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资源解析、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

时间:2022-12-09 19:45:07 来源:网友投稿

汉语的造词习惯使得一个词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解释,虽然在学界的辨析大都严谨,但就是学者们平常运用某些概念也不见得人人搞得都很清爽。

这一点在“资源”一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辞海》的解释是这样的:资财的来源,一般指自然的资源。这个定义深邃、传神,但也很模糊。中国老百姓包括学者的思维总是试图用一个词来包罗万象,这展现了国人急于、善于、勇于概括的特点,故而对于“资源”具体而微的理解也就五花八门。有人津津乐道于所谓资源体现了所谓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这会让人产生歧义,这意指煤炭用完了,傻老爷们应该抓紧去勘探、掏煤?还是说煤炭用完了,英雄好汉们应该无情地告别、抛弃大小煤窑,可劲地用石油,再也不用煤炭?此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有人会认为他老婆的小舅子的邻居是个大领导对他来说也是资源。随之而来的是,大家还都喜欢从各个维度出发继续拆分这个概念。翻开任何一本国人所编的有关资源经济学的书籍,教授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资源这个概念应该有N个维度,N个维度下面又可以有N个更小的分类,这样这玩意终于被他们整成个N*N矩阵似的东西,让初学者如堕迷雾、不知重点。虽然这是必要的,但还得分清主次并考虑对经济学而言最有意义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人类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转折无不与其息息相关,甚至可以以自然资源的利用形式为标志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但人类的贪图与攫取使得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只有人类遇到了压力、约束时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故而为突出这个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计,同时避免让各位看官头昏,我干脆抛却其他的所谓“资源”,专门挑明自然资源,是为笔者之苦心,也贴合经济发展这个大主题。

但即使自然资源也会让人昏头。这里面又会有多种分类,比如按照存在的形态可以看见至少有土地、水、森林以及埋在地下五颜六色的石头(矿产)等等,最学术和讲究的是分为可更新资源(或者说可耗竭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从字面上看,倒也不难理解,太阳天天晒得你后背发疼也没见到它哪天休息(也许过了几十亿年它彻底休息,但管我底事?),你天天吃酸菜鱼也没见草鱼变成个稀罕物,可见这两样东西还是可以更新的。但是聪明的看官会说,咱们不是把很多森林砍秃了吗?我们还可能把甲鱼给吃绝了。学者们为避免这种尴尬,又规定了“临界带”这一概念。这也不奇怪,譬如雌海龟选择分洞产卵的方法,就算狡猾的狐狸之流吃了很多龟蛋,但还是有很多小海龟幸免于难。换句话说,这些所谓可以更新的资源,只要消耗的速度不超过其更新的速度,它至少可以维持它本来的数量。

故而,可更新资源由于临界带的规定,往往又会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特性和类别:太阳、潮汐等等似乎永不枯竭,直至世界末日;鸟类(包括燕窝)、鱼类这些资源会由于人类的消耗可能会走向灭亡。前一种类型由于其供给可能的无限性,往往失去了经济价值。从经济学简单的逻辑看,价格会显示它的稀缺程度——也就是它不稀缺,价格会趋向零。后一种人类往往也是恣意消耗,在警醒之前浑然不知。

但这并不代表可更新资源不重要,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循环:依靠可更新资源,人类获得了最初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不可更新资源,人类走向文明和富足;但最终人类必然又得依靠那些似乎永不枯竭的资源延续发展(当然很多资源特别是地球上的能源最终的来源又是太阳),这体现了自然资源在整个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中角色的不停转换。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是短视的,绳子不到勒紧脖子喘不了气绝不引刀断之,这也体现了经济学的一个终极指向,那就是人类的心理和欲望决定了一切,当然也包括经济学的存在和发展。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年代呢?很显然,中国的老百姓整天感受汽油价格的攀升,听着OPEC一帮寡头天天的吵吵,或是咱们的宝钢、武钢又被日本人、南半球的巨头们明算以及暗算,这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不可更新资源的时代。所谓不可更新资源,其实就是广义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严谨一点,用学术语言来表示,所谓资源的耗竭和不可更新至少有以下条件:(1)不管资源是否利用,资源的存量总是随时间减少,存量不可能递增;(2)存量的减少率是资源利用率简单的递增函数;(3)没有正储量,资源不可能被利用。这非常拗口,但却表示清楚。也许会有人认死理,咱们和树木死亡之后兴许多少年后一起也会变成石油或者煤炭,看来能源矿产也是可以更新的。这有点让学者们挠头。

这提醒我们不可更新资源传统的定义和处理方法不是无懈可击的,但这又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事实:第一,经济增长这个东西研究起来,人类的经济时代跨度长不过千年,更加有意义的恐怕也只有工业革命以后数百年,现阶段的人类不可能考虑如此长远的事件的影响或者完全可以忽略可能数亿年后的事情对当下的影响,即这种极其不确定的可能性不会影响到目前的经济运行和决策。这种被定义为不可更新资源的定义也基于人们的时间长度的设定,在可预见的数万年内,可能我们的躯壳不会成为汽车的燃料,而且指不定到时是否还存在汽车这样的事物,故而上面定义的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才成立。第二个更进一步同时也很显然的命题是,我们确定的矿产资源储量其实大都指的是哪些已知的储量,而这往往是在变化的。石油是个极好的例子。根据相关资料,1973年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是6350亿桶,当时每天石油的产量是5900万桶,其中53%是由OPEC国家生产,按照这个速率,储量年生产量比(R/P比率)为31年。而三十年后,剩余储量竟然上涨了大约80%,生产也涨了大概30%,OPEC的占有率下降到大约40%,R/P值大概仍然有40年。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实和命题背后的经济学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传统的不可更新资源(包括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定义和应用是有一定的问题的,与事实也有一定相悖,至少有三个东西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创新概括的:第一,说到底,资源是附着于人的利用的,如果资源不被人利用也就不为资源了,所以资源这一概念是被人赋予意义的。故而当实际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反映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不重要的时候,不可更新资源往往就被处理成经济系统以外的“天外飞仙”——外生变量;第二,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选择往往与研究选择的期间和研究的其他具体情况相关,如林毅夫教授在他的理论中选取的发展战略这一逻辑起点就是如此,发展战略作为逻辑起点之一无疑是个外生的变量;第三,基于前面两点,毫无疑问,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说到底是内生于人类的经济决策之中,包括它进入生产的数量、结构、利用方式等等都要受到技术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的影响。一个资源丰富国家的政治制度极其不稳定,那么极容易产生一个掠夺性的政府和利益集团,那么很自然地,这个国家的资源会快速耗竭,很少人去关注善用资源和环境保护。再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特别是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晰或者容易变动的话,明显地,耗竭可能会发生,矿产拥有者会担心政府指不定哪天就让他关张,他还不使劲地掏矿?这样,不可更新资源的储存地真地就会变为一个个被挖光的、暴露在地球表面可怕的洞穴。

故而,我把以上的思想总结为两句话:资源概念的解析最终要与资源利用相联系的;无论什么资源,就算是不可更新资源也是一个内生变量,它要不停地改变内涵和数量的。但是,不可更新资源的一个关键特点是,我们往往关注的资源信息是我们人类主观上已经知道的储量,但是这些资源在客观上可能在我们关注的期间内(也许长达亿万年)是有一个极限的数量,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极限量到底有多少,我们只是不停地逼近这个极限。

这实际上侧重资源供给面的效果,人们当感觉到矿产资源消耗量远远超过主观认识量的扩大量,就会感到压力,往往价格会上涨,但是这也激励人们去替代,去节约利用,科学家们满世界地去找石油,最后大不了我们不用这个资源用别的来替代(当然这需要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故而,从极端意义来看,不可更新资源的内生性使得它不会对增长构成实质性的约束。比如,当勘探和开发成本超过了期望的净收益,投资就会枯竭,这个产业也就不复存在。留在地球内部的是什么、有多少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关心,矿产资源和它的储量是一个地理事实,并不必然具有经济意义。经济学中的资源和储量概念应该反映一个技术的可行性,因此它不一定要随着使用而递减。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等有关信息全都是基于即时的科学、知识等变量,这也是他们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集合。

举一个小例子来证明资源的内生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美国早期的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矿产的发展至少有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二是公共知识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三是在采矿、冶炼等环节的教育投资。美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之前(大概在1890-1910年左右),资源密集是美国技术和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相对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需要,美国初始的资源禀赋并不特别令人满意,但是美国对自身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却超过了当时任何其他国家。通过大规模地投资于勘探、交通运输、地质资料的采集、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利用技术等,终于使得在1913年左右,美国成为世界上所有主要矿产最重要的生产商。这不恰恰反映了不可更新资源的内生性吗?

最后,跑一下题,挑战一下道德和可持续的思想:为什么后代人要和当代人在资源使用上要拥有相同的权重?这对辛苦积累物质财富和智力财富的当代人公平吗?这需要我们下一次来讨论。

推荐访问:资源 经济发展 解析 利用