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与大学文化

时间:2022-12-07 08:1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大学文化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五四”时期的大学文化精神孕育了中国新文化发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组织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新型大学,赋予了大学文化以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下,中国大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大学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共产党抚育下的大学文化,表现出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学;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10-0052-03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与大学和大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本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文化是文明过程的产物,是以高等教育为载体,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信仰、理念、人文观、价值观的总称。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身受大学文化的熏陶,在与旧文化的斗争中建立起传扬民族精神的新大学,把先进文化建设融入自己的执政理念,推动社会主义大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中国先进文化、融汇在中国先进文化、不断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党性特点。回顾中国共产党与大学文化的历史机缘,展望中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走向复兴的里程,使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一、“五四”时期:大学文化孕育了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大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近代最早的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代表,在社会主义传人中国之后,在开放的大学精神熏陶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新的观念、新的文化来寻找中国的出路,逐步走上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道路,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可以说,没有大学,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是滋生新的进步力量的土壤。

大学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催生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文化理念为中国共产党的出世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氛围。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思想家,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中具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开明分子。在任期间,他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主张“兼容并包”,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这在当时封建思想文化浓厚的北大,实际上给新思想、新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结果是:既兼容资产阶级的思想,包括其他一些新意识,又兼容了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当时的北大,既有保皇派任教,又有激进的陈独秀、李大钊授课。“五四”前后,北大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盛行,革新空气浓厚,并且影响到其他一些大学,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主的新派人物对封建文化开火,打破了旧大学和旧北京城的沉闷空气。思想自由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提供了追求进步的思想氛围。

在北京大学广揽人才的特有文化环境中,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得以在大学舞台上成长起来。当时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著名的“危险”人物,也被蔡元培聘进北大,无疑为后来开天辟地建党推出了领军人物。陈独秀从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由陈独秀首倡的新文化运动由北京大学而波及北京以外的中国大学。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中提出了反对封建复古思想、主张民主主义的口号。随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就成为一面动员青年的旗帜。与大学文化相交融的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并为随后到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做了重要思想准备:在北京大学溅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大学文化精神,在“五四”运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其发生发展与蔡元培有者直接关系,特别是他的大学文化理念,不但推动了大学发展。也推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但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其中坚力量,他们大部分是北大师生,并在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是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封建文化糟粕的批判意识,是挣脱专制文化、建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的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精神的传承,为熔铸先进文化的灵魂增添了生命力和凝聚力:

——大学和大学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驿站和桥头。

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就是大学、是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师生,北京大学是主要发源地。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思想,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理论基础。

这时的北京大学,是最早传播和繁衍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李大钊1917年11月进人北大,1918年10月就写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重要的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在革新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倡导中,学术自由风气浓厚,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方面的思想并存,造成了“和而不同”的局面,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1920年3月,最先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中国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这个研究会的组织者是李大钊,成员都是北大学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研究会”完全公开,宣告“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对学生进行考试的大学。据北大教授萧超然研究,1920年起,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政治系和法律系都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课程。至今在北大图书馆还能查到试卷。

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创建人毛泽东,也是在北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的。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两次来北京,第一次是1918秋,在李大钊领导下的北大图书馆工作学习半年,受列李大钊的影响,结交了不少具有初步进步思想的北大学生。第二次是1919年底,他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北京,大部分活动都在北大:两次来京,毛泽东充分利用北大的学习环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和李大钊、陈独秀关系密切,他在后来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当图书管理员时,就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陈独秀对于我在这方面,也是很有帮助的”。毛泽东在北大的学习工作经历,是使他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创建人之一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说的是,毛泽东理论素养的提高、思想转变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北京大学的大学文化氛围,学术思想的交汇和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影响到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正是在北大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里,毛泽东在北大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又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使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尤其是这时的毛泽东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文化活动,得到极大收益。他加入了两个学术团体:一个是1918年10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发起组织;另一个是1919年1月成立的“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这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新闻学和哲学基础。北大文化熏陶了毛泽东。使他在鉴别、吸收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形成了他的特有气质和性格,后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也可以说是大学文化的辐射和凝聚。北大的学习和工作是毛泽东人生和思想的转折,他后来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程度上我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北京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由北京大学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亦最早注意到建党的事宜。到1920年,北大就发起成立共产党小组,主要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阵地。他们的社会活动是开展劳工运动。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北京共产党小组开始认识到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他们办了刊物《劳动者》(罗章龙任主编),小组主要成员邓中夏、张国焘、杨人杞,加上北洋大学的张太雷前往长辛店开展革命活动,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向京汉铁路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结合,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到了1921年,由于各地共产党小组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在工人中的活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到北京考察中国革命运动和帮助建党,首先会晤李大钊,李大钊又把他介绍给陈独秀,决定成立一个党,南方由陈负责,北方由李负责,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写信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明确回答“叫共产党”。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党的一大代表中,与北京大学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占了代表人数的大半。这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个大事变表明,大学文化真正起到了支撑、弘扬、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作用,并成为汇集、辐射中国先进文化的力量,将其凝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一中国共产党。

二、延安时期:抗大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办大学和培养大学文化,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革命大学在中国大学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到1935年lO月中央红军到达延安,中国革命的中心开始移到这里。为适应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的艰巨任务,在党中央留驻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更加注意通过自己的大学培养大批革命青年和革命干部的工作。

当时,在延安办大学,一是物质条件简陋,二是没有大学教授,三是专业设置无法与现代意义的大学相比。但是,大学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的理想信仰却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任何大学无可比拟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在延安创办大学,用民主建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吸引青年,用抗日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人民,结成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大革命队伍和文化力量,是会改变中国命运的;而在艰难困苦中办大学,正是成为培育革命者的摇篮。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的大学主要有:

培养党的干部的大学,主要是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延安中央党校在当时培养了大批干部,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始的。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毛泽东还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大学文化理念。

培养军事人才的大学。当中国处在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前夜,为迎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办一所“红军大学”。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正式开学,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毛泽东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

培养专业文化人才的大学。陕北公学就是一所专门为抗战和建国准备人才的文化干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较早的一所大学。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正在筹建中的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目前的时局》的演讲。号召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实现全民族抗战。1941年8月,党中央为了精简机构,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

再就是延安自然科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据统计,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有各类学校近30所。这些学校,有的已演变和发展为今天的著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即陕北公学),有的则在以后的社会主义阳光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如今天的延安大学等)。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办的大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成就。延安时期的大学文化体现为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的大学文化的新纪元。其大学文化理念,最突出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抗战服务。延安的大学以全新教育方式、教育制度和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党的事业和革命事业急需的人才,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才基础。这些人才奔赴抗日前线,或办报纸,或搞文艺创作或领导抗日斗争,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把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延安时期的大学文化实践,形成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确立起造就一大批“革命的先锋队”的思想,树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世界观。加强了党对大学的领导的意识。总体上看,毛泽东思想在延安的形成,是与延安时期大学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延安时期大学文化催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延安时期大学文化的结晶,同时,延安时期的大学文化又是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培育下成长和结出的硕果。延安时期的大学文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设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大学与中国先进文化与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创造了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新的文化风范。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大学文化理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改革开放年代:大学文化推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路线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发展的坦

途,大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形成新时期日益灿烂的大学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大学文化为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写出了辉煌的篇章。

这一时期大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初大学文化的重建和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的工作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作为涉及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邓小平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并且以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作为突破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中摆到靠前的位置。他提出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培育人才和发展教育作了根本性论证。1982年邓小平在论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时,也强调了“抓紧发展教育事业”。邓小平非常重视大学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以北大为策源地的五四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1978年5月发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其发源地也是在大学。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先进文化与教条主义文化的斗争。周扬同志把真理标准大讨论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相提并论,称为我党历史上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精髓,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文化显示的力量。

2、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大学文化的跨步。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再次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定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大步前行。但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把握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文化和市场化的关系上、在教育与市场化的关系上,还不能理解其实质,大学文化受到某种冲击。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学文化的根本,并且在随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得到了纠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十六大则把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都从根本上明确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大学文化适应和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优势,同时又保持自身的文化品质,在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中表现出精神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着大学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在面向2l世纪的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I可题与文化建设的同题联系起来,在新的世界发展趋势中突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这是我党面对新世纪、面对国内外形势,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以及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根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提升到新的层次和境界,同时也使大学文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获得不竭的创新力。

1998年和2001年,江泽民同志分别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和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讲话,以及他在以后视察其他教育和科学研究单位的讲话,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大学建设和大学文化发展的一贯态度,表明了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愿。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超高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基础教育,也激活了大学自身的改革。目前.我国计有大学1千余所,各类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人,办学规模已超过中国大学生人数的历史总和。2004年.中共中央作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给予极大关心和明确指导,预示着大学文化的繁荣和在新时代的进步。

在这三个阶段中,大学文化作为关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都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大学文化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的发展,也融入了先进文化本身。其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历史继承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增添了新的光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大学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辐射社会的各个领域,引导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跟踪世界发展的趋势,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使它成为中国社会中一支无可替代的方面军;同时。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成为思想观念变革的前沿、现代文明的催生地、科学传承的主战场,以大学文化为基点的社会科学研究更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的实际的论证和探索,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大学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大学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壮观的一页。

[责任编辑:陈合营]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文化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