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研究员、博导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主要致力于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华北克拉通和川、滇地域的地球物理场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早在1974年,他领导了一支人工源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波场深部探测队伍转战全国各地(华北、西南、青藏高原、华南和西北等),取得了大量的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响应的新数据。1975年,为了中国科学院首次青藏高原地球物理考察和适应在我国复杂地理环境下进行巨厚地壳地区的深部地震探测,在滕吉文倡导、主持下,由赖明惠等人负责一起实施研制了我国第一代DZSS型模拟磁带地震记录仪;1983年研制出第二代12位带浮点放大的数字地震仪;1997—2000年间又研制出第三代DS-24型24位数字地震仪,这三代地震观测仪器在精度上、动态范围上和整体性能上均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同类型仪器的性能和水平。
1985年,在滕吉文的筹划与主持下在成都召开了《大陆裂谷与深层过程》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系统地从理论、结构和深部动力过程方面论述了青藏高原和攀西构造带的介质属性、结构和构造格局及其物质运动与轨迹的行为和动力学机理,首次发现、并提出这是一个“被活动化的古裂谷”的论点与论据,阐明了其与金属矿产资源和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补充了世界裂谷系的分类。
90年代至今,滕吉文对华南的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渤海湾特异的深层过程与地幔热柱背景,郯庐深大断裂的纵向与横向延伸;西北造山带与挤压盆地;青藏高原的东、西分区;南北向大型张性构造带属性;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其东构造结的介质属性与异常展布特征,提出了陆——陆板块碰撞双层楔板新模型与碰撞挤压过渡带及物质运移的边界条件,对油、气盆地与结晶基底的“镜像模型”且对东亚岩石圈与大陆动力学等进行了剖析,从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和动力学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新的探索。
滕吉文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首次提出了第二深度金属矿产资源(50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探查大型、超大型矿床、多金属矿集区和油、气双机混合成因(有机和无机)等新理念。这一理念的论点和论据提出后,为近10年来全国找矿勘探实践的发现所证实。近年来,滕吉文正在设计、并实施着东北亚及南亚第一条超长大剖面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该超长剖面南起中越边界,向北经白色盆地、四川盆地、秦岭造山带、渭河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阴山造山带,跨过中蒙边界,穿过整个蒙古高原,直抵蒙俄边界,长达5000km(现在已经完成一部分,整个工作还在继续中)。通过这条世界上第一条连续超长剖面来研究和探索在考虑海洋刚性板块远程效应下,重点研究和探索大陆内部岩石圈结构、构造、圈层耦合、盆山相互作用、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行为和大陆动力学机制,及其与资源、能源、地震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以达建立起反映我国深部响应与能量交换特异深层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在60年来的科学生涯中,滕吉文一直致力于集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动力学的理论、方法、观测、实验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特别强调在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导向下的学科交叉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研究。他密切关注国际间地球科学整体的研究动向,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为我国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凝练了新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论点与论据,且特别注重理念的创新,正因为这样,确为培育这一学科领域的将才、帅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滕吉文说:“基础研究是人类利用前人研究积累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自然界未知的奥秘,揭示新现象、新规律、创立新理论、新方法的创造性劳动,是中国步入世界科技强国的‘灵魂’。地球物理学的本质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必须采集大量的数据,因此可靠信息与信息量的缺乏或不足是任何数学技巧和图像显示无法弥补的。”
滕吉文极力推进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同时特别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近30年来,他花费了很大精力从事教育工作,他每年均在多所大学进行短期讲学、讲座和专题报告,持续地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探测> 和<岩石圈物理学>两门学位课程。同时,为了整体地球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议。他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论著和学术思想推动并引导着中国地球内部物理学与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创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的发展方向的凝练及进程。
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同时招收了1500多名第一批研究生,其中地学领域相关研究生共计130人。研究生院在第二学期开始设置了关于地球科学学科课程,滕吉文参与了编写教学大纲,领导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物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
滕吉文说:“基础研究是科学创新的源头,要使学生在研究生院领会到学校与研究所的不同。研究所里的讲课,往往讲授学生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多一些,而在研究生院我们应更系统的落实在教育规范上,如果一个研究生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那么非常有利于这个研究生今后的发展。
地球科学是一门基于观测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地球物理学来说,科研工作必须采集大量可靠信息,同时图像显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年轻人非常重视数值模拟,但是如果缺乏第一手资料,那么模拟做的再好也是虚构的,所以实践就是第一手资料,也是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必然过程。”滕吉文常常这样说。
几十年间,滕吉文全方位支持科学院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他亲力亲为,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源头抓起,对研究生的学习课程尤为重视,他多次参加研究生院地学院的“百人计划”候选人评审及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面对当前学生人数过多而导致的教学质量难以显著提高等实际问题。滕吉文说:“研究生院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让更多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承担讲课任务,因为他们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需要储备哪些专业知识。虽然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很大,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承担研究生院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他们对于培养下一代人才的任务不容置疑。”
1985年,滕吉文开始了他在研究生院的教学工作,一直到2011年秋在其77岁高龄时才停止。对于这26年的教学生涯,滕吉文说:“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教学工作应该是科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我可以把这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化,然后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对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对待科研,他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我国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待教育,他严于律己,毫无怨言,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兢兢业业,科学报国,在创新的征程上永不停息,滕吉文是名副其实的地球“谈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