的右半边被简化为“九”,“鸡蛋”被简写成“鸡旦”等。国家已发文予以废止,如果还继续使用这些已经废止的汉字,只会给汉字的规范和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近几年来,繁体字的使用又在逐渐增多,店铺、机关的牌匾上,电影字幕中,报纸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街头的广告牌、宣传单和相关标志上的繁体字使用率在 82.5% 左右。举目望去,“中國銀行”、“寶慶銀樓”等字样林立街头。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一些招牌随心所欲地使用繁体字。还有些人自以为写繁体字是“文化高”的表现,因此在一些人的手下开始频繁出现繁体字。从相关数据材料和笔者调查的资料的分析,当前社会用字繁体化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就赋予了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汉字又是审美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2]接受汉化教育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心理上逐渐达成以汉字尤其是繁体字为亲、为美的心理,以至于现在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也借助繁体字来显示自己学问。汉字书法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也使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承传了繁体字,导致在日常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

其二,繁体字的复兴还跟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使用繁体字有关。出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长期沿用繁体字,特别是台湾同胞接受的是繁体字的教育,他们的规范汉字就是繁体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洋玩意和时髦的东西涌入中国内地,甚至港澳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也成为时髦的东西,重新进入到大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繁体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心理上的优势,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它是散发洋味的舶来品。在当前社会用字繁体化的诸多因素中,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

(二)错别字的普遍泛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际测试所得结果统计,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会写出错别字的占86.87% ,其中24.62% 的人认为写错别字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就行了。这种想法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对错别字听之任之,使错别字的出现大有增长之势。例如“戊戌变法”常被错写成“戊戍变法”,“家具城”常被错写为“家俱城”等,在街头,更是常见把“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把“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在调查者中有69.23%的人认为错别字现象很严重,应该时刻注意。

当然由于汉字笔画结构繁难,难记难写,容易写成错别字,例如在一些书面语中会出现这样一些词,“沆瀣一气”、“饕餮”、“觊觎”,等等,笔画繁琐复杂,在使用时极易出错;有时由于意念上的关联,字的偏旁常会发生类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错别字,例如把“安排”写成“按排”,把“粉碎”写成“粉粹”;汉字形体结构近似也容易造成错别字,例如“染”错写后多了一点,是由于“九”和“丸”形近;很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分不清“戊”、“戌”和“戍”,它们的字形太相似了;再就是受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的影响,许多人就图省事而忽略了规范,比如“漆”右边部分替换成“七”;“宣”字的宝盖下写成“一”等。

然而错别字产生的更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错别字的态度问题。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因素。如日常生活中,菜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场所,各个年龄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皆有,把“韭菜”写成“九菜”,把“带鱼”写成“代鱼”,在菜贩看来,这样写也人人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关他的事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是汉字难以规范的最大障碍。而当前表现在网络沟通和短信沟通上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却有意识地将错就错,使错别字在这些领域泛滥,更加体现出对语言文字规范不重视的态度。据调查,社会各界对错别字现象的重视程度如下:认为重要的占69.23%,认为不重要的占6.16%,认为无所谓的占24.16%。

(三)网络词汇冲击现代汉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网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写作中,“大虾”、“灌水”等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逐渐影响到日常汉语使用,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用“88”表示“再见”。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冲击着我们汉语使用的规范性。网虫们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视此为紧追时尚的表现。这类词汇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词汇的滥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如有的传统词汇在网络上也被新用,这使得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有的时候很尴尬: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有其显著的群体特征,它在年轻时尚的群体中比较流行,而中年和老年人则大多不会使用(表1)。

对于现在网络词汇的普遍使用,尤其在青少年中的盛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反应。在近期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1.5%的学生认为这类词汇的流行只不过是网络时代的自然结果,是可以接受的;35.4%的学生认为这样很不好,因为不上网的或很少上网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43.1%的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发展,持中立的态度;11.5%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这类网络语言;58.1%的学生会偶尔使用。

(四)标点符号的不正确使用 

标点符号是书写符号整体的一部分,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以往人们在书面表达时,由于不重视或不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常有文章中除了逗号和句号就没有其他标点的模式,更不要说准确使用分号、引号、省略号了,有的还用网络符号来代替正确的标点符号。

随着电子通信设备与技术的高速发展,重视正确使用标点程度在下降。在网络邮件中或手机短信中,正确使用标点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根据最新的调查,认为发短信时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的只占调查人数的31.66%,认为没有必要的却占68.34%。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看得懂就无所谓有没有标点了,只要明白,即使标点错了也无所谓。然而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一旦在生活中养成了习惯,就可能会带来许多错误甚至更坏的结果。

二、和谐社会需要规范、文明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应当看到,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促使社会交际急剧扩大并更加频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语言文字发挥维持社会高效协调运转的功能,需要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同时,不同语言文字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社会语言文字更为纷繁复杂,需要妥善处理好有关问题,维护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规范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里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文字法的宣传,提高国民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知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国务院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了解或明确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自觉注意到使用语言也是有法可依的。我们对于文字法的宣传还不够,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也不够强。

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只有这样,人们对汉语规范的认知才能提高。值得欣喜的是,各地政府已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环境问题,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要限制其使用范围,否则将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但他同时也指出,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对目前存在和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语汇需要区别对待。对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或者是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新词、新语,应该允许使用。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该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该《办法》规定:“今后,在广告、招牌中出现类似‘无与轮比’、‘绝胜千里’等随意篡改成语等现象的,当事人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万元的罚款。该法规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广告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招牌中的手写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在公共场所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手书招牌,应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招牌。”[3]南京市语委要求教师对作文中出现诸如“GG”、“MM”、“886”等网络语言的学生,不仅要批评,而且还要帮助其改正,并将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二)强调媒体的正确传播和自身示范作用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曾任国家语委主任的许嘉璐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4]当今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会效仿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所以保持和加强媒体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国家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媒体应尽的义务。

现代媒体上常常出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书报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错别字泛滥,甚至某些权威的党报党刊也错字屡出;影视媒体的字幕上错字频现;而广告中却存在着牵强附会和随意篡改成语的现象,如:“咳不容缓”、“快治人口”、“终身无汗”,等等。新造成语往往撇开原成语的整体含义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换某个字,这种成语“新编”往往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成语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使用之后保存下来的语言珍品,无节制地篡改使用,造成以讹传讹,甚至误导,对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有较大影响。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仅是文化记载及其反映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人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切分,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看法,特别是人类的各种社会意识。道德伦理意识就是其中之一。人们的道德伦理意识不仅参与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被作为意义的一部分逐渐内化到部分语言单位之中。因此,语言的使用及其研究,都不能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辖制。”[5]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媒体应当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宣传者、鼓动者,也应当是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示范者。当今媒体已从报刊、广播发展到电视、网络。随着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并运用于社会语言之中。媒体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违反语言应用的规范,相反,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将制约着媒体语言应用。媒体不能只考虑利益而忽视其自身的社会作用,现代汉语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语言体系,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规范和道德秩序,社会公众的语言文明也有了新的高度,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明性有较强的敏感性,大众媒体出现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语言现象常常会受到公众的指责。

(三)从教育入手建立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就国内交际而言,汉字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汉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是国家稳定团结、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实现汉字规范化,建设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要从教育开始抓起。进行扎实、深入、有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搭建一个评价平台,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创造条件。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4年4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决定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准备用5年时间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示范校。通过示范校创建活动,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在教育系统广为人知,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使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普遍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几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认真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安徽省于2003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明确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基本要求、评选程序和评估检查办法。浙江大学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经常化、制度化活动常抓不懈,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工作细则,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监督、考核。类似的例子目前在全国已比较普遍,这说明从教育入手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是有成效的。

三、结语

自建国初期国家对语言文字改革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新世纪的语言研究和语言规范化工作,当然必须考虑新情况。语言本来就是个开放的系统,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而不断更新的,但语言并非没有规律,语言的固定和淘汰都有一个语言体系的自身变化。“成熟的优秀的有影响的语言 , 必须在语言结构、文字系统和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等方面 , 建立一系列科学、管用的规范和标准 , 以便于语言的教学与使用 , 便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 , 并有利于语言声望的提高。”[6]因此,我们要注重对语言文字体系和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加强正确、规范、健康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发挥语言规律的积极因素,应对和干预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清除语言污染,保持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是和谐社会的表现,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致谢:倪培艳、万翠云提供了调查资料,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69.

[2]蒋斌.从简与趋繁——当前社会用字取向原因考[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3):912.

[3]江宝章.福建立法:广告乱用字最高可罚1万元[N].人民日报,20060612(10).

[4]姚喜双,郭龙生.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5]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3.

[6]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1):29.

(责任编辑 古东)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YANG Anx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Interpersonal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s needed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which language serves as a communicative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Since the criteria of language use and the actual language behavior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nonstandard language application will hampe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even lead to the spread of disharmonious factors and result in social inst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nonstandard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should be given enough consideration. The proper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called for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ed languag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languag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language civilization; language standard

推荐访问:语言文字 和谐社会 环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