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

时间:2022-12-08 15: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挖难度大的现状,对其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

对于低渗透油气藏,因其儲层物性相对较差,且油藏压力系数偏低,所以勘探开发难度往往很大。因此,应通过勘探开发技术快速发展来解决这一难题,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率。

1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发展

①地震预测。基于综合地质分析,根据鄂尔多斯地形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地震采集技术措施,并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和试验,包括三维地震勘探与过塬直测线。此外,通过对一系列先进解释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油气藏实际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的沉积砂体的准确预测,进而形成完整的预测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多域静校正;其二,粘弹介质模型;其三,广义S变换;其四,叠前弹性反演;

②测井评价。对于低压、低孔和低渗,以及复杂的油水关系与岩性,推广应用以大规模数控为基础的测井技术,以此产生将核磁、数控或成像等为典型代表的复杂条件下测井系列与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参数的定量分析,以及流体类型的准确判别;

③油气勘探。基于鄂尔多斯油气藏具有的显著特征,提出岩石露头、地震与钻井剖面充分结合的分析技术,以沉积体系准确预测为基础,将现有的沉积理论作为指导,充分考虑宏观条件下的地质沉积基本规律探讨和微观条件下储层实际描述的结合,形成一套专门针对于具有隐蔽性特征的油气藏的先进评价手段;

④超前注水。以变形介质具有的压敏效应等作用机理为依据,构建关于流体边界层与启动压力梯度等的数学分析模型。此外,提出将增大地层能量和解决启动压力梯度问题等为根本目标的超前注水等先进技术措施。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有效提高单井产能;

⑤井网优化。以低渗透储层具有的非均质特征及微裂缝实际发展情况等为依据,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矿场试验,明确裂缝和井网之间的配置可以达到最佳的井网,即矩形开发井点与菱形反九点,使以往的井网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很好的保证了控制程度,形成压力驱替机制;

⑥优化布井。对于优化布井,它是一项专门针对于埋藏深度相对较大且具有较强非均匀性特征的气藏而提出的涉及包含气藏、地震与地震等多学科在内的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多学科交叉模式下的专题分析作为基础,以不同学科的分支点作为分析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微观与宏观充分结合、动与静充分结合的目标,确保钻井成功率不低于80%;

⑦储层改造。为提高储层实际生产能力,在对油藏进行精细化描述与井网、裂缝适配分析的前提下,进行井网匹配和人工裂缝之间的优化设计,并开展一系列新工艺试验,以此形成了全新的油层改造技术,这项技术的主体主要包括:压裂地质综合评价、人工裂缝模拟和工程设计、人工压裂及其综合测试等。相较于以往的油层改造,通过对这项新技术的引入,能大幅提高油井实际产能,最大可提高50%,效果十分显著;

⑧地面工程的优化和简化。将减少地面工程建设成本作为根本目标,力求使地面工程的建设达到最优和最简,积极发展并形成一系列配套技术,包括污水处理、井口功图法准确计量、伴生气的高效回收与综合利用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工程投资,而且还能保护自然环境,真正实现有效开发。

2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应用

①资源大幅增长。伴随各项先进理论不断引入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低渗透油气藏中,渗透率下限得以明显降低,资源评价结果和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油、天然气的总资源量分别为15.3×108t和4.17×1012m3,此时的渗透率下限确定为10×10-3μm2;十年后,石油、天然气的总资源量分别增加至40×108t和10.7×1012m3,此时的渗透率下限变为1×10-3μm2;二十一世纪初,石油总资源量增加至85.88×108t,渗透率下限进一步变为0.5×10-3μm2;据预测,当渗透率下限变为0.3×10-3μm2时,石油总资源量可增加到超过120×108t;

②油气储量良性接替。伴随各项开发技术不断应用与发展,只五年的时间,就发现四处达到亿吨级的新油田,增加的已探明资源储量高达5.5505×108t,平均每年可以增加1×108t的已探明资源储量,接替率和储采比分别为3.08、22.3%;

③产量快速增长。目前,长庆油田的实际产量每年都在提高,在五年的时间里共生产出近3600×104的原油和仅270×108m3的天然气;

④开发效益明显提高。就开发历史层面看,渗透率对单井产量有直接影响,而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能使单井产量明显提高。以长庆油田为例,其相同类型油藏的单井产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0.83t/d有效提升至九十年代的2.11t/d,现在更是达到了3.48t/d。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自主创新、科学试验以及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产生一系列配套技术,使超过0.5×10-3μm2的低渗透油藏开发成为可能。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能使资源量大幅增长,油气储量实现良性接替,产量和开发效益得以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胜,李宁,周田存.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关键钻井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39(20):107-108.

推荐访问:鄂尔多斯 油气田 盆地 技术研究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