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绿色增长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系统破坏等困境,如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和“拉夫运河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出台了关于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一些政策措施。国外在绿色信贷有着明确的立法、充分的激励机制、优秀的人才储备等特点,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绿色信贷;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问题亟待重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模式急需更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一次引入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求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更需要在发展中走绿色低碳道路,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一、绿色信贷理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官方对绿色金融给出的最为明确的定义。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绿色信贷”在《绿色信贷指引》中第一次出现,但并未给出明确定义。我们采用王朝弟等(2012)的定义,即绿色信贷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规避金融风险所做出的相关信贷和金融服务。绿色信贷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国家政策,响应低碳号召,对从事生态保护,新能源开发,生态农业等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二是对从事“两高”生产的企业或项目限制其贷款额度或拒绝贷款,从而起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内涵
Clark(1940)和Kuznets(1941)等将产业划分为
一、
二、三次,初步揭示出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规律:即从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步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过渡。之后的诸多学者不断对这一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如:二元结构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揭露了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规律,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部分学者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提倡改革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科学技术、消费需求、经济制度等因素,同时克服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随着城乡二元結构的逐步形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成为80年代的研究热点之一。农村的产业结构反映了农村各行各业之间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整体关系。而评价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就在于其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生产的要求,至于衡量尺度在于它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厉以宁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实质上就是以压缩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的方式来增加另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因为产业结构既体现了不同部门的投入比例,又体现了它们的产出比例,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影响产业部门的产量和规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三、我国绿色信贷调整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影响机理
(一)我国绿色信贷调整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家环保总局相继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政策。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绿色信贷”政策正处于初级实践阶段,“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处于雏形阶段,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绿色基金开始发行,碳排放权交易所陆续成立。绿色信贷政策将金融杠杆手段运用于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两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银行信贷手段支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的发展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2004-2016年间,银行业发放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逐年增加,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885.3亿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58100亿元。
(二)绿色信贷调整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
1.资本形成机制。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在发展壮大、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仅靠自有资本很难维持,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逐渐增加,且银行信贷依然是最主要的企业外部融资手段。商业银行响应绿色信贷的政策号召,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对低污染、低消耗的节能环保类产业提供优惠性的信贷利率及信贷政策,相应提高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的信贷成本或停止对原有“两高”企业的贷款行为。绿色信贷的差异化政策截断了“两高”类污染企业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流来源,企业扩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受到阻碍,被迫进行内部的转型升级,或者调整企业发展规划转向节能环保类,或者对内部技术进行转型升级,以减少原有生产的消耗与排放。相对而言,受到优待的节能环保类企业,从绿色信贷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流以补充企业发展资本,将继续推动本企业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并对其他类型项目与生产进行优化。绿色信贷从其本质性的资金供给出发,对不同污染程度、消耗程度的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差别化贷款,影响贷款企业内部资本的补充与形成,进而推动这些企业朝着更有利于获得贷款、充足内部资本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向转变。
2.信号传递机制。绿色信贷不仅通过差异化的贷款利率政策,对企业的信贷额度进行限制,也通过控制绿色信贷的总投放量与企业投放量影晌企业的发展规划。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国家政策被推出,其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通过作用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资本补充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规划发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与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更是传达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信号。首先,受到惩罚性高利率贷款影响的“两高”企业为其他“两高”企业起到警示作用,被警示的“两高”企业在本企业尚未收紧资本而进行扩大生产时会提前采取措施,对企业中高污染、高消耗的技术与生产进行控制与转型升级。其次,受到优待的节能环保类企业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调整其内部发展结构,在绿色信贷优惠利率信号的指引下,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生态保护类的项目立项,新兴企业在成立时也会选择这类行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反馈与信用催生机制。林毅夫曾提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应当是由要素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己逐步转向以
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其中
二、三产业的发展常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产业发展创造的财富又会正反馈于银行信贷,构成一个正反馈循环。绿色信贷将这种正反馈作用扩大化,一方面,资金存在良性循环,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的发放间接节约了环境资源并提高了使用效率,这类企业的资金创造能力会被加强,其对银行信贷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另一方面,当前形势下存在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以环境资源为高昂的代价,换来相应较高的利润,但是绿色信贷的催生遏制了这类企业的发展,部分“两高”企业会逐渐主动退出发展行列,节约了信贷资金,使得绿色信贷能够以更大规模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信贷通过正反馈的不断循环与信用的不断催生,使资金得到良性循环、货币得到不断创造,在正反馈的影响下产业会朝向获得更佳正反馈结果的方向转变。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產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我们要充分领会十九大精神,创新绿色生产环保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革新绿色信贷产品,优化调整产亚结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坏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骏,周月秋,殷红.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2]徐枫.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基于广东的实地调研[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3]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