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雪》有关释文商榷

时间:2022-12-07 1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鲁迅作品《雪》文末的一句话,而且独立成段。毋庸置疑,这是作者对朔方的雪高度赞美的一句话,充分反映了文章的主旨。对此,人教版教参书上的解释为: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话虽掷地有声,但内容深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实让广大师生费解。需要对解释寻求一个解释。如何把其深刻含义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明白呢?

《雪》这篇文章的分析,历来说法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幅雪景图的对比表达了作者①“追求美好理想说”,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着追求美好生活而必需的不屈的抗争的斗士,雪中表达了追求美好的心声。②“美好回忆说”:文章极力描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塑雪罗汉的有趣,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回忆儿时的抒情小品文。③“孤独奋斗说”: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者是孤独的,正如朔方的雪,但是并没有沉沦,而是‘荷戟独彷徨’。

人们分析向来只提到江南雪景图和朔方雪景图。由两幅图画两种风情,而惹发了读者的无限情思。而笔者则认为,其实还忽视了另外一种景物——雨。有人从“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一句中认为是贬雨、抑雨。但是又不尽如此,因为到了文末,作者又写到:“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又在赞雨。雨又是指什么呢?

文章的题目是雪,但作者开篇并没有直接写雪,而是由暖国的雨写起。“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作者写雪是先从雨想起写起的,也就是说作者脑海中还隐含着一幅雨之景。只有理解了雨、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内涵才会迎刃而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就是情景交融,景语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而情语是主观情绪的流露。因此,雨、南方雪景、北方雪景自然也要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遵四时而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鲁迅先生看到“大风吹雪盈空际”这思绪或许是其一,或许是其二、其三,不得而知。但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首当其冲考虑的应是国家的前途与利益,考虑的是民族的发展与强大。鲁迅先生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注: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为民主斗士的鲁迅,深刻明白: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赞美朔方的雪的内涵就不言而喻。而南方的雪岂不就象征了当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前夕所呈现出来的美好景象?这种美好的景象并不长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像南方的雪一样不够坚固,很快就消失了。而事实上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这样看来,雨则象征了革命的暴风雨,在南方则变成滋润美艳的雪,在北方则变成了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雪是雨的另外一种形式。雨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革命是坚强、不屈不挠、永远奋发向上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雪是水的结晶体,天空中的云遇到冷空气,温度下降,水气中在低温和微小尘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冰晶,体积不断增大,密度超过了空气就掉下来了,也就是下雪了。因此从形式上很容易理解作者说雪是死掉的雨。

从环境上来看,北方寒冷,雪落地之后就不会立即融化的,因而构成了他的孤独特质。就像文中所描绘:南方的雪滋润美艳,雪中孕育着生命,充满着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欢乐。堆雪人,塑雪罗汉……。但是好景不长,暖日融释了她的肌肤。而朔方的雪漫山遍野,飘飘洒洒,随风旋转,升腾,孤独,顽强,永远如粉,如沙。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间、不同的观察者所观察的景观会各不相同。如:巴金《日出》与我们日常看到的日出不尽相同。而同样是日出,在赤道上观察会有另外一种感受。时间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学生学习时并没有深刻的体验,总会拿家乡的雪与文中的雪相对比。只有跳出这个圈子,才会想到家乡的雪人很快会融化,而哈尔滨却可以做雪雕,才会想到北方的雪的如此形状、顽强的品格,自由的精神。

总之,教学中既要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又要展开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还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教学中就要选择一条终南捷径,做到便捷畅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探讨才能获得真谛。因为语文教学阅读—理解—再阅读—再理解,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窥一斑未必见全豹,观滴水未必知沧海。

(韩建 安徽省临泉县第四中学 236400)

推荐访问:释文 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